职业生涯教育的两个概念及其互补作用

来源:飞鸿范文帮 7.49K

“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最近日渐受到社会关注的词汇,其有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表述。一个概念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一辈子接受教育,也就是俗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另一个概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尤其是针对人生的长期规划。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生活在当今社会,更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两根人生支柱。

职业生涯教育的两个概念及其互补作用

知识激增催生“职业生涯教育”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体现出的社会特征,使“学无止境”这一概念得到了最直观的诠释。处于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阶段接受教育,其知识积累就足以应付往后的40年工作和生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人生中用于学习的阶段扩展到5-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许多行业越来越呈现出“智力密集型”的特征,所以原有的学习模式不仅无法适应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甚至在学习和工作之间也已经没有严格的界限。为了能够胜任现有的工作,每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都要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以终身学习为基础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运而生。

目前,人们对“知识爆炸”这个词汇都已经十分熟悉了,以往常常将其解释为原有知识大量失效,其实在实际操作中,75%的基础知识是不会失效的,“知识爆炸”更多地是表现为新知识的大量激增。据西方社会学家的统计,当今社会一个人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相当于中世纪时期一个人一年的信息量。所以,当今社会知识能力的体现,不仅在于以往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对新知识的把握能力和更新知识积累的速度。

当今社会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一个人几乎不可能终身局限于某一领域、从事某一职业。当他流动到其他领域或职业时,其原有的能力素质往往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所以急需补充新知识,以转换自身的能力素质。出于种种原因,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往往会经历多次“改行”,面对每一个新职业,他无法回到学校从头学起,而是需要边干边学。在这时,以职业技能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就会起到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同时,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与生活始终,还能够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加灵活自由地选择艺术、体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修养。与见效明显的职业技能培训相比,综合素质与修养的提高往往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效益,但其背后隐伏的经济效益同样非常可观。例如,在几年前就曾经有学者指出,如果中国每一个行人都能自觉做到不闯红灯,全社会每年将能够节省成本240亿元人民币。可见提高个人日常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同样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可见,当今社会任何一名职业人士,都迫切需要树立“职业生涯教育”的观念。能否具有职业生涯教育的思想意识,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是否会被职场所淘汰的关键问题。
由于职业生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除了一部分面授培训课程之外,其主要方式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函授等远程信息手段进行的,所以对学习者个人的信息技能和自学能力具有较严格的要求。在当前国际上,“文盲”的定义已经不仅仅是“不识字”那样简单,而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缺乏自学能力”,这是世界大趋势。

所以,与学校教育相比,职业生涯教育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和主动性。对学习者来说,首先就是要消除自身的惰性,比如过于依赖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不能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科目;甚至更有一些消极者,认为“人过三十不学艺”,过了中年就碌碌无为地打发日子,这种惰性思想意识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积极观念是截然相反的,只会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日益老化,导致能力素质迅速下滑。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终身教育作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治国纲领,已经被正式写入xx大工作报告,而且《终身教育法》正在起草之中,有望年内正式实施,相信职业生涯教育很快能够成为人人接受的社会新观念。

 人生规划不可少

与目前日渐被接受的以终身学习为基础的职业生涯教育相比,“职业生涯教育”的另一个概念——代表人生规划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对中国的公众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其实,在当今社会上,“人生规划”已经从许多层面上展开了,比如投资理财师、心理咨询师、婚姻指导师等,都是从某一个角度为人们提供人生指导和规划。

但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我们的是非常欠缺的。据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10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而在就业的毕业生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高能低就”的状态,博士卖肉、硕士卖菜、本科毕业生争当快递员,早已是屡见不鲜的报道。

无论是赋闲“啃老”,还是“改行”,对高校毕业生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社会教育资源都是严重的浪费。就个人而言,由于“学”和“用”严重脱节,导致无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所以无法使原有的知识积累得到有效提高;就社会而言,不仅会产生“人才过剩”的误导,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学生自身职业目标不明确——据一份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80后”的大学生中,竟有80%不知道或者没思考过将来要做什么;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观念影响,高校学生过多集中于管理、财经等专业,而轻视高等职业技术专业。

其中,除了部分高校学生本人的心态和思想意识不正确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生规划、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而造成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学校和社会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人生的精华部分以及大多数时间段都处于工作状态,而且“职业”是绝大多数人的生存保障,理应引起社会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我国截止到目前,却从来没有任何教育机构对职业生涯教育有独到的理论见解,基本上是照搬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一般都是在大学才开始,而且是作为一门功课完成,并未真正认识到其人生规划的重要意义。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早已被政府列为在校学生的必修课,如英、美、日等国,从小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目标规划的教育。一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和落实。

英国早在1948年,就推出了《雇佣和训练法》,明确规定要求各所中学对所有在校学生实施职业指导。美国于二十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制订了《生计教育法案》和《学校——就业法案》。其中,《学校——就业法案》的目的是使所有的高中学生都能确定一条走向职业道路的计划,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这一法案的实施,意味着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选择和未来的人生规划。

正如一句西方格言所说:“如果不知道航向,任何方向的风都不会是顺风。”职业生涯教育(人生规划教育)为人提供的,正是一个“选择航向”的指导。西方社会学家曾经长期对三组实验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其中一组对象具有长远的人生目标规划,另一组具有短期目标规划,而第三组调查对象则完全没有人生规划。经过十余年跟踪统计之后,发现具有长远人生规划的那一组对象,大多已经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成功的学者,实现了自己当初的预定目标;具有短期目标的那一组对象,基本上是企业白领或公务员,拥有一份稳定的生活和收入;而完全没有人生规划的那一组对象,其中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是领周薪甚至日薪的打工者,甚至穷困潦倒。

通过这一调查结果,我们能够意识到,使一个人有意识地进行人生规划,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处于落后状态,由于职业生涯教育(人生规划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严峻后果,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像重视高等教育那样,用同样的力度去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必要时通过立法进行保障,使职业生涯教育真正成为能够给人带来终身福祉的教育。

两个相辅相成的职业生涯教育概念

虽然“职业生涯教育”这一词汇可以提炼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终身接受教育”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目标的教育”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血脉相通,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不可能明白学习的目的,也不可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产生学习的动机,那么终身学习对他来说只能是空话;同时,一个人也正是在拥有人生目标的前提下,才会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终身学习,并且在不断充实知识积累和增强知识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修正原有的人生规划,以便事半功倍地达到预定目标。

可以说,代表终生学习的“职业生涯教育”,使人在一生中不断扩充知识积累,提高能力素质,体现的是人生的“战略资源储备与开发”;而代表人生规划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则为人生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长远方向,具有“战略方向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只有切实把握好这两种“职业生涯教育”,不偏不废,才能够形成厚重的人生价值观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进而使自己的人生战略处于不败之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