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来源:飞鸿范文帮 3.05W

20xx年,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第一次从政府角度提出了“整合”的概念。“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就数学而言,运用新颖的、现代的信息技术,能为小学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育机制的深刻变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学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发挥作用来帮助自己的教学,如何把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情需要的一项行动策略。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立足于学科教学,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提出了几个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实现两者有效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获取教育信息、改进课堂结构和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种终生受用的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良好学习的方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能够很好地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标准。

(一)从教师的教来说:

1、能使数学教学活动更体现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更具生活体验。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安排学生找一找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有关面积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设计一个装饰教室的方案,如:需要购买什么规格的瓷砖,需要购买多少?需要多少面积的玻璃?需要多少涂料?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登陆一些提供家居装饰信息的网站寻找一些必需的资料数据用于解决问题,从而在这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运用信息的能力。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增加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使数学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

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农村新貌》时,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以参观者的身份,从不同的方向进入新农村,在行进的过程中发现隐藏在画面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全班一起来解决这个数学问题,计算机作出相应的判断。学生们接到任务都很感兴趣,都跃跃欲试。比如有的学生发现:该村果园里有6行苹果树,每行15棵;还有30棵梨树。于是便提出问题: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其他同学纷纷解答。这个例子通过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整课充满了童趣。

3、 能使数学教学更具真实体验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如:教学 “角的认识”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呢?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猜测,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组成角的两条边在实物图连续闪烁。并伴有声响,接着将实物剪刀、扇子等实物图形移走,抽取出角的本质定义,学生的猜测得已证实。同样,在学习其他几何形体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形象直观地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感性材料。在引导学生体会角的形成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学得主动,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得到发展。

4、 能使数学教学更互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建立起共学关系,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学习媒介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接受信息,同时也能表达自已的想法。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作用。

例如:教学《认数》一课时,教师制作一个小的交互性CAI课件,设计几个小动物形象。首先创设情境:老师带来好多小动物跟大家一起玩“猜猜我是几”的游戏,好不好?我们单击任何一个小动物它就会跳出来提问,如问:“我比5大,比7小,猜猜我是几?”“我在8的前面,5的后面,我可能是几?”此时小朋友们兴致盎然,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还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让小朋友扮演“数字”,从小到大按顺序排队,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还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示范提问“队伍里一共有几个数?第3个是几?”“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看着数字,你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生生合作,一个问,一个答,此时,学生都积极地投入“一问一答”中,好不热闹。

5.能使课堂容量更大,教学更灵活

与以往常用的黑板、粉笔相比,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师不必考虑板书方式和板书时间的限制,使一堂课的容量更大。特别是一些需要较多的板书文字和作图的课上,利用多媒体可以根据需要将大量的信息存储在电脑上,上课时适时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另外,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处理信息的特点,合理的运用它,还可以高速、准确地作图,增加知识量。

教师通过预先制作CAI,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随时随地根据上课需要,出现所需的文字、图片等等,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拓展师生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二)从学生的学来说:

1、 学会收集信息,养成善于观察和整理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具有获取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怎么去查,到哪儿去查,哪些是有用的……因此,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真正整合,培养学生获取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关键。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不仅仅意味着只给予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获取所需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习建立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查找和获取所需的内容,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而且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统计》时,教师事先做辅助课件,设计好学习计划,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资料。

①播放背景音乐生日快乐歌,请同学们输入自己的生日提交给计算机,启发思考:

你能用什么方法概括出各月出生的同学的人数呢?

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

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任务中知道了什么?(BBS)

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并把最终结果拿到网上进行交流对照。

在实际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的局限,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去

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会分析信息,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突破了以往学习过程中,忽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间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一个课件,制作多个热区,每个热区都是一个可能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点击不同的内容进行连接。热区主要有:

① 什么是周长:进入这一连接,课件将以动画形式(小动物的运动过程)来展示出周长的概念。

② 请你帮忙:该连接设计了两位动物朋友家的菜地要建篱笆,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正方形,请同学们忙算一算:它们各要买多少米的材料?

③ 比一比,赛一赛:在这一块内容中,由计算机出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准,并根据情况评出星级。

④ 你的留言:可以将这节课你的体会告诉大家,也可以将你认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要注意的方面提醒大家,同时也可以留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把权力下放,完全由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只是这次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协调者的角色。展示精美的课件,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根据提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一列活动,学生圆满的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三、两者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两者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灵丹妙药,不是说一节课运用了现代

信息技术就一定的好课,不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落伍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再好,也要经过学生实践的检验,画蛇添足还不如不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务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主导者。针对部分师计算机知识相对缺乏的问题,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库来处理各种信息,能运用课件软件来制作课件,不能依赖于计算机教师,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集成教育信息资源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优化整合。

3、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了,于是课堂上虽然应用了计算机,但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讲解的中心,讲授数学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有的教师仅仅把计算机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多媒体课件成了图片、动画和录像材料的简单拼凑,学生也只是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仍是被动型的学习,没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有的教师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人文交流,课堂上出现教师围绕计算机,单纯操作机器演示,以机器为中心的情况。这些都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一种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是形式上的整合。

4、学生的不可控制因素较多,因而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不仅仅使学生更快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结果。我们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现代信息技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学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将两者有机的整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使数学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艺术,从而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整合”是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数学教学中比较好的一种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这样那样值得注意的问题,因而不能说他是未来数学教学的唯一模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思考,探索。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