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4篇范例

来源:飞鸿范文帮 9.59K
本文目录教师读书笔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读书笔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一)

教师读书笔记4篇范例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教育诗》。马卡连柯在书中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造成为社会新人的故事,其文笔娴熟而幽默,叙述充满激情,更由于在创作中表达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本书影响深远。

读了这本书,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我对“尊重”、“师范”、“集体”这三个词有了新的体会。

“尊重”,既尊重学生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要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上建立,处在百废待兴的局面。流浪儿童和青少年罪犯成群,教育和改造他们成了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因为在马卡连柯看来,学员本来都是好的,是“普通的孩子”、“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和我一样充分享有幸福生活权利的人”。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但不厌恶,而是欢迎他们,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同时,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的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 “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当他发现学员稍有一点进步时,就积极地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马卡连柯的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们也都应该热爱、尊重学生,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因素,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前进。总之,就像马卡连柯说的那样:“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

“师范”,既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马卡连柯在《教育诗》第一部第27章 “攻取共青团”中写道:“我们认为单单‘改造’一个人还不够,我们应该用新的方法教育他,就是说,应该把他教育成不仅是社会上没有危险的或是无害的一员,而且应该把他教育成新时代的积极分子。”以此为目的,马卡连柯欢迎来到工学团的犯有抢劫、偷盗罪的学员。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身一上脏得要命,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可是,助理医生兼护士葛利高里叶芙娜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不辞劳苦地替他们收拾,像“亲娘”一样对待他们,表现了工学团的教师对学员的爱。为了教育好学员,工学团的教师针对学生的各个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为了把学员培养成苏维埃新人,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在农田和工场里与学员们一起干活。教师们的以身作则是工学团改造与培养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工学团的教师用肝胆照人的模范行动完成了对学员的道德影响。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从上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被教育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所有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心中大都有着偶像的地位,孩子们会下意识的去模仿他们的老师,这种现象在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尤为突出。做了近十年的班主任,我发现很多道理你和学生讲十遍他不一定能记住,可如果学生是亲眼目睹老师做了,哪怕只有一次,他也会印象深刻,并且会有意的去模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某些行为意识上你总能看到他们班主任老师的影子。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一现象,以自身的言语和行动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成功。

“集体”, 让学生在集体中自我教育。

书中叙述了马卡连柯建立和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马卡连柯通过让学员参加农业生产,修房子等工作逐渐地组织了儿童集体。他认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人,要唤起他们的人格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学员的集体组织起来。他指出,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个步骤是要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通过说理教育而逐步形成集体的舆论。他对学生的性格、脾气、优缺点看得细致、准确。把学生分成几个连队,指派队长,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每个人也逐渐养成热爱集体生活的习惯。马卡连柯认为,学生的成长必须有良好的集体。使学生有归属性和纪律性,这是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教师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建立学生集体,通过集体的规章制度和大家的互相影响,它有教师不可取代的作用。学生有集体组织,他们就会在集体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这叫做 “平行影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是在集体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集体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如何发挥集体的作用,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马卡连柯的理论提醒了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点,一是选拔班干部,培养小助手。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对班级工作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小领袖”式的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主任不可替代的。二是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加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而这本《教育诗》充满着马卡连柯的智慧和他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思想独立、精神独立、个性独立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伴着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在这过程中,用我们的心灵悉心享受这美丽的“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二)

“踏实地走出自我!”这是我读《教育诗》的第一感受。

《教育诗》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大作。此书用娴熟而幽默的文笔、充满激情的叙述,向人们描绘了马卡连柯和一帮问题少年相处的情景,阐述了一个教育观念: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因为它是马氏代表作,也因为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表达出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故在我国曾风行一时。但因为国内印刷有限,且发行不多,所以人们对马卡连柯的了解大都基于“一巴掌改变一个学生命运”的故事,而对《教育诗》知之甚少。和众多跨入新世纪门槛的同行相仿,起初我对《教育诗》也是从未耳闻,读来更着实有点偶然。

那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生着闷气。不为别的,就因为班级里一个叫小敏的学生。有必要为一个才上六年级的小男孩子生那么大的气吗?其他人也许不会,可他的事让你不生气都难——带着香烟到教室里,抽给别人看;拉着几个学生,到别人家去偷学 “僧推月下门”;揣着刀子,在操场上大摇大摆;被老师批评几句,立马就玩失踪……不夸张地说:他一天不“犯事”,你会特别奇怪。从刚接手他时的将信将疑、充满美好的愿望,到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可毫无效果,我的心一点儿一点儿变凉。说真得,哀莫大于心死。我渐渐地有了放弃这个孩子的念头,“几欲挥之,然不去也”。这一切都被细心的老婆看在了眼里。她悄悄地给我端来一杯咖啡,同时递来一本自己“淘”来的学校旧书——《教育诗》。她说,这是她读过的最感人、最真实、最详实、最有效的专著。她还说,如果我读了,一定会有所收获。至少,不会再苦闷。真得有那么神奇吗?我压根就不信。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读了。只一读,浑浑噩噩的我,被数“雷”共震,醒了。

翻开《教育诗》的第一页,我破例般立即被文中如此一段内容吸引——通常我觉得好书应该越读越有滋味。“问题不在房子,要紧的是要培养新人。可是你们这些教育家干什么事都没有劲,房子不行啦,桌子不行啦。你们没有那股热情,那股革命热情。”这说的是谁?我隐约感到他似乎在说正捧读书本的我。平日里,我最爱给学校薄弱的教学环境设施挑刺。口沫飞溅时,几乎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学校教育不是比高楼大厦,不是比钱多钱少,是比孩子在你教育后的品行道德、知识水平、能力作用。可我呢?我把自己无法找到正确教育小敏的理由也推给了学校大环境,觉得自己没有教好他是因为自己的工资不高、能力没有得到肯定造成懈怠而后的结果,是不愿为之,而非不能为之。事实上,是我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维持激情的耐心和毅力。再或者,自己本就没有这个本事,只不过不肯诚实地认可罢了。更可怕的是,自己就此失去了不断学习和要求进步的冲动,浑然不觉地躺在自以为是的功劳薄上美美地“阿q”着呢!

一身冷汗后,我睁大眼睛,继续往下读。忽然,我瞅到《教育诗》编者原引马卡连柯的这样一段独白:“我在想到教育学的时候,不禁怀着反感和怨恨: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有过多少著名的人物,多少辉煌的思想……多少著作、多少纸张、多少荣誉!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看得出,马卡面对如此众多问题少年,深感以往教育理论的苍白和匮乏。于是,他决心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以此挽救这些少年。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教育诗》也就真实地记录下他创办高尔基教养院的全过程。读着读着,我不禁又想到小敏,想到自己在教育这个特殊孩子时的无奈和无措。回忆以前,我在交谈、沟通、奖励和惩罚的过程中,反反复复、至始至终套用着我所知道的优秀教育理论、方法、经验,坚信不疑地认为:这是经过前人无数次实践和检验的成功案例,它是真理,是可信的。但无法自解一个事实——为什么到了小敏这儿,它就不灵了呢?我学着别人将班费交给他保管,以为信任可以挽回自尊,然而,钱还是没了。我学着别人让他当个班干,可从来没有看到他有管理好班级的欲望。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现在,我知道了。我学得只是别人的“花样”,而我应该学得是别人做事背后的精神所在。我要努力尝试着走自己的路,用自己充满智慧、风格和个性的方式去实现教育的再创造。毕竟,世上本无两条完全相同的路,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当然,《教育诗》除了如诗般明快清晰的节奏、镌美飘逸的文吸引我外,更能触动我的还是其间的几则小故事,其中尤以《每一个跳蚤都有它的的用处》为最。不用多作介绍,单看这个标题,读者大概皆能轻松猜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用现在最最时髦的话说,这不就是隐喻“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吗?不就是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吗?然而,这个谁都可以轻易上口的话,却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呀。不是吗?至少,我发现自己就把班级里的小敏们当作过跳蚤,小而讨厌,烦而无聊,生来不招人喜欢。可是我没有真正想过他们的用处,或者没有真正找对过他们可以发挥用处的渠道、位置和时间,只是想当然地勾画着美好愿景——让跳蚤不再是跳蚤。全程代办,从不商量。慢慢地,帮助开始向强制变味。到后来,也就再自然不过地变成了放纵和放弃。可马卡连柯不!《教育诗》中这样写道:“这个衣服破烂的孩子面貌实在不像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但是他身上充满了精力,所以我心里想:不管它,每个跳蚤都有它的用处。”接下来的日子,是他们彼此依赖、共同进步、虽然辛苦但却快乐的经历。而我明明知道这个“真理”——文章中多次写过,讲座里多次谈过,访谈时多次强调过,可却为什么没有真正做到呢?现在想想那是因为自己的所谓信奉,只是“伪信奉”,即没有信到骨子里,更无法践行于实际行动。没有与之对应的行动,当然也就没有理想的结果啦。那一刹那,我开始同意这样的一个说法:教育,不需要多说,应该切切实实的去做,如马卡连柯一般。

如今,我还在读《教育诗》,不曾停过。如今,我又重新树立起培养好小敏的决心,也不敢停下。也许,将来我真得会一如既往地努力走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一条扎扎实实的路,并谱写出如诗般的教育之韵。最后,真诚地向朋友们推荐这样一本经典著作——《教育诗》。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三)

我读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著的《教育诗》一书,。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如何教育,而且如何教育的成功。尤其是马卡连柯在接手让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库里亚日教养院时,他那种胸襟,对待孩子的热情,让我感动。

当时高尔基教养院已是一个秩序井然、师生和睦的集体,而这集体的主要成员都来自于一些流浪儿、甚至有着偷窃、斗殴行为的问题少年。马卡连柯院长带领老师以平等、宽容、热情来对待他们,让孩子们认识到劳动的力量,认识到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孩子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高尔基都这样称赞:“这几百个受了生活那样残酷的、侮辱性的蹂躏的孩子,是谁能这样改造他们,使他们变得不可认识了呢?是教养院的组织者和院长。” 后来根据需要他们又要接管亚日教养院,但当马卡连柯来到库里亚日教养院,看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时,良知告诉他,他应该来。他带着原教养院的孩子们踏上了这片土地,丝毫没有胆怯与退缩。集体的力量改变了这:满地的污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洁的地面、鲜艳的花朵;男生调皮、斗殴现象少了,爱劳动的多了;吃饭时拥挤的少了,更没有手抓饭菜就往宿舍跑的了,他们有了餐具,规矩地坐在食堂用餐。尤其是女孩子们再没有害怕,没有男孩儿的欺负,安全感让她们有了生活的自信与快乐;所有的孩子都着装整洁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再也不是几天不洗澡,满身的臭味了。这儿真的出现了神话,原始的英雄主义、小偷的行话和其他坏毛病的复发,早已被忘掉了。

读到这里作为同行,我感到愧疚。对孩子们,我们做到一世同仁、做到爱了吗?连那么多流浪儿,甚至是有过失足行为的学生,都能将他们改变成有为的青年,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好多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那么难管理的孩子,马卡连柯都能将他们转变,这不也是发自内心的对教育的执着吗?他想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享受阳光、享受社会的美好!而我面对的学生要比教养院的孩子们好上百倍、千倍。我们应该有信心让孩子们因为我们的教育而感到幸福、快乐!

教师读书笔记之《教育诗》(四)

《教育诗》描写的是马卡连柯在1920年到1928年创办高尔基儿童教养院时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内容经过了一些文学的修饰,既不是教育论著,也不是教学札记,起名为教育诗,真是名副其实。马卡连柯生于1888年,死于1939年。享年51岁。 1920年马卡连柯接到省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通知,要他组织一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收容所这样的儿童教养院。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更高的追求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马卡连柯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开始了他的教育诗生活。他给自己新成立的教养院起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名:高尔基教养院。也是对当时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

高尔基教养院办学之初,学校里来了8个儿童少年抢劫犯和常年的流浪者。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性。头脑中只有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苏维埃人民大众,要善待儿童,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循循善诱,不能在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的一切荼毒。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想真正彻底改变犯罪儿童的一些恶劣行为其实是不可能的。刚开始马卡连柯也是本着教育家的理念进行自己的教育工作。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他发现:“我从教育学的绳子上失足跌下来了。”他甚至开始使用了暴力。在他的一顿失态的暴力下,那些顽童竟然开始乖乖地参加劳动,听从劝告。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的内部的各个零件并不是生长的那么完美的,甚至是有些缺陷的,需要外人帮助他重新换过或者重新打磨。这也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在他的高尔基教养院中,他就倾注了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当然遭到了社会学家、教育家的强烈抨击。

尽管他的高尔基儿童教育学院逐渐办的蒸蒸日上,学童们开始形成真正的集体,大家非常团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在 这个集体中,处理违规违纪儿童的方法:惩罚他们面壁思过,不准吃饭等等方法,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异议。即使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遇到这样的童犯、流浪者,我觉得要想改变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惩罚教育不失为一种非常有利的措施,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

马卡连柯在进行从1920年到1928年整整八年的高尔基教养院工作中,投入和全部的心血。当时教师的思想之高尚令人无法想象。以校为家,和学生同吃同住。完全的一幅共产主义者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他们以苦为乐的精神感染着学生,同化着学生。这也是高尔基教养院里能够如此团结的主要支柱之一。

尽管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这个集体能够健康成长,马卡连柯的思想经过了炼狱,学童们的进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却自始至终到遭受着来自教育家的强烈抨击。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八年后,1928年,在高尔基亲自去拜访以他的名命名的教养院后的当天,马卡连柯向教育委员会递交了辞呈,辛酸地离开了高尔基教养院开始了他的崭新的教育工作生涯。

厚厚的725页教育诗,承载着马卡连柯的辛酸的追求和无悔的奉献。生在当时的马卡连柯,既是他的幸运,使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得意绽放光芒;也是他的不幸。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他在处理一些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难免有失偏颇,却还自以为是。因为寻找不到更加妥善的处理办法而陷入理论的泥淖不能自拔。

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和历史的距离拉近了很多。合住书后,高尔基教养院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好像是马卡连柯给我讲的故事一样。真的受益匪浅。

只是苏联的人名比较复杂,往往一连串连在一起,读完书后,故事情节虽然历历在目,但是人名却实在记不住几个。就连马卡连柯本人的名我都没有留心记住。实在惭愧。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教师读书笔记(2) | 返回目录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名叫《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说”什么》。其中有一个章节谈到“培养快乐、负责、有能力孩子的5个诀窍”。

在学习这5个诀窍之前,要先了解孩子天生就会使用的9种情绪密码:好奇、开心、惊奇、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

诀窍1,允许孩子充分、合理地表达所有的情绪密码(尽可能不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压抑)。表示开心、好奇的情绪密码,都是正面的情绪密码;表示苦恼、生气、害怕、羞愧、恶心、厌恶,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密码。

诀窍2,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好奇和开心的情绪密码(尽可能让正面情绪充分发挥,及至最大)。例如,孩子抓起一本图书或是杂志,开始动手撕扯。如果这本书不是那么珍贵,你不妨先观察一会儿,看看孩子对撕扯所发出的声音、撕扯时候的感觉、撕扯本身都有什么反应。或者你应该扪心自问,孩子是不是在模仿爸爸撕报纸的动作。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你认可孩子的兴趣,也对此表示欣赏:“这本杂志很棒,对不对?上面的图案也很漂亮,纸张也很棒哟。”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撕杂志,那就那另外的纸换下它,同时要跟孩子说:“这本杂志不可以撕,这有一张纸,你可以随便玩。”

诀窍3,排除引起苦恼的因素(尽可能设法消除因其负面情绪的因由)。有的孩子只要看到戴眼镜的人就会哭,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这种表现,或者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这样做会让孩子误以为你没有明白他发出的情绪密码,这样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苦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背对那个人,也可以请那个人把眼镜摘下来,或者还可以问那个人是否介意让孩子玩一玩他的眼镜,以便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

诀窍4,用话语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密码。例如,小孩子因为饥饿哭泣时,不要只是喂他,也要花时间同他说话:“我听到了,孩子,你现在饿了对吧,我们找点东西来吃吧!”若孩子被汽车喇叭声吓到了,你可以跟他说:“那种声音真可怕,把你吓坏了。”孩子开心地荡着秋千,你可以用话语增强这种经历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感受,可以发出夸张的声音,比如“哇——”的一声,或者说:“你玩的很开心,对不对?”这些语言描述不仅对孩子的感觉予以认可,同时也能把孩子身体的感觉用语言描述出来。

诀窍5,理解孩子的愿望,他想要变得和大人一样。1岁大的索尼娅走到电视机后面,想要看看那些奇妙的电线和插头,这时爸爸平静地说:“索尼娅,若果插头在插座里,电线就会有电,你碰它会受伤,到我这来,我给你看看这段没有电的电线,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来玩这个好玩的球吧!”然后索尼娅走到爸爸面前,听爸爸简单描述了一下电线和电流的用途,就开心地玩球去了。这时爸爸不妨说一句:“索尼娅,谢谢你不去玩那些电线,我爱你。”在这件事情上,首先,爸爸以平静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并干预了她的危险举动,尽管孩子不能完全听懂爸爸的意思,但她明白说话的含义和语调。其次,他还给索尼娅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玩的东西 ——球。最后,“谢谢你,我爱你!”他用这样正面的语言对孩子的做法予以肯定,引导索尼娅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并给予奖励。这位爸爸所有的举动和反应,都是在给索尼娅师范一些宝贵的经验,还会有助于她将来长成一个心地仁慈、态度冷静以及情感和谐的大人。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读书笔记教师读书笔记(3) | 返回目录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好的书当然是要精心细读,细心品味。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只有细细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养才能充分吸收。

最近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门。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里面还有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一、教师与儿童这个世纪的孩子都是在“6+1”的环境中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全部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小生活在被关心的气氛中。所以当一个孩子要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会出现,比如情绪不稳定哭闹的、注意力不集中、挑食、身体较弱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强烈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随机应变”,最好能拥有像孙悟空般的72变。既然没有悟空那种能耐,那就只有看书吸收本领了。碰到孩子如果哭闹,要是以前我便会跟孩子进行移情情绪,但是如果移情还是不管用时便只是用放任的态度处理,让他一个人冷静会。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情绪,正确引导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老师首先要对这个情绪进行识别,深入的了解观察这个情绪产生的原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首先鼓励幼儿将事情表达出来,一般我们常见的有移情情绪的方法,其实让幼儿宣泄情绪也很重要,让幼儿用活动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如让他去踢球、跑步、跳跃、大声吼叫等,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而且也要避免经常问幼儿不愉快的事情。到了4-7岁的幼儿在活动时,已经具有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愿望了。但是往往在真正合作的时候却出现了抢或是没有计划没有组织的合作,以前我一直也很头痛,觉得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好像影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如果不进入活动,再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矛盾。而书中呢也是极个小朋友在建构区搭建房子,由于分工不明确而发生了矛盾。案例中的老师没有急于介入,而是抓住机会引导他们独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老师首先是说:“你们搭建的东西都很好,地方不够怎么办?”于是孩子们开始搭建游乐场。老师继续引导说:“游乐场真好玩,想想看,游乐场里还有什么呢?”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搭建木马、滑梯、小桥、游船等。孩子们自己开始分工忙起来。这样做有利于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发生。因此,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与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与家长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这个学期我们组织了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请家长来助教,请家长来体验做老师。

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门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教师读书笔记(4) | 返回目录

近日读了一本书,题目为《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书中详细介绍了宋庆龄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曾在几年前,我在上海的培训期中就非常荣幸地到过宋庆龄幼儿园,并听过他们关于“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的讲座,但是一知半解,只是觉得这种理念非常先进,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意义。如今再次接触他们的教育思想,我感觉自己很有一种震撼,或者说是有点豁然开朗,我不得不折服他们的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书中展示了宋庆龄幼儿园三位教师的半日活动,这不仅是对他们独创的教育模式的深度观察和反思,更使我们从中谛听到教师专业成长的心声,领略到孩子智慧的曙光。

由于是工作实践的原因,我对书中“陈磊”老师的半日活动展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为大家都在开展蒙氏教学,而她对蒙氏有独到的理解和运用,是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首先是陈磊老师对蒙氏教学的“有选择吸收”。虽然蒙氏教育的理念有其很多可取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不少弊端,陈磊老师能够从自身实践出发,通过扬弃,为我所用。她把很多蒙氏优秀的教育理念加以运用和推广,同时又进行改造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我们可以从她对班级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以及孩子的活动情况中发现,陈磊老师的研究与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这是我们非常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我们刚刚学习、接触蒙氏,说实在话,我们了解得还是非常粗浅,在工作中还不能融会贯通,我们现在的状态比较靠近于照搬照抄,也就是陈磊老师所说的“吸收期”,虽然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但如何更好地去解决它,突破它,这方面的能力和方法还非常欠缺,我们现在正在逐步跨入第二个时期“反思期”。我觉得我们接下去一步的任务是要静下心来,好好理理思路,结合平时的教育实践经验,吸取蒙氏教育的精华部分,加以运用和推广,摈弃不利的因素,创设适合本园实际情况和本园幼儿的蒙氏教学,真正使孩子成为最大受益者,然后再逐步进入第三个阶段“创新期”。

再者是陈磊老师的工作态度。我从书中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陈磊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以及她对孩子的关注和尊重,她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需要我们反复地去回味和摸索。她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技能更重要。的确如此,我们在实践中也能够非常深刻地感觉到,只要我们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我们的孩子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专注。作为一个蒙氏教师,她要比传统教师更耐心、负责,只有倾注自己全部的爱心,才能在工作中收到好的成效。不光如此,陈磊老师很会思考,会抓住细节加以斟酌,比如她会去分析“哪些材料孩子没有碰过,其原因是什么”“孩子若在活动中对某种材料或现象产生了探索的兴趣,我该再提供什么教具和情景,去促进活动的深入”等等,而陈磊老师的所有这一些思考都是建立在她对工作的热情和负责上,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要在不断地观察和倾听的基础上来调整自己以跟上儿童的步伐,进入他们有灵性的生命世界。所以,我们欠缺的还太多,我们必须经常看书,学习相关理论,并不断反思,总结经验,积累教育方法,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最后是陈磊老师的“有效指导”。蒙台梭利将教师的职责局限于建立常规和排除儿童自然发展中的障碍,局限于观察儿童的表现和了解儿童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由主动的地位转向被动。陈磊老师并不认同这一点,她会在观察孩子活动情况的基础上,适时地加以指导,在与幼儿交往中,她不是被动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引导者。这说明,陈磊老师在教师的教育功能发挥上,超越了蒙台梭利的定位要求。我们也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虽然我们的指导还比较欠缺,有时候会不够到位,有时候会没有抓住时机,还有时候会干预过多,如何发挥我们的指导作用,使师生之间成为一种彼此平等的相倚性的互动,我们要为此而努力。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通过与陈磊老师之间的对比,我感觉自己很有紧迫感,觉得自己还缺少太多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其实我每个人都可以从陈磊老师身上学习太多的东西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