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活动总结4篇大纲

来源:飞鸿范文帮 1.23W
本文目录抗战胜利活动总结抗战胜利纪念日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活动总结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总结抗战胜利纪念日“走进抗战”采访采风活动总结

“走进抗战历史”心得体会

抗战胜利活动总结4篇大纲

我们80后,生长在和平富足的年代。我们的世界里没有饥饿、没有战争。对战争的残酷,对民族被侵略的愤怒,我们没有真切的体会过。只是从书本里,从一组组的数据里,得知日军侵华时的情况,得知当时的惨状。

从书本上,我知道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我知道“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残忍的杀害了大量无辜百姓; 我知道南京大屠杀,日军的血腥与残暴;我也知道平型关战役中,我们牺牲了多少人才换来大捷;我也知道台儿庄大战打得多激烈,我们付出了多少,才换来战争的胜利,换来日本无条件投降。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了解再多,也没有亲历现场来得震撼、来得直接。70年前的战争现场我无法亲历,但现在的我,可以去那片记录了日军侵华罪证的红色土地,祭奠革命烈士的英魂,祭奠遇难的同胞。

在我知道“九。一八”事变,知道南京大屠杀事件时,我就很想去沈阳,去南京; 去“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用脚步丈量那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用双眼去记录被日军残忍杀害、血腥虐待的同胞们。

可是,我却一直不曾行动,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每每想要踏上那片红色土地,内心深处便会涌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悲伤与痛苦。

不是想要遗忘那段耻辱的历名,只是还没有做好直接面对的准备。

我时常在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准备?可却一直无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直到我得知中作协将组织网络作家重走抗战路,我才知道我一直都准备好了,只是需要有人推我一把。

XX年 6月23日,我踏上“走进抗战历史”的征程,从卢沟桥开始,走进那段我想却又不敢去碰触的历史。

列队沧桑古桥边,穿越时空见烽烟。站在卢沟桥上,看着那些形态各异的狮子,我想的不是去数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只,而是在想这些狮子经历了多少炮火?染了多少鲜血?它们矗立在桥两侧,看到了多少死去同胞愤怒而痛苦的神情?

它们是不是也像现在的我们一样痛恨?痛恨自己无法阻止日军的入侵,无法挽救死去的同胞?

站在卢沟桥上,我痛恨,可走进“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我却连痛恨的力气都没有了。从看到第一副遇难同胞的照片开始,我的眼睛就开始泛红,眼泪在眼眶打转。

没有亲自走进纪念馆,没有亲眼看到那些照片,没有亲耳听到解说员解说当时的历史,你就永远无法体会那种沉重的悲伤。

平顶山大屠杀,尸骨累累,堆积成山,死去同胞狰狞的表情是在痛诉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被虐杀而死的妇人、小孩、老人……那一张张惊恐扭曲的面孔,直击人心,只一眼便再也忘不掉。

死去的人狰狞惊恐,可活下来的人却同样痛苦。日军在东北的残酷统治,侵占大量的资源,在我在中华领土上,压榨我们的同胞,拿我们中国人不当人看,像奴役牲口一样奴役我们,在活人身上进行各种残忍实验,用我们想不到的血腥手段,虐杀我们的同胞。

国强则人强,国弱则人弱。站在“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

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敢入侵我泱泱大国,不就是欺我们那时正国弱吗?

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敢在攻占南京后,制造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不就是欺我们那时正国弱吗?

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敢在我们中华土地上,虐杀奴役我们的同胸,不就是欺我们那时正国弱吗?

然,国无常强,无常弱。在经过长达XX年的坚苦抗战,日本战败,我们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日本,投降了, 我们将入侵者赶了出去。但是,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段抗争的历史却不能被遗忘。

从卢沟桥开始,一路走过“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遗址,台儿庄大战遗址,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看到太多,也听到太多,日军侵华的暴行、死去同胞的惨状,奋力抗争的英雄烈士、社会名流……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身为一名网络作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我看到的、听到的用笔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知道日军的残暴,知道那些为国捐躯的爱国人士,知道那些死在战场上的烈士英雄!

只有用文,将这一行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一段历史,才不虚此行!

抗战胜利纪念日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活动总结抗战胜利活动总结(2) | 返回目录

国殇之思——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活动

为期10天的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活动已接近了尾声,它离此次活动的圆满结束只有一步之遥。当然,这个一步之遥的跨越还需要陈书记的精彩总结。我个人认为这个活动是非常圆满的,一路行来确实感慨良多。

就在昨天,当我们这个队伍在长沙南站为追赶高铁而各显神通、一路奔袭的时候,坐在车上喘息未定的我想到了革命先辈们的极端不易。有多少次,在严寒中,在酷暑中,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长途奔袭,命悬一线?

从北京的卢沟桥到如今的长沙芷江,我们亲眼看到了诸多的抗战历史纪念馆;亲耳聆听了革命英烈们或悲壮或惨烈的英雄事迹。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隔着漫长的岁月云烟,我们终于近距离的,实实在在地触摸了这段带有血的印记的历史。

卢沟桥的沧桑斑驳记载着日军的狡诈阴险;“九·一八”事变纪念馆记载着日军的惨无人道;台儿庄古城中弹痕累累的墙壁记载着日军的疯狂残暴。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恶,同时带给中华儿女永不能愈合的战争创伤。这是一段国殇史,但我同时更认为它是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之殇。因此,缅怀那段历史并非要培植对日本民族的仇恨,而是为了在历史中,在悲剧中长存警醒,珍爱和平。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中,我曾久久驻足在两个战死的日本士兵遗留下来的书信面前,记下了他们信件中的内容。其中一个是叫三浦的士兵写给他未婚妻的信件;而另一个则是士兵写给他妈妈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前些天,我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长官下令烧了许多房屋,还打死了不少老百姓。他们都是些农民,十分贫穷。可是,他们仍被我军杀了许多,当血溅到我身上的时候,妈妈,我害怕了。我不愿杀人,更不愿这样稀里糊涂的杀人。我原是为了一种理想,为了日本的光荣而战的,而现在,妈妈,我想读书,我想回家。

这样的信件令我动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侵略者,只要人性尚存,他们也会产生属于人的对战争的深深疑惧,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以及经受心灵的痛苦煎熬。除了极少数狂热的法西斯战争狂,我相信每一个被裹挟进残酷战争中的人都是可悲可悯的。一如肖霍洛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所折射的,战争是极端残酷血腥的。它会夺去属于人类的所有的可珍重的人、事、情。即便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一方,辉煌胜利的面影中也会隐藏着巨大的悲哀,付出惨重的、无法修补的代价。我想好的文学便是如此,透过表面的、众人皆知的常识,揭示出那些隐藏的矛盾,甚至有些晦暗的人文之思。

今天我们通过探寻历史,明晰战争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追问。那便是为什么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得以发动和肆虐?是什么导演或掌控了这一切?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毒气室和炼人炉与日本法侵略者对中华儿女的毒气战和活体试验如此的非人性的被贯彻执行?所有这些都是战争留给我们的永恒之思。恰如英国的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认为的那样,正是现代理性和武断的生物进化论在社会学的庸俗应用,导致了暴力战争和人命的消陨。文学虽然不是社会学,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路径用文的方式提出我们的思考,探寻战争的根源,传达出我们的心音体感。用庄重而清明的体悟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关于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总结抗战胜利活动总结(3) | 返回目录

采风总结

在中国作家协会的组织和安排下,我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网络作家重走抗日路线”采风活动,在此期间我生出一些感想和想法,现总结如下:

第一,关于历史的假想。

对抗日战争一直有XX年和8年之说,现在看来XX年的说法更为准确,我也更认同这个说

法,毕竟我们不能抹杀从1931到1937中间六年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抗争史,在参观“九一八”事件博物馆时,我心里一直萦绕着一个想法——如果当时东北军全面出击对抗日军的侵犯,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导游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日军千余人小队进犯北大营时,中国守军因为种种掣肘和禁忌,不能持枪还击,仅用木棍进行了反抗,这个举动使得日军愈发肆无忌惮食髓知味,进而全面出兵侵占东北,偌大的东北全面沦陷只用了40余天,结果令人唏嘘。时任东北司令的张学良下令东北军全面撤离,只留下了毫不设防的东三省供敌人尽情掠夺蹂躏,张学良有推脱不了的责任,但我想他心里也同样充满苦楚吧。张学良的身上往往被打上“慈不掌兵”和“败家子”的烙印,毋庸置疑,如果正式对日开战,形势未能见得好转,因为我们科技落后,但主要还因为当时有一句话叫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主张是一个非常不良的信息,东北军如果奋起还击可能就意味着孤军奋战,相比敌强我弱,将士们更怕的就是独力难支,军人不怕牺牲,怕的是白白牺牲,九一八事件的影响就是它让日本人看清了中国不团结的现实,在九一八事变博物馆里,我看着一幅幅旧照片展现出的惨烈——被活埋的平民残骸、钉满倒刺的铁笼、被解剖的杨靖宇、心里“抵抗,抵抗,抵抗”的念头也一次次激荡着,狭路相逢,我即使力不如你,技不如你,但你若犯我,我必全力还击才能让敌有所敬畏,一个虚构的画面在我脑子里驱之不散,如果国共两党当时能够精诚合作众志成城,也许我们同样会有大量的牺牲,但至少死得其所,死于疆场而不是死于屠杀,可是,历史是不能假想的。

第二,我们能做什么?

很简单,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不能歪曲事实,现下的很多所谓抗日神剧都在做一件事——丑化侵华日军,他们愚蠢昏聩,在剧中做的唯一事情就是被各种打死,丑化敌人就是丑化自己,如果日军真的不堪如此,我想问我们为什么和他们足足打了XX年?这个话题似乎有点老生常谈,尤其最近一段时间,也许还有人说这是太较真,“把抗日神剧和婆媳大战等同来看就好了嘛,又没有人真的相信全是真的”,但我觉得有些事情是不能yy的,在那个岁月,每一场艰难的胜利都是中国军人用血和生命换来的,打掉一辆日军的装甲车要付出40个人的生命,我们用失衡的伤亡比例夺回了台儿庄,我们有30万同胞就是被这样的军队屠杀殆尽的,我们最不能做的就是被人打了一个嘴巴之后默默地在脑子里把他想象成白痴、神经病,从而自欺欺人以达到宽慰自己的目的,那不是创作,是阿q,如果我们这样做了,迟早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这是一个作家起码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与所有同行、前辈老师们共勉。

抗战胜利纪念日“走进抗战”采访采风活动总结抗战胜利活动总结(4) | 返回目录

“走进抗战”采访采风活动总结

我有时候会突发奇想,问周围的同龄人:“嘿!知道九一八吗?”

他们往往会一脸你白痴啊的表情答:“废话嘛不就是日军偷袭,占领了东三省嘛!”

我就接着问:“那他们怎么占领的呢?东三省那么大,怎么突然就掉了呢?”

这时候,他们往往就卡壳了。

或者有时候我就直接问:“喂!南京大屠杀哪年的?”

回答的人大多都一脸不确定:“不记得诶,三七?三八?”

我那时候就想,哎哟,这可怎么办!

陈主席在卢沟桥上说过:“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时候我就想,完了,我们这一代中,出了好多叛徒。

可能你们会觉得夸张,但是事实就是如此,高考过后,我们把历史,还给了历史老师,进入了社会的大熔炉,被洗脑,被改造,开始怨天尤人,锱铢必较。却忘了我们是谁,我们现在有的这一切,是从哪儿来,

学习祖国的近代史是一件很心塞的事情,太多的不公,太多的屈辱,太多的匪夷所思,和太多的流血牺牲。

以至于抗战电视剧用手撕鬼子来娱人娱己,仿佛只要最终胜利的结果在,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场可以随意编织的梦。

可这个过程,是能被随意编织的吗?又有多少抗战剧敢问心无愧的在片头加一句:本剧取材于真实故事?

刚接到这个“走进抗战”采访采风活动的行程单,我简直激动得不能自抑,说实话,这个活动让我感觉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因为就在这段时期,我正在笨拙的自己摸索着抗战史,然而这个过程相当痛苦,艺术源于生活,我的年龄,阅历和视野通通约束着我,让我对着键盘和屏幕苦不堪言,翻遍了资料和地图也无法想象那发生了一件件推动历史的大事的地方究竟什么样,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发生的。

所以我几乎是摇着尾巴求编辑一定要报名,不管成不成,至少我努力过,而事实上,我很荣幸的得到了这个机会。

跟随着抗战先辈的脚步,我有种亲生经历那段历史的感觉,我看到了一切的开始,也看到了一切的结束,这让我非常感慨。

在我心中,抗战其实进行了十七年,当然,这只是我在参观沈阳大帅府,听了专家的讲解后,自己产生的想法。

虽然张作霖大帅在皇姑屯的遭遇是中日之间以及日本内部的矛盾交织产生的,可是却是中国结成抗日战线的一个导火索,张学良的东北易帜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却直接表达了不搭理日本各种小动作的决心。

在此不得不说,张学良除了在西安事变中展现出的魄力和爱国情怀让人敬佩,其实早在好多年前,尚还年轻的他已经有了更胜于他父亲的果决态度。

杀父之仇一日不忘,东三省之仇从不曾忘,这样的念头支撑了他的一生,有关他的传说在一九三六年戛然而止,可是他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却在我们的历史上代代相传,永不忘怀。

其后最让我激动的就是参观平型关遗址和台儿庄遗址。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