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通用22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1.76W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

家风,一头连着家人,一头连着社会,尤其是官员家风,对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的影响具有“乘数效应”。部分官员家风败坏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治生态正向循环的一股逆流,阻碍了道德和法治的循环,阻断了纪律与规矩的通行,堵塞了清廉干部的晋升通道,甚至隔断了与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成为净化政治生态的“家梗阻”。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通用22篇)

在慨叹一些不良现象,纠结于不正之风的源与流时,正家风成了我们正本清源之举。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弘扬、传承好先贤伟人们的良好家风,切实当好家庭的“掌门人”。

“齐家”是儒家的祖训,前系于“修身”,后与“治国,平天下”直接相连,说明“修身”是“齐家”的基础,“修身”与“齐家”更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一身不修何以治国?一家不齐何以平天下?居家正方能居官正,居官正方能正天下。化解政治生态“家梗阻”,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而家风建设是个关键节点,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犁庭扫穴,直捣黄龙”的韧劲,内外联动、清除积弊、疏通堵塞,让“正能量”流动起来、传递起来,从而涤荡浮躁势利腐化之风。

可是,时至今日,我国有关官员家庭教育及相关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官员家庭教育体系和家庭价值观标准,树立一把衡量家风荣辱的尺子。并根据官员家庭价值观,开展全方位教育,规范家庭成员行为,使其各尽所能、各司其责,形成官员守廉、父母嘱廉、妻子助廉、儿女孝廉,一家老小共度“廉关”的家风格局,由“利益共同体”向“道德共同体”转变。

目前,各地纪委在“家庭助廉”方面已有一些探索和实践。一方面要把官员家庭私生活从“幕后”搬到“台前”,及时向社会公布家庭成员信息、直系亲属关系及从业状况,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阅和监督。另一方面要探索新任官员家庭财产公示制度,并对官员“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朋友圈”进行全面考察,把经得起“晒”、经得起监督的领导干部放在重要部门关键位置。

建设好家风,自然要求各级官员带头身体力行,系好家风建设的第一粒“扣子”,要以《准则》《条例》为镜,把牢党规党纪意识,树起家风建设精神坐标;要把家风建设细化落实到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各个方面;要敢于亮出家风,震慑歪风陋习,把官员家风转化为家庭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

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官员作为一方的“父母官”,唯有家风这个源头真正清廉了,才能在私利纠结中撕得开脸,在理想信念上提得起劲,从而促进政治生态良性循环。愿各级官员积极“修身”“齐家”,在良好家风吹拂下畅通“家梗阻”,保一生廉洁给自己,送一份幸福给家人,树一方口碑给百姓。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2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培养良好的家风,是家族的需要,也是社会担当,更是党性体现。当上千万的党员家庭成为社会的榜样,将会引领形成健康向上的磅礴的社会风气,最终,改善党的作风,推动党的建设,促成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的滚滚洪流。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就事业的关键。不同的家风总是能体现不同的家族面貌,注重教育的家庭也许更能出现学者、教师、研究人员等,注重经济的家庭也许更能出现商人、企业家、营销精英等,注重政治的家庭也许更能出现公务员、社会人士、管理人才等,注重军事的家庭也许更能出现士兵、将军等。家风影响家庭人才的诞生,党员在营造良好的家风时,更要以更高更严的目标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团结和带领家人创造家族的辉煌,成就自己也成就党的事业。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无论贫贱富贵,良好的家风总能营造统一的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对于党员来说,履行党员责任和义务,创造工作业绩,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作为家庭的一员,党员从小到大都受到家风的熏陶,良好的家风更有利于他的发展成熟。良好的家风是家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壮大的必要因素。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薪火相传的纽带。良好的家风应该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家风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时代的向前。党的事业也需要薪火相传,需要无数个家庭的强力支撑,从这个角度上说,党员的家风建设有着不可推却的政治责任。良好的家风无疑与家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紧密相连。尤其是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败坏的家风往往是其走向坠落的源头。

良好家风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孕育于时代和社会的摇篮,成型于家族的共同努力,受益于自己和社会。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个公民都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礼记?大学》中讲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培育出人格健全的社会个体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具有引领作用的党员领导干部,更是如此。党员干部应当在家风建设方面带好头、作表率。在立家风、正党风方面,许多优秀杰出老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

“俭以养德,德由俭来”,把乐于节俭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行为准则。崇尚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就有“勤于持家,俭以养德”之说。节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唯有从小就接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才能真切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而防止产生优越感,自觉克服娇气心理。

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护身法宝。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要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不仅自己要以俭为荣,还要让子女过过穷日子、苦日子,使他们真正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把严于管教作为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环节。家庭给人以归属感,成为人们内心情感最柔软的一部分。正因为此,家庭容易成为人性弱点的避风港,原则易在亲情面前变通,底线易在亲情面前突破。对家属子女管理不严,常常导致家庭不幸。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好作风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经常向家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他们划清是非、美丑、荣辱的界限,对枕边风善而从、恶而弃;对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要坚决予以拒绝。同时,“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子女家庭和睦,自己首先要感情专一;要求家人洁身自好,自己首先要远离低级趣味。只有这样,才能把家庭打造成一个追求进步的和善家庭、一个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家庭、一个和谐幸福的美满家庭。反之,一个普通家庭如果家风不正,易引发诸多家庭问题,而党员干部若家风不正,则易诱发腐败大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究其原因,都与家风不正有关。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系到作风能否端正、廉洁能否守住的大事。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风是培育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和高尚道德的重要途径。优良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社会最基层的细胞是“家庭”,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涵。今天如何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对社会转型期的坎坷与挑战,正是每个家庭不容回避的责任。家风应从党员干部带头,将中华文化传统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结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良好家风的滋润和支撑。家风是一条小溪,或是更细微的水滴,但她绵亘不绝,从山涧、密林,缓缓流出,生生不息。当小溪汇成小河,汇成大江,形成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4

我的爷爷是一位老村支书,在村里威信很高。小时候经常看到爷爷召集村干部在大队部礼堂开会,觉得爷爷很威风。记得有一次开会开到很晚都没有散会,原来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对经过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和组织考察的村支书后备人选进行集体讨论,每位班子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酝酿,推荐4个人进行差额票决最终选择1名作为后备人选,不料票决结果为两人并列第一,一个是我三叔,一个是村东头赵家的二儿子,大家为此感到为难,等爷爷“定夺”,爷爷听完大家的意见后,郑重有声地说:“这次民主差额票决村支书后备干部,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我个人觉得赵家的二儿子比我三儿子更合适,一来赵家二儿子高中毕业,文化水平较高,二来他在村里办了养鸡场,并且这几年带领了一大批乡亲们致了富,这样的人才就该用起来”。就这样,退伍赋闲在家曾在部队多次获嘉奖的三叔就被爷爷无情“枪毙”了。后来,听奶奶说以前村里的村支书是村里的“土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爷爷就跟别人不一样,一“上台”就搞民主推荐、党政联席会等。

爷爷,是我人生的第一位政治老师,他用一生的时间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是我心中一面永远的旗帜。他用42年的党龄深刻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最纯正的党性。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5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的指尖流逝。我们能抓住的唯有记忆。

冬天的早晨,我的早餐常常是一小碗醪糟鸡蛋,这是我的最爱,一碗热乎乎的醪糟喝下去,全身立刻暖和了。有时候点缀几个汤圆,滋味又不一般。

这种独特的口味,源于我对母亲童年制作醪糟的记忆的眷恋。

有些回忆就像河底的鹅卵石,一直沉寂在那里,只等到了温暖的冬天,一个清晰的早晨或者黄昏,它们就浮出水面,和我相见。

那时候糯米种植极少,因为产量低,只在水稻田边种植一圈,提前收割了放在旁边单独晒干,为的是家里有糯米到了中秋节打月饼以及腊月酿制醪糟。母亲的醪糟酿得特别好,左邻右舍经常向她请教,有的主妇甚至直接请她去家里指点。醪糟这道独特的小吃,是母亲特意准备的正月里待客的必需品。拜年的客人来了,先要煮一碗加蛋醪糟作为茶水,然后到了午时才吃正餐。

阴冷的冬天,一个平常的早晨,母亲用升子量出一定数量的糯米,放在水桶里用清水浸泡,清水的多少要淹过米粒。同时把瓦甑子清洗干净,太阳底下晒着。糯米泡了一天时间,慢慢发涨了,晚上就可以用甑子蒸了。我最热心参与甑子蒸糯米,一步不离地跟着母亲脚后跟,看她的操作步骤。奶奶先烧起热腾腾的锅,母亲在转灶,每一步都很神圣庄严,好像一个隆重的仪式。只见她在锅底下掺水,轻手轻脚地放上瓦甑子,等瓦甑子加热了,再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倒进甑子,拿筷子在糯米上插几个透气的孔,如果不插孔,糯米会踏气而熟得不均匀,无法酿出好的醪糟。插好了气孔,再用过滤豆腐的纱布严严实实地捂住甑子顶部,防止漏气,最后盖上锅盖。灶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糯米在甑子里悄然变身。膨化熟透的糯米饭香在甑子里随着白雾腾腾的蒸汽飘进了我们的鼻子里,最自然的食材在最原始的厨具里飘出最原味的浓香。我紧跟母亲脚步去灶房间查看糯米的熟透程度,也顺便有一点小歪心思在作祟。因为母亲为了安抚我这个小馋虫,常常把刚腾出来的糯米饭搓一个鹅蛋大小的饭团给我,趁热吃或者蘸白糖吃,比普通的米饭香多了,而且是手抓饭的吃法,不用拿筷子和碗一本正经的吃食,那就是母亲临时做的一个最香甜的零食给我和弟弟解馋。小的时候我和弟弟得了饭团就捧在手心欢欢喜喜地跑到外面去一饱口福了,也顾不上看接下来的工序。后来稍长几岁,我还有耐心留下来看母亲怎样酿制醪糟。

每次的甑子蒸糯米十有八九都能在母亲揭开锅盖,拿开纱布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熟透了,母亲凭她的最本真的生物钟和直觉,把蒸糯米的时间控制的刚刚好,蒸出来的糯米饭不硬不软,正是适合酿制醪糟的原材料。灶房的后面有一口石头做的水缸,装满井水的缸子上正好可以放一张簸箕,用来凉蒸熟的糯米。把甑子用冷毛巾捧出来,直接倾倒在簸箕上,用筷子把那些熟透的糯米拨拉散开,均匀地摊在簸箕中央,有时候还会为了散热快、不粘连,还洒下一些生冷的净水。晶莹剔透的糯米粒儿像一簸箕白花花的珍珠,洒满了我的眼前。我吃完一个饭团还想再吃的时候,母亲就不允许了,一是为了保证醪糟的原料,二是怕小孩子吃隔了食,因为糯米饭粒冷了以后吃起来就硬棒棒的不好消化了。我收起嘴馋的心思,却并不愿意离开那带给我非凡滋味的吃食。转来转去,肚儿吃得饱也需要活动,也是为了等母亲忙完杂事,我好看她如何酿制醪糟。

不久,母亲做完灶头上的一些收拾器皿的杂事,就要准备酿醪糟了。母亲把早就从集市买回来的曲子捣碎拌在水里,那比例我不知道如何描述,反正母亲心里很清楚,她把曲子水大致均匀地撒在凉了糯米饭上,用双手捧起那些因为水的介入不再粘连的饭粒,反复拌匀,每一粒饭粒都接触到了曲子水,每一粒饭粒都各自散开,成为一粒即将进入发酵的米酒原子。把这些拌匀了曲子的饭粒装进一个瓷盆,盆沿和簸箕都收拾得妥妥帖帖,一粒不剩。用一层塑料薄膜把盆沿密封起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干猪草铺就的大铁锅里,周围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达到密封保温的效果。做这些步骤的时候,母亲一般不让我提问或者根本不回答我的问题,说要安静,别吵走了酒神。夜深了,那神秘的干猪草堆里,像种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一夜的瞌睡也分外香甜。接下来的日子就是静静等候。如果天气不是特别冷,那就等瓷盆里的醪糟自然发酵出酒。如果气温太低,母亲会在铁锅下面沤火,升一点温,保证发酵的盆中物有足够的温度,也不会要明火,怕温度过高烧坏了。母亲很是小心翼翼地对待。

平常的生活事情在继续。我和母亲都关注着那口大铁锅。终于有一天,母亲说闻到醪糟的香味了。慢慢揭开瓷盆上那些遮蔽物,心怀忐忑的捧出瓷盆,母亲先不解开塑料布,掂着瓷盆的重量和内容物的晃悠,来判断醪糟是否酿好。直到像一个新郎官揭下新娘的红盖头一样揭开塑料薄膜,母亲惊喜地说:好醪糟!我赶紧凑上去看盆中的醪糟是个什么形状。我看见曾经满盆的糯米已经成团的漂浮在一层清凉而又黏稠的液体之上,母亲那一双筷子把悬浮物拨动得在盆子中转起圈来,我连忙为母亲拍起小手鼓掌。母亲好似为了奖励我,挑了一点醪糟放进我嘴巴里说尝尝,我咂巴嘴巴,甜甜的,入口化了。接下来我们全家会煮一顿鸡蛋醪糟吃,然后母亲会把醪糟装进一个陶瓷坛子里,搁置在一个阴凉角落,等来客人了,等过年了,等拜年的亲戚来了,我们都可以吃到一小碗浓浓的醪糟茶。

母亲酿醪糟的情形常常在我独单凝视老家的方向的时候浮现出来,像电影画面一样逐一呈现。母亲不只是酿醪糟才这么郑重其事,她是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像酿醪糟一样,力求完美,心口如一。

如今,母亲年纪大了,已不大亲自动手制作醪糟。家里陶瓷罐子里时常还是装了半罐醪糟,这些醪糟都是从市场买回来的,这种小作坊批量生产的醪糟在标准的温度、不变的配料下,变成了同一种味道的复制,远远不及童年时母亲亲自酿制的醪糟那么诱惑人心。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6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对我们少了些许疼爱,多了几分严厉,爷爷爱岗敬业、守纪奉公、淳朴待人言传身教的家风便开启了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第一扇窗。

家风是家庭的道德标准,如粮食一般,是一个家精神支柱。记忆中小时候都是和爷爷睡在他的办公室里的,爷爷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总要加班到九点多,洗漱草草解决后就呼呼大睡。每天都是低着头算账,不停地按计算机,总是一丝不苟,看起来永远那么忙,用过的草稿纸一箱箱。

爷爷是个会计,自然管着公款,一沓钞票静静地躺在衣柜夹层的小抽屉里,并上着锁。小时候家里有一段时间很穷,爷爷的领导就私下想法子说,要不先从公款里借点,发了工资再补上就是。十几年的同事,你的为人我们心里清楚着。爷爷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示意不用,连说谢谢,于是离开。后来我说起这件事情,爷爷说:“穷是穷不死人的,熬过来了就好了,不苦怎么知道甜呢?那是公款,不能动的。我们要靠自己摆脱困境,是我们的东西就要努力争取,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要。”从他朴实的语言中我听出了一身傲骨和正直。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深深印在心里,每当遇到困难,每当想走小道,总是回想到这几句话,稳扎稳打才是锻炼自己最好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的成功最踏实,耕耘换来的收获才是自己的积淀。困难都是必经之路,成长没有捷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记忆中的小抽屉就好像在一直鞭策着我。在家风的影响下学习、成长,被社会这个大熔炉塑造成型。克己奉公,遵纪守法的家风时刻提醒着我脚踏实地才能稳步向前。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7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家风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关系。“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今年的猪年春晚,一首歌曲《六尺巷》,让全国观众重温了安徽桐城张氏家族“里仁为美,谦逊礼让”的良好家风。家风是什么?好像很具体,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但又很抽象,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总结完。

我认为,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共同恪守的处事规范和为人准则,家庭中所有成员在这些准则和规范的教育、训导、打磨、熏陶下,以规矩塑方圆,明白为人处世,自觉道德规范。家风在对内约束的同时,也受到外界的评判。有时候,我们批评一个人“没家教”,也隐含了对其整个家庭教育的评判。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小城青年,我们家既没有声名显赫的高官,也没有博学多才的鸿儒,当然也没有《颜氏家训》《朱熹家训》《曾国藩家书》那样底蕴深厚的经典家训留存下来,但在“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民族最最传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上,却是奉行不悖的。

我的爷爷和奶奶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做人的大智慧上,永远是父母和我的导师。从记事起,我吃饭就要遵守很多规矩:“不许吧嗒嘴,就近夹菜吃,筷子不能插碗里,来了客人要回避。”做客访友面见长辈爷爷说:“要尊称问好,来去有声。”小时候贪玩,放学写完作业出门玩,奶奶总不忘交代:“天一擦黑就得回家。”邻里有了争执,奶奶爷爷各劝一边:“礼让三分,吃亏是福”。尤其“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而且,随着年岁渐长,感悟更深。

有一年高中暑假,我和爸妈一起回老家看望姥姥,正是正午,时值盛夏,公交车上的乘客都昏昏欲睡,妈妈突然拍了拍我和爸爸,示意我们往斜前方看——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正在同伴的遮挡掩护下偷窃邻座一个酣睡女孩的包包,爸爸刚准备起身,旁边一个老太太突然按住了爸爸,悄声说:“这俩人是这一带的惯偷,他们还有同伙。”正在这时,公交到站了,两个小偷已经把女孩的钱包和手机揣到自己衣服里准备下车了,爸爸还是站了起来,抓住其中一个小偷高声说:“司机,别停车!”另一个小偷用凶狠的表情厉声恐吓爸爸说:“你干啥呢?我们要下车了!”爸爸仍然抓住小偷不放,说:“快把别人的东西还给人家!”被抓的小偷恶狠狠地说:“你在这瞎说啥?我不认识你,乱说话可是要负责任的!”他的同伙已经使劲去拽爸爸的胳膊,还对司机高声吆喝道:“还不开门!耽误我们赶火车了!”车上其他乘客被争吵惊醒了,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这时,一向腼腆内向的妈妈也站了起来护住爸爸,对车上的其他乘客说:“这个人是小偷,偷了那个姑娘的东西,大家要是就这么让他们下车了,谁敢保证哪天不偷到你们家人朋友的头上?”被偷的姑娘这时才颤抖着说:“我的钱包和手机被偷了,我家是外地的,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了。”车上又站起来几个小伙子冲过去,和爸爸一起抓住了两个小偷,司机拨打了110。警察赶到时,被偷的姑娘一直对爸爸妈妈说谢谢,一开始劝阻爸爸的老太太也向爸爸妈妈投来了敬佩的眼神。

下车之后,爸爸对我说:“如果以后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爸爸不是一定要你像爸爸这样做,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些事情你不做,良心会不安的。”妈妈接着说:“大家都说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但妈妈不希望你以后也变成一个冷漠的人,有时候,可能别人的行为会让你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或者疑惑,但妈妈还是希望你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像你爸爸一样,遵从自己的原则。”他们的这番话,我至今不曾忘记,也一直告诫自己: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关键时刻,要勇敢,要敢于坚守自己的原则。

前两天,北京和颐酒店女孩遇袭事件曝光后,我又想起了那年夏天的那辆公交车,当他人置身于暴力的欺凌之下,只有我们都选择不去做那个沉默的观众,冷漠的看客,这个社会才会逐渐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去发展。我的父母,他们并没有为我写过什么白纸黑字的“家书”或者“家训”,却早在十几年前,就用自己的实际言行为我树起了家风和准则,社会的正能量,是需要千千万万个家庭共同来弘扬的,文明的根基就是产生家风的根基。根基没有了,家风也就荡然无存。家风没有了,又何来社会风气风清气正。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风的基础,又通过家风在每一个家庭中传承。家风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得以发展的载体。愿这样的对联,不仅挂在中国人的家族祠堂里,更挂在中国人的灵魂上。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8

今天给家里打电话,父亲接的电话,想想已经有一个多星期没打了,跟父亲讲:“我在这挺好,没得什么事情,都挺好的。”然后父亲可能是感冒了,一边咳嗽一边嘱咐:“我只要晓得你在那边没有什么不好就行了,没事的话多看看书,比什么都强,别天天盯着个手机,费眼伤身又伤神。”想想也真是如此,自己从小也是被父亲这样教育长大。从小父亲都告诉我:书中自有黄金屋。

记得小的时候,家里姊妹多,他孤身一人闯南走北,苦累委屈都自己藏起来。但是他只要一回家,我总能看到在他床头有一本书,经常放学回家的时候,会看到父亲坐在屋子里看书。

小时候我最喜欢过年,除了可以有新衣服穿外,最期待的是准备春联。我们家的春联不像别人家的直接到集市上去买来贴上,而是父亲自力更生,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想写什么,然后一张纸、一支笔,十来副对联就出世了。有时,父亲会觉着哪个地方不太完美,让我跟他一起思考。我最爱干这个了,尤其是当我积极思考得出的一个想法得到父亲认可的时候,那种喜悦,那种开心,能让我激动好几个夜晚。等到十来副对联经过父亲的精心打磨之后,他会让我站在面前认真地给他读几遍,他边听边点头。定下来之后,他会带我一起去商店买一张大红纸,回来让我跟他一起把红纸裁好,准备好毛笔和墨汁,接下来我就会在旁边一边欣赏着父亲洋洋洒洒的大毛笔字,一边帮他挪动红纸。跟父亲一起完成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心里总是非常开心。

我崇拜我的父亲,不仅是因为他一身的才气和英俊挺拔的外貌,最重要的是他有着很强的韧性。我们姊妹五个的生活学习,家里的每一项开支都要他和妈妈操心。父亲一生做过很多事情,给人种过地,贩过药材,当过厂长,在乡里、村里都做过事。父亲的坚韧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性格,我也开始慢慢变得不愿放弃,变得坚持到底,我要感谢我的父亲,让我学会了坚强,坚韧,而这些东西会影响我的一生。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9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作为心性的孕育之地,是纯洁性情的活水之源。

我父亲是一名老教师,奉行清白做人、堂正做事的准则。门前的对联是父亲亲手所书:气正风清五岳长安祥鹊舞,帆高水阔三江久治瑞云飞。自打我跻身进了基层公务员的队伍,他的心就没放下过。每年四五月,他隔三岔五地询问我到联系村指导防汛工作的进展。每年七八月,他又忧心着农民的稻谷收成,当听闻收成不错时,他便长舒一口气。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百姓不易呀,他们能指望的可就是你们这些父母官了!”每次新闻里有官员落马,他都要告诫我说:“要时刻保持品行端正,切勿贪图一时之利而污千古之名,我不求你们多大出息,但求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

在他的熏陶下,我总是脚踏实地做好手头工作,尽最大的努力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满意而归。有时和父亲谈心时,言语中无意流露出“官本位”思想的苗头,他立刻板起脸来,严肃地批评我说:“古时县令是九品芝麻官,而你如今,品都称不上,切不可摆起官架子,要时刻记住,你的职责就是为民服务,不是作威作福的!”父亲一记警钟就把我妄自尊大的思想震碎在了萌芽中。

父亲崇尚圣典治家。他要求我从小熟读《大学》《礼记》《尚书》《论语》,每到年末都要接受考试。父亲会把题目藏在新年的红包里,我要依题作文。文章中若有日益精进之处,他会不吝溢美之词地夸奖我,若字里行间透露出急功近利、偏激歪斜的念头,他就会严肃地批评指正。我自小到大的所有文章都被他精心装裱,挂在书房里。父亲常说知耻方明理,明理而信天下。文学经典能浪沙淘金传承千年,自然有它的可贵之处,每个年龄段重读一次,心灵都得到净化洗礼,总能收获豁然开朗的顿悟和茅塞顿开的坦然。

正因如此,我一直都保持着读书写字的习惯。心神不安时,我常借助写字来平复心绪。在这眼花缭乱的世界,每遭遇诱惑迷茫时,只要独自静下来,写一写字,躁动、焦虑、惶恐便能一一消散。

我坚持写日记,特别是工作以来,每日三省吾身,通过日记分析一天的进步和不足,长此以往,积累经验,锻炼自己处事能力,方能日渐长进。基层农村工作复杂多变,一项新的举措往往历经重重周折才能铺开。日日熬夜加班写材料,做农户思想工作,各处碰壁各路委屈。有时给父亲打电话抱怨,他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石总是要牺牲一些才能撑得起高楼大厦的,要么不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他教育我觉得空虚乏陈的时候就多读书,多写字,书里的世界能丰富人的内心,沉静人的思想。

我能乘风破浪,家风是坚固的船艇;我能正直不阿,家风是坚挺的脊梁;我能坚守奉献,家风是骄傲的号角;我能节节向上,家风是温暖的阳光。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0

我今年59岁,18岁在校入党,党龄41年。悠悠岁月,始终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41年的党龄履历中,始终不忘入党时的誓言。

入党41年,我经历了社会几次大的变革。最初是在一家国有企业做汽车修理工,由于自己喜欢写作、绘画,从单位的汽车队被调到工会做宣传干事。作为党员,就要做群众中的表率,每天工作前组织各班组学习《人民日报》《新疆日报》上的文章,自己积极利用业余时间为党报撰稿,多篇作品刊登上报刊上,我每年都被党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1996年,我所在的国有企业被私企兼并了,我当时响应国家自食其力的下岗政策,积极主动提出下岗,为企业分担忧愁。对下岗想不通的职工,我就主动找他们谈心,要理解国家调整的难度,要理解企业轻装上阵减员的难处,在我的努力下,200多个下岗职工,没有一个闹事的。

下岗后的第二年,我就辞去公职,下海办公司。下海办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党组织,过组织生活,我成为新疆乌鲁木齐市工商局私个企业协会的常务理事。每当社会上的自然灾害发生了,我就倡议私个企业积极捐款救助,亲自带着私企业主到贫困家中送温暖,一袋米、一桶油、一只羊、一份钱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市委、市工商局的“优秀企业家”、“优秀经理”称号的表彰。

在维稳中,我是第一个以私企人员身份驻村。这个地方是南疆比较偏僻的村子。我们给孩子们买了书包、鞋袜和糖果,给年龄大的老人买些护膝、护腰之类的保健护理品,就像是串亲戚一样。当把这些物品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时,他们都很感激。村民们对驻村干部十分友善。有一次,我们驻村住的地方,晚上有位维吾尔族小伙子值班,不料半夜下起了大雨,他怕雨水把我们乘坐的面包车引擎浇湿,影响第二天的出车。他就脱下雨衣盖在车头上,冒着雨巡岗,第二天一早我看见后,也很感动,当即脱下自己刚买的一件羊绒衣,送给了这位可爱的小伙子。还有一位老人给我们打扫院落,吃饭时,他总是躲在角落里自己啃一块馕,他的家境很困难。我知道后,每天给他一个热馕、一块烤肉、一瓶热水。这些善良的村民们纷纷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员好!”

和谐的社会,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我从5年前开始重走长征路的创作历程。每年利用国庆七天假自费走一段长征路,所到之处用文字、摄影记录下来,书名是《红色的脚印》。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写道:

昨天的路上/排着一串串脚印/敌机在头顶上吼叫/敌军在后面紧追/伤员还在担架上/伤员们大喊/丢下我们/保护我们的实力/我们不能丢下你们……

我们今天踏上这条路/和平鸽在蓝天上飞起/我问小草/你们还记得当年那支队伍吗?/红星照亮了漆黑的山地/我们重走长征路/我们寻找当年的那份自信……

永远不能忘记,在党旗下的宣誓。

永远不能忘记,跟着党走,就会走向胜利……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1

父亲是我的超级偶像,他是镇上一位中学校长,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母亲说父亲是吃了好多的苦才有今天的,他只有高中文化,凭着一股韧劲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自修完了本科文凭。他兢兢业业教书,勤勤恳恳育人,锐意创新,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

记得有一天晚上,学校的王老师提着一些礼物来找父亲,拜托父亲在评选职称时给予关照。父亲很生气地说:“你来我家做客我热烈欢迎,评职称的事,学校会严格按照教研组推荐、学校初步评定筛选、报教育人事部门审批来操作,你只需要按照有关要求准备好评选材料就可以了,不要搞这些名堂,坏了规矩!”出门的时候,父亲把礼物叫王老师带回去。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父亲从来没有收别人的一件礼物,甚至很多时候,他都是自己贴钱帮助别人。父亲经常告诫我“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我的父亲,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位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

这些往事虽然过去很多个年头了,但我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使我的步伐迈得更稳健、更坚定。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2

几经轮回,降生于中华礼仪之邦。深感自荣。立于中原,仰望国文之粹,胜不能数,阅观央书,遥知贤才之众,比于星海;雅览诗词,方悟文笔之妙,自愧不如。而人、诗、书、风气则以家风相连。

书达成则有《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世之作,内容则以礼,孝,忠,义等为创作之脉。且多为家训警言。

人达贤则有顾炎武、孟子、曹植等大批旷世之才,其达贤之因则是家教之因。家立家法,以育儿女,方成其才。

达咏则有《游子吟》《家风诗》《静夜思》等,以家为系,创作出经典之作,脍炙人口,古为今用。

几经风雨层浪刷,不改家风仍在续。

中华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之久,且在今经济全球化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家风却不为所动,且被弘扬于中华。

一声问候,你可曾注意了?当在学校听见学生一句亲切的问候:“老师您好!”或当在一条大街上听到小孩对一个外国朋友说 :“hello,uncle。”这你不必惊讶,因为这些孩子的父母曾经也是这样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孩子们都继承了这样的家风!

一丝关怀,你可曾注意了当你深夜工作,孩子把一件外衣套在你身上,你可觉得温暖的不是你的外衣,而是你孩子对你的心。当你咳嗽之时,孩子一声不响跑到药店帮你买药,你可曾注意?当在红灯绿酒,车水马龙的街头上,你看到一个小孩蹒跚地捡起街头的垃圾又蹒跚跑到垃圾箱旁,踮起脚尖,放其进去,你不必惊讶,就像不必冬去春来,四季轮回而惊讶;也不必感到稀奇,因为家风已蔚然成风。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勤俭节约,尊师敬长。扬我中华颂家风,响彻世界人人知。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3

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带着妻儿从城里赶回乡下老家,看望久居农村的父母。吃午饭时,年幼的儿子无意中看见老家装盛饭菜的碗底有刻字,仿佛发现了古董一般,十分好奇,缠着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看着儿子,我细细讲来。

碗肯定不是古董,其实就是家里用了几十年的普通瓷碗,碗底刻字其实是我父亲的名字。那时候,我家与所有农家一样,穷得响叮当,家中只有灶台、床、桌子、板凳和碗等简单的必须的生活用品。无论是四面漏风的灶台,还是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都是家里的珍宝。尽管桌椅已经缺脚,碗碟已经豁口,一家人都是珍惜又珍惜。 也因为家当不多,父亲尤其珍爱,在可移动的桌椅、碗碟、扁担等物件上都刻上自己的名字。儿子听说不是古董,又看见碗已破旧,觉得旧碗可以退休换上新碗了。现在的新碗多好看呀,木制的、塑料的、搪瓷的、不锈钢的,大大小小,应有尽有。儿子哪里知道,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已极大改善,父亲仍然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从不铺张浪费。俗话说得好,破家值万贯。这一些旧东西,父亲想扔却又舍不得扔掉,且不说这旧东西还有多少用处,最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它是家的经历,在它的上面,承载着家的温暖,包涵着一家老小平凡生活的点滴。你说,父亲怎么可能舍得丢弃呢!

那时,家中的碗真的少,基本人手一只,相对固定,谁也不会拿错。每次吃饭,父母都不准我和弟弟随意走动,要求我们在板凳上坐好,用手扶牢桌上的碗,主要担心我们把碗摔破。如有不慎,我们把碗碰到地上,没有摔出裂纹,捡起来继续使用。如果摔破了,无法修补,我和弟弟少不了挨一顿批。当时我无法理解,觉得父亲珍爱碗更胜于爱我们。现在想来,不是父亲不爱我们,只是家里的一碗一碟都来之不易,父亲珍惜家里的每一个物件。

父母靠挣工分养家糊口。家中的碗要是被我和弟弟摔破的不够用了,父母在家庭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总想方设法挤出点资金,在镇上逢集的日子从地摊上购回几只。农忙之余,父亲就用金钢石刀在碗底郑重的刻上自己的名字,刻上去的字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一笔一划溢满了珍爱之情。

那时,村里子女多的人家,长大结婚分家时,碗被当作一件重要家产来分。父母给子女分了碗,就象征着子女各自开始新的独立生活。那碗底上清一色地都刻有长辈的名字,只要没有摔坏,便犹如那代代相传的家风,一代接一代的往下传承,舍不得丢弃。

如今,用了几十年的碗的确实已经很破旧了,显得十分落伍,我劝父母把它们淘汰了,可满头白发的父母却怎么也舍不得。今天,从碗底的名字中,我给年幼的儿子讲长辈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故事,让他慢慢知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感恩、珍惜生活、热爱学习,并将优良传统永远传承和弘扬下去。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4

“大哥风范大家赞,哥德高尚嫂相当,孝敬父母受人敬,悌率弟妹人赞扬,勤劳奉献尊为尚,良师益友惠八方……”这首藏头诗被镶嵌在一块玻璃牌匾中,摆放在父母家中的桌子上,是我的姑姑、叔叔们在父母金婚时送给他们的礼物。

说起老徐家,街坊邻居都会竖起大拇指。这是一个普普通通、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我的父亲兄弟姊妹六个,他排行老大,在大学里教书,我的姑姑、叔叔在洛阳的厂矿里上班,住在涧西、西工和老城区。儿时的记忆当中回到老家,奶奶总是能做出各种各样好吃的,蒸的枣糕,样式有小兔子的、有盘花的;炸的麻叶、咸食,奶奶手很巧人又善良勤劳,帮着父母带大了我们兄弟姊妹四人。

记得有一天的早晨,奶奶腿脚突然不听使唤,此后一条腿行走不便得了偏瘫,那一年奶奶63岁,爷爷身体也不太好,以后的20多年时间,奶奶都是在床上和椅子上度过的。我的父亲、姑姑、叔叔开启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轮流排班回家照护,那个时候父亲在大学教书,白天要备课、上课,忙学校的事情,晚上要赶回老城照顾奶奶,在那些日子里,他们克服各种困扰、风雨无阻,轮流回家照顾奶奶。老人觉少常常晚上起夜十几次,只要稍有点动静,父亲就立马起身,一晚上下来不得消停。父亲是长兄,平日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操心费神,他任劳任怨从无二话,记得奶奶喜欢吃一家店铺的包子,但是离家比较远,父亲去一次就多买一些,冻在冰箱里,奶奶想吃的时候可以随时拿来吃,在父亲的带领下,姑姑、叔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20xx年不间断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奶奶活了90高龄,在我的记忆当中,时不常听到街坊邻居的夸赞:老徐家的孩子真孝顺,老太太有福啊!父亲以他的孝心和率先垂范赢得了姑姑叔叔们的口碑和尊敬。

如今父亲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日渐消瘦。老天真会捉弄人,就在前几日,刚刚给父亲、母亲过了80岁寿宴。一向健康开朗的他,在病魔的荫翳下身体每况愈下。在那些日子里,我们兄弟姊妹四人,白天晚上轮流值班看护,喂药、翻身、按摩、安慰,我们体会到了做儿女的不易和坚守。孝道是最好的良药,如今父亲的病情日渐好转,母亲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家是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尚和美德,需要代代传承和示范,方能蔚然成风。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5

“这是我家的‘传家宝’,我今天交给你。”这是今年爷爷在他78岁的生日这天,将他珍藏的一本已经泛黄的党章交给父亲时说的话。我父亲郑重其事地从爷爷手中接过这本“沉甸甸”的党章。我从爷爷和父亲一脸严肃的表情中,读出了这本党章的不同寻常。

小时候,爷爷常常会给我讲党章的故事。爷爷说,我的曾祖父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地下党员,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一员,一生甘于清贫,专注事业,不畏权势,不媚俗,坚持真理,一身傲骨。家里的这本党章就是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在世时,无论走到哪里,这本党章都会常随他左右。

曾祖父读党章写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在党章的扉页上,用工楷写下了“学党章,找不足;听党话,跟党走”这两句话。曾祖父临终时,家徒四壁,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只给爷爷留下了这本党章和一句话——“将来有机会为国家做事,定当尽忠。”

就是这本党章和这句话,成为我家几代人的坚守,也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激励着我去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大学后,我大一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不忘红色的家训。今年春节期间,爷爷拿着曾祖父留下的党章,带领我们大家重走了当初红十四军的征途,缅怀曾祖父平凡而又不平淡的一生。

爷爷在老年的回忆中,讲党章印照着红色的辉煌。爷爷追随曾祖父的足迹,年轻时曾在空军某部服役,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做出不俗业绩。这些年来,爷爷一直珍藏着这本党章,闲下来,一有空,就打开来翻看。每当儿孙去看他时,他总跟大家讲讲曾祖父的革命生涯和党章的故事,告诫我们:“对国家要忠,对朋友要信,要待人以诚,处事忠勤。”

爷爷虽已退休,每当村“两委会”有什么活动,他总是踊跃参与,发挥积极作用。今年村党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爷爷跟大家分享了“我家的‘传家宝’”的故事,受到村民们的一致“点赞”。其实,我们特别能理解爷爷为什么这么多年还乐此不疲讲党章的故事,爷爷讲的不是别的,讲的是对曾祖父的思念,讲的是心中的理想,讲的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我的父亲在中年的奋斗中,学党章续写着红色的故事。父亲受曾祖父和爷爷军旅生涯的影响,年轻时毅然从军,在军队入了党,后退伍至地方,一直从事文秘和新闻宣传工作。虽然物换星移,离开了军营,但父亲心中仍然有一股浓浓的军旅情。平时一有空,他就到军烈属优抚对象家中走访,为他们排忧解难。从为军属打车票、维权,到帮助退役士兵学技能、找接受单位,这些年来,父亲做的这些工作已不计其数。父亲辛苦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等。

“拥军不能只说在嘴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 父亲常跟我说:“心中要有信仰,肩上才能有担当。”家里的书柜上,专门有一格放着不同时期的党章。党章历经多次的修改,新版一问世,父亲就急不可耐地去买一本新的。

一本已经泛黄的党章,见证了四代人不变的党性。从曾祖父的精忠报国,到爷爷的身体力行,再到父亲的脚踏实地,我看到了老党员的坚守与担当、责任与奉献,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6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这是外公的遗训,散发着浓烈的时代气息,每逢重要节日举家团聚之时,外婆都会给子孙们讲这句话,几十年如一日。

外公的生平事迹,都是外婆讲给我们的。外公生长在旧社会,家境贫寒,少年时就养成了疾恶如仇、不畏强权的性格,同时又机智勇敢。外婆娘家是小商贩,外公在那打杂,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外求生实属不易,多次涉险,外公都能冷静面对,人财平安归来。后来,外公参加了地下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外公就到乡上任职。

旧貌换新颜,昔日贫苦家庭的孩子,如今翻身做主人,外公倍加珍惜,时刻牢记党的教导,勤政务实,大公无私。群众出行困难,就带领人民群众修路,把全乡人流量大的泥巴路都变成了青石板路;群众吃水困难,就带领人民群众建水池、修渠堰、架管道,等等。他始终做到大公无私,只要群众有合理需求的地方,都会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时至今日,这些基础设施仍然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功用。在个人生活上,外公从不以权谋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

勤政廉洁的外公操劳成疾,于1964年逝世,年仅46岁。彼时家中最大的孩子是16岁的大舅,小姨尚在襁褓,抚育5个子女的重任落在了外婆肩上,她含辛茹苦、自强自立,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没有向国家申请要过一分钱、一粒粮。在外婆的谆谆教诲和辛勤操持下,舅舅五兄妹先后成家立业,有的后来参加了工作,有的仍然在务农或是做手工业,不论是在什么岗位,他们都怀着感恩之心,踏实肯干,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如今,外公外婆这根大树已是枝繁叶茂,四代同堂,大家庭发展到40多人,孙子辈在大表兄的团结带领下,传承优良家风,逐步成长为大家庭的中流砥柱,从事着外交、行政、司法、教育、医疗、经商等行业,在不同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代人的历史演变,积淀了“感恩、自强、团结、守法、友善”的优良家风。发扬优良家风,幸福生活千秋万载何足道哉!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7

纯正家风对后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请看洛阳市城乡规划局老城分局党员王文海“一门四博士”背后的家风故事。

每到周末,58岁的王文海就早早地回到位于安乐镇王庄村的家中,接替大哥王文军照顾年过九旬的母亲。

王文海家在洛阳市洛龙区王庄村,他们家在村里可算小有名气,重教育、敬长辈的好家风不仅为这个家庭培养出了四位博士,还在村里谱写了一首家庭和谐曲。

家境再艰难,读书不能断

“我父亲常说,要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王文海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爷爷、父亲、叔叔都是教师。从小,他们兄妹六人耳濡目染,也爱学习、好读书。

王文海回忆说,父亲王俊亚平时很忙,大多数时间吃住在学校,偶尔回趟家,总是叮嘱他们要认真读书、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再穷不能穷教育,父亲就是这样做的。”王文军说,他们小时候,母亲种地、父亲教书,家里很穷,有时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父亲仍千方百计供他们读书。

母亲李英娃虽是普通农民,但也全力支持儿女念书。大女儿王素珍考高中那年,因为家庭负担太重,学习成绩优异的王素珍主动弃学,这事儿老太太至今都没有忘记。

父辈谆谆教诲,晚辈铭记于心。除了王素珍弃学、王文和(排行老四)因生病落下残疾,其余四兄妹都很争气,学习成绩都不错。王文军还念了大学,也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一干就是三四十年,直到三年前才正式退休。

“一门四博士”,乡邻传佳话

最让人羡慕的,是王家的“四博士”。

王文军的儿子王明明日本神户大学博士后毕业,目前在日本一家设计公司工作;王文海的儿子王旭明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王文海的堂弟王文炎(叔叔的儿子)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如今在河南科技大学任教;王文炎的女儿王熙正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们教育子女,就爱拿文军、文海家的孩子当例子,人家的孩子有出息。”邻居们常常上门,讨教怎么才能让儿女读书上进。而每次,王文军、王文海都会被这样的问题难住。

“其实也没啥,我们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王文海说,父辈传递他们的观念,他们再灌输给孩子。作为家长,他们以身作则,勤学习、重文化,发现孩子的优势,鼓励孩子学习,尽己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但是绝不娇宠。

“我每个月的工资至少拿出十分之一给孩子买书,和他们一起看。”王文军说,陪伴和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彼此鼓励、互为榜样。比如,王明明留学日本后,弟弟王旭明以堂哥为榜样,暗自努力,高考取得了600多分的成绩,被西安理工大学录取,本科毕业后又到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深造。

兄弟不分家,母亲“老来福”

“家有老,胜似宝。”94岁的李英娃年纪大了,身边离不了人,王文军兄妹几人就轮流照顾她。王文军退休后,更是日日陪伴在母亲左右。

上个月,王文军到日本看望儿子,71岁的大姐就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在大家的悉心伺候下,李英娃的身体还不错,每当晴天,就拄着拐杖在院子、村里散步,有时还邀请邻居到家里打麻将。孩子、孙子们的名字、生日,她都记得一清二楚,一点儿也不糊涂。

前几天,王文海刚把母亲接回家里。他家在王庄村有个不大的四合院,朴素、整洁,种着梨树、葡萄、无花果、指甲草……这院子,是1983年翻修的。

按照村里的老传统,父母留给儿子的房子,王文海兄弟俩本可以各分一半,各盖新房。但是考虑再三,兄弟俩商定维持原样。房子翻新后,两家同在一个院子,共用一个楼梯,同走一个大门,同吃一锅饭菜。“母亲住一楼,我们住二楼,这么多年来,兄弟、妯娌之间从没红过脸,反倒越过越亲。”王文海说。

“吃了一辈子苦,老来得福喽。”李英娃对自己的孩子赞不绝口。说话时,老人的脸上满是慈祥的笑容。

“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这就是我们家不成文的家风吧。”王文军说。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8

儿时,我就爱听父亲讲革命故事。一个个英雄人物在我心中构筑起了光辉形象,让我对红色党旗充满了无限向往。

读书时,我学习了党史。当我知道了在革命战争的血雨腥风、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中,一代代共产党员前赴后继,奋斗不止,伟大的党便深深烙在我的心中。

毕业后,我幸运地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守卫一方安宁的人民警察。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按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刚穿上警服时,我盼着在街头智擒窃贼,在小巷抓获逃犯。可现实击碎了梦想,工作在机关,每天面对的是翻不过的“文山”,游不完的“会海”。

那一年的除夕夜,我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我和同事伊哥一起值班。他说:“我给你讲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吧。在咱们呼和浩特市的东风路派出所,曾经有个叫吴文艺的所长。1995年的一天,吴所长带领民警抓捕一名歹徒。当他们把歹徒围堵在家里时,穷凶极恶的歹徒负隅顽抗。吴所长让其他民警靠后,自己冲在了最前面。突然,歹徒手里的枪响了,吴所长胸部中弹。他捂着伤口,向歹徒勇猛扑去。歹徒被抓获了,但吴所长却长眠在了他所热爱的这片热土上。”

我听了伊哥深情的回忆,沉默不语,心底却已是惊涛骇浪。正是因为有吴所长这样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党员,才有幸福安定的生活。而我呢,因为从事内勤工作,就觉得郁郁不得志。其实,只要干好本职工作,一样能为党旗增光添彩。那一刻,我经受了心灵的洗礼,也悟出了“党员”二字的真切含义,红色党旗在我心中更加鲜艳了。

20xx年7月1日,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此后,我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嘉奖2次、先进个人3次。

20xx年,我通过遴选考试进入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工作。宣传工作让我有了更多与党员先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无私奉献的“爱心妈妈”张莲云、鞠躬尽瘁的“小巷总理”武荷香、扎根基层的“白衣天使”冀启瑞……他们是我身边的楷模,让我敬仰,引我前行。我以他们为榜样,在宣传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耕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兑现着红色党旗下的庄严承诺。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19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行为方式和文化氛围,体现了一个家庭的风气和风尚,往深处说就是一种信念传承。对于多数人来说,家风不一定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无需对人念叨,不必对人表白,而是更多地包含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内化于日常言行中。

说起我家的家风,我觉得,重视教育、热爱读书是我家的传家之宝。这一良好家风的形成,也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的祖父是一名老党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祖父一直在家乡教书育人,是享誉一方的优秀乡村教师。他从教育40余年,称得上桃李满天下。曾经师从祖父的学生们,没有忘记老师当年的教诲,每当从外地回来都会特意前来看望祖父。去年,我的祖父八十大寿时,这些学生又专程从祖国各地回到小城,祝贺老人的寿辰。

再来说说我的父亲,父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由于从小生活在教师家庭,我的父亲从小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听我爸爸说,在他小时候,祖父经常给他买来精彩有趣的课外书,《动脑筋爷爷》《闪闪的红星》等许多有趣的故事,陪伴他度过清贫而又快乐的童年,也促使他做起自己的写作梦。参加工作以后,有了经济收入,爸爸把工资的一大部分都用在购买文学、历史、社会学书籍上,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工夫不负有心人,虽然父亲并不具有很高的写作天赋,但还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圆了自己的写作梦。

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我从小接受的就是“开卷有益”的教育。在家里,不是祖父陪我读书,就是爸爸陪我读书,伴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读书的范围很广,不仅仅读教科书,也读课外书;不仅仅读故事书,也读科普读物。广泛的阅读使我拥有开阔的知识面,也筑起读书进取的“成才梦”。20xx年,我考入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年近八旬的祖父成了校友。

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在我看来,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养成重视教育、热爱读书的好家风,建设“书香中国”就不是梦。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20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许多精典的家训、严谨的家规、良好的家风,传承和引领千家万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起一种强大的正能量。

良好的家风是党员干部廉洁齐家的时代要求。党员干部的家风,是良好党风、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从党员干部的家风中折射出国风、政风、社会风气、民族风貌。

党员和党员干部应当在家风建设中做榜样。《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规定了党员必须遵守的四条规范: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对党员领导干部规定的四条廉洁自律规范是: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准则》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紧扣廉洁自律主题,重申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优良传统作风,重在立德,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使廉洁自律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用良好的家风引领社会风气,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良好的家风是凝聚社会信心,激发社会正能量的软实力。在社会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开展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开展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治家、睦邻友善”,开展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美德教育。构成今天中国社会中最强劲的清纯民风、最珍贵的情感基础、最坚实的发展动力。

每个家庭成员必须要具备心正、心孝、心善的品质,尤其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用“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的准则严格以身示范,以孝文化引领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带动社会风气,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弘扬时代的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21

我是一名党员,从事党政工作有10多年。家风传万代,和睦处世长,这是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的。

我老家在农村。父母都很孝顺,奶奶在世时,因为年龄大了,吃东西要软一些的,每次我母亲做菜,都会给她单独做一份,炖软一些。

父母经常教导我们,要与人为善,亲戚邻居遇到困难时,伸手拉一把比什么都强,远亲不如近邻等等。我们自己有了孩子,也教导他要尊敬长辈,有好东西要与人分享。我们注重孩子全面发展,让他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学习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在爱中成长,懂得做人的道理。

好的家风能助力孩子的成长,特别作为一名党员,严以律己,身教重于言教,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的孩子,有利于走上社会,更好的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

好家风是福,它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好家风是钥匙,它能开启我们的幸福生活;好家风是你我之梦,它让我们的梦想启航,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优秀的注重家风培养讲话稿 篇22

小时候多次听父辈们说过,我们祖籍皖南歙县五忠堂,祖父名为胡锦文,清朝授登仕佐郎。我外祖父则是桥头兄弟状元后裔,生有三子一女,我母亲小时候就是她父母和三位兄长的掌上明珠。父母受到严格的家风家训教育,我们做子女的也都受益匪浅。

大哥给我讲过这么个小故事。他从记事起,我家大门上的春联“斗方”每年都是“存心济世,以手援人”,开始他并不懂其中内涵。在1950年写春联时,时年8岁的他闹着学写大门“斗方”上的毛笔字,父亲答应他把那八个字的意思说出来后让他写。大哥悄悄去问母亲,才弄清楚“斗方”上八个字的真正含意。这件事不仅让他懂得了父亲给每个患者治病时的良苦用心和无私付出,还从中悟出了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去做的道理。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父母亲经常教育我们的话,之前对这句话并没有深入的体会。三年自然灾害时,家家户户吃不饱饭,邻村有位姓孙的大娘却经常给我家送来黄花菜,这在当时真如同雪中送炭。有一次我悄悄问孙大娘,你们家怎么有那么多黄花菜啊?孙大娘告诉我,你父母亲人好啊!前几年我生病因为家里穷,给我看病钱都不收。现在你家人口多有困难,我送点野菜来表表心意吧!这一训导也成为我们兄弟姐妹的自觉行动,养成我们关爱他人的好习惯。父亲在溱潼乡医院工作40多年时间,但凡有父母知道有困难的患者来院就诊,父母都是倾其所能给予帮助。

“尊重他人,亦如尊己”,这曾是父母挂在嘴边教育我们的口头禅。1982年前后,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连续3年带民工去京杭运河整治工作工程,当时大都是人工挑挖运送,工程任务很是艰巨复杂,有的村民工因为看不惯带队干部高高在上,纷纷以休息罢工来发泄不满,从而影响了工程进度,后来只好全营“突击”扫尾巴。而我和民工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还经常和大家一起分析施工难题,研究施工方案,并及时宣传工程施工中的好人好事,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连续3年,我们村都获得了泰县水利工程团和营部奖金奖状。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我曾先后担任过村团支书、农技员、治保主任、党支部书记以及乡综治办副主任、广电站长等职务,之所以做什么工作我都能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是因为我坚持遵循了这条家训。

父母教育我们崇仰克己,修身循理,勤俭节约,和睦友善;教育我们诚实守信,惜福感恩、以德为根,严谨做人;教育我们穷不落志、富不癫狂,人能负我、我不负人。在父母严谨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个个向上有为,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成为白衣天使,有的成为媒体记者,并全部加入党组织,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大哥胡亚民还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导、专家。尽管子女们都已各自取得不菲成绩,但父母到晚年时还在督促教导,甚至到20xx年,父亲还亲自写信到远处西南边陲的大哥,教育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更要严于律己,更要艰苦朴素,决不能忘记根本。就在我母亲去世前不久,父母还曾双双步行到溱潼邮局,为缺少资金的溱潼镇湖西老年活动站订阅了六份报刊,以那一百七十多元的收据给我们上了最后党课。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我大哥还精心保存着父母从1962年他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后直至20xx年双双去世前给他的三百多封来信。俗话说:家书一封值千金。他正准备把父母给他的这些信件认真整理,印刷出版,目的主要是让家训家风激励儿孙后代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