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来源:飞鸿范文帮 1.65W

文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建构具有持中国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已经为我们几十年来的实践所证实。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的文艺现状,更使我们所认识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文艺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并没有过时,而且日益显示出伟大的预见性。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阐明的文艺的中心问题是“为群众的问题”以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今天,正是在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需要我们联系实际,加以思考。 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文艺创作队伍中也曾一度出现了一些混乱。譬如,文学圈中不断在呼唤“轰动效应”甚至慨叹“轰动效应”失去的不可复归。其实,轰动效应的产生,正是因为作品适应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渴求,反映和再现了他们关心的问题。我们不能把轰动效应的失却归咎于视听艺术抢占了阵地,更不能责备群众欣赏素质的“低下”。作家的误区在于:一味追寻被放逐的自我,而把火热的社会生活,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把新时代的新人搁置一边,自己造就了与创作源泉的距离和隔阂。还有人以“曲高和寡”来做辩词,这种自觉不自觉地对群众的拒绝心理是在根本上忘记了背离了“为群众服务”这一根本的首要的问题。 空前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正在和继续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施展才能提供着广阔的天地,也为作家描写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可能性。有些文艺家却无视这一点,一味地眼睛“向外看”,致使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思潮在中国文坛上走俏,一些人从借鉴手法、搬用技巧到企图把它们拿来,用以否定、替代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学。新中国诞生以来,我们曾经出现过《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红岩》等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工农及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讴歌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这些都产生了无可置疑的轰动效应。它们从题材、主题到人物形象无不表明:只有紧紧按住社会生活的脉搏,适合人民群众思想、情绪、欣赏的需要,作品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反现1985年以来渐渐在文坛上占有位置的西方现代派思潮,尽管创作方法及表现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却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了。 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一起是文学的对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学表现领域的拓展,“内心世界”的表现作为一种现实,在文学中也已占有了相当的位置。问题的另一面是,这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内心世界”亦即作家的自我,从内容到形式正在无限膨胀,从一般技法到作为创作方法的提出,直到题材的选择,西方现代主义在客观上主观上有淹没和替代现实主义关于社会生活表现的趋势。这样,题材的选择就不只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要不要外部现实世界和有没有一个服务对象的问题了。 有关题材的另一个问题,是表现何种人性美的问题。由于我们在理论上不限制作品题材,在实践上一段时间内又面临着对“左”和“高大全”的反拨,于是就有人逐渐淡忘了首先应该写工农群众的问题。工农群众及其知识分子是我们事业的主人,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已经和正在做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同时表现了极可贵的美德。我们的文学难道可以忘记他们吗?有一个时期,专写坏人的“人性发现”和写好人的“污浊”一面。几乎成了定势,成了规则。有的“作家”不去挖掘存在于人民当中的美好的东西,相反却专门追求人民当中落后的东西。这就导致了社会基本生活线条的模糊,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可见,题材的选择也应该在“为什么人服务”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重读《讲话》,联系当前文坛的实际,我们感到,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一部分人当中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明确的解决。“因此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的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在表现方法上也有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新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实践上体现了“百花齐放”,在艺术理论上显现了“百家争鸣”,向读者呈献了数量可观的优秀作品。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早几年出现的“第三代”诗作,其缺陷也正在未能适应群众需要这方面。作为对朦胧、怪诞的反拨,对诗歌贵族化倾向的反叛,“第三代”诗人对社会生活趋近了,有着明显的“平民意识”,产生了一些戏剧化情节,语言也有意口语化。但从总体上考察,他们情趣不高,过于自以为是,创作不认真,表现过俗,因此,群众也没有把他们当一回事。 与此差不多同时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在当代意识、历史意识及哲学意识方面有所增强,客观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同化力,群众对这些反映社会生活人生世态的作品还是欢迎的。但他们还没有拿出令人十分满意的作品,基中尤其缺少具有真正现实基础的理想化的艺术典型形象,而且和“第三代”诗作一样,二者都有着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他们对艺术情感的“冷处理”(也叫“零度创作”),客观上也淡化了与人民大众的情感联系。 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作家的责任感受和使命感的问题,也即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在今天,现实主义仍然应是我们文学创作的主要方法。那种取之于西方现代派的唯我主义、非理性主义、自然主义的方法及其作品,与我们的现实基础和人民大众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那种对社会生活的极端夸张、歪曲、变形,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原则和要求不相适应。我们的文艺家只有把“为什么人的问题”时刻作为自己创作的指导原则。真正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实现自身的主体价值,才有光明的前途。只要我们继续沿着毛泽东同志《讲话》所指引的道路前进,我们就能避免不少可以避免的失误,“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团结人民,鼓舞人民,去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文件,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文艺工作者从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来到延安,为发展革命文艺事业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还认识不清,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进行一次文艺整风。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阐明了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问题。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立场问题,即“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去,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同时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社会,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面貌和心理,这样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毛泽东在讲演中详细地阐述了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强调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还要在思想上入党,使思想和组织真正统一起来。毛泽东的这篇讲话,在今天看来也有些不正确和确切的观点,例如关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的提法等等,但它仍然是篇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献。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讲话》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艺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深入革命、生产、生活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现代文艺宝库创造了许多不朽篇章。

60多年来,《讲话》精神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文艺工作的性质、目标、原则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与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邓小平同志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xx同志要求作家艺术家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对《讲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祖国、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

关注时代,就是要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时势造英雄。”不能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就不可能承担时代的使命、作出划时代的贡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文化兴盛,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奋力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个需要并且能够产生思想大家和文艺大师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关注时代,纵浪大化,反映时代的进步潮流,讴歌人民的英雄业绩,抒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才能创作出体现时代水平的优秀作品。

关注现实,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示本质、展示主流,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一定不会与现实脱节,而是充满热情地关注现实中的点滴变化;一部优秀作品,肯定会有深深的现实烙印,在关注现实中总结历史经验、体现未来趋势,有益当代,传之久远。近年来,我国文艺百花园欣欣向荣,出现了一批关注现实,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又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出现了一批深入现实的作家文艺家。火热的现实生活、鲜活的现实题材,正在给我们的文艺创作注入最持久最充沛的生命活力。

关注生活,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创造。创造的源泉在实践中、生活中。一个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工作者的一切都来源于母亲的恩馈。人民群众推进历史前进的伟大实践是文艺的肥沃土壤,谁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脉相连,谁的艺术生命就能亘古常新,谁的作品就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成为不朽的经典。

一个伟大民族的历史进程,必定有文艺的发展与繁荣相伴随。国运昌盛,文运必兴。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时期,《讲话》激励了一批又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产生了一批又一批青史留名的经典作品,这是革命文艺的胜利,更是其指导思想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讲话》依然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指针。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新时代、新现实和新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舞台、新机遇和新动力,只要坚定信念,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脚踏实地,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就一定能够取得更为辉煌的新成就,开创我国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六十四载,弹指一挥间。重温《讲话》,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作品。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一切立志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艺工作者,必当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按照“三贴近”原则,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汲取人民智慧,投身建设洪流,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