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冬至大如年揭秘

来源:飞鸿范文帮 9.71K

冬至趣俗:闽南冬至大如年。

闽南冬至大如年揭秘

古代闽南人把冬至作为新一年的开始,部分泉州人在这天为祖先扫墓。

冬至即将到来,它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岁时节庆。杜甫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可见在古人的观念里,冬至这一天阴尽阳至,是阳气初动,春天又将回来的开始。

在福建的闽南地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到这一天,福建不少地区的民众都要搓冬至丸子,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行动。在泉州等地,冬至这一天还是除清明节以外,一年中另一个扫墓上坟的大日子。

【冬至丸子】

吃冬至丸子“长一岁”

闽南地区认为“冬至大如年”,因此当地百姓又把冬至叫做“冬节”,简直是当做一个盛大节日来看待了。既然是过节,必然就离不开吃吃喝喝。在闽南乃至整个福建地区,搓丸子便是冬至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内容。

所谓的冬至丸子,又称“米圆”,其实就是糯米做成的丸子。老百姓将糯米送到豆腐作坊去磨成浆,再拎回家沥干水分,便成了粘稠的糯米粉。将它搓成丸子的形状下锅煮熟,冬至丸子便大功告成了。

关于搓丸子的时间,大部分地区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在冬至前进行即可。不过在霞浦地区,这里的百姓会在冬至前一晚,特别将男女老少聚集到祖先或灶神前,各自搓丸。

在闽南,冬至丸子与花生末是绝配

因丸子有圆圆的外形,古人便以之象征“阳”,以表示阳气渐生、春天即将到来的意思。更有趣的是,古人不光搓丸子吃丸子,还有比现代人更讲究的“粘丸子”。他们将丸子粘贴在门扉、灶台或器物上,以传达“丰收有余”的美好祝愿,并祈求合家平安。

关于这奇特的“粘丸子”习俗,我们可以在《福建通志》的多处记载里找到力证。漳州府的做法是,“门扉器物,各粘丸其上”。和漳州一样,厦门、莆田等地也有类似的风俗,在《通志》里都能找到文字记录。其中莆仙人还要趁天未亮的时候,赶早把丸子粘在门窗框上。

至于吃丸子,自然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环节。煮熟的丸子捞出后,撒上碾碎的花生末,再拌上白糖,一碗香甜的冬至丸子就彻底完成了。在闽南地区,吃丸子还意味着长大一岁。也就是说,早年的闽南人,是把冬至而非过年,当做新一年的开始的。

“冬节不返无祖”

闽台地区还有句谚语:“冬节不返无祖,除夕不返无某”。意思是到冬至这一天,在外的人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的观念。也就是说,闽台两地的百姓,都把冬至看成是返乡祭祖的重要日子。

首修于乾隆三年的《龙岩州志》,记录了当时龙岩地区世家大族冬至祭祖的盛大场面。其中,“巨族有祠堂者”,往往“大会族众,盛陈牲醴、秶品以祭其始祖”。即便是那些没有祠堂的小户,也会在家里备好祭品祭祀祖先。

在泉州地区,这种祭祀更加隆重。民国《南安县志》记载,世家巨族都会提前一天把所需祭品、酒馔等统统准备好。主祭人和执事还得亲自将祠堂打扫干净,再严格按照繁琐的程序进行祭祀的仪式。至于台湾地区,还有更特别的“认祖”环节。凡是新娶的媳妇或是刚出生的婴儿,必须由丈夫或父母带着,跪拜认祖。

祭祖仪式完成后,当天中午往往会举办盛大的宴席。《福建通志》记载,“祭毕则合族共馂,以尽其欢”,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台湾地区也有类似的风俗,同族人一般在祠堂就地大开宴席。不过旧时只有族里的男丁才有资格上桌,妇女和未成年的孩子都被排除在外。尽管如此,每年至少也还有五六十桌的宴席规模,非常热闹。

祭祖以外,泉州地区的百姓还会选择在冬至这一天,为祖先扫墓,习俗异于别处,很是特别。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