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起居要注意什么

来源:飞鸿范文帮 1.45W

雨水节气,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它往往在春节之后的正月。中国古代历书说:“斗知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 它表示冬天最寒冷的时节已经过去,天不会再下雪。自此之后,天上漂下来的,可能是雨水,而不是雪花。在这个时节起居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吧。

雨水起居要注意什么

雨水起居要注意事项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后,我们可以明显感到春天的暖意越来越浓。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到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因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春季六节气中气候变化无常,所以行房事时要注意不要受凉风,并且不要过于频繁地进行性生活导致肌体虚弱,而无法低于“倒春寒”对身体造成的侵害。

雨水时节,要保证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使其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雨水保健注意事项

在雨水节气,冬天的寒冷过去以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相应的就是肝气也开始生发。人体相应的就是阳气开始浮动,但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身体根基不稳,中焦空虚,小儿多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因此,我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养脾胃。

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开始回升,湿度逐渐升高,但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因此,在这个时候,养生保健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中焦脾胃,注意保温。这是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古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具体来说,我们养生保健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雨水节气天气较凉,要注意根据气温培养衣服。同时,不要过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些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第三,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现象,为此,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季节,我们应少吃羊肉等温热之品。

雨水防春寒注意事项

一、勿过早减外衣。

“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

二、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

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

三、洗头及时吹干。

洗头之后应及时用热风机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如毛发未干又被冷风吹过,易出现“偏头风”之症。

四、吃食物以平性为宜。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令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