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精选16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3W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课堂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精选16篇)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课堂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型,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的内容。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2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3

1、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2、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4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5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6

《谈生命》是冰心先生早年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而是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论理交融。鉴于学生生活阅历浅、阅读理解有限,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品读课文,发现其中的美点,挖掘其中的理趣,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述。

一上课,我就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4点),给学生一个清楚的印象和一个明确的方向,为了达到这几个目标,我将这一节课的设计分成四个板块(照应教学目标)。

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的方法学习课文,理清层次。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生命感悟和认识的三句话,并以这三句话为依据,把文章划分为四层。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没有分段,可层次标志却很分明,学生只要用心读,这四句话并不难找。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筛选、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探究文章的写法。活动过程是这样的:请你尝试用“术语点评”的方式来学习课文,所说的“术语”,指的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等。结构手法:照应、过渡、引出下文、总结全文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这一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在发现中,点评中深入学习课文,学习散文多种多样的表达,学习散文语言的精美。

第三个板块,引导学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从而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能力。

第四个板块:联想体验,目的是通过“仿写”训练,由课文拓展到现实,让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关于生命本质的阐释,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由于课前朗读不够充分,课堂上朗读也不够多,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生疏,使品读不够流畅,不够充分。如果在阅读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好一些,课堂气氛、学生表现会更好!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7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8

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9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

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

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

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

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0

1.积极利用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检测了学生掌握的情况,为新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采用实物教学更能直观化,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单词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热情,记忆单词比较快、准确。

3.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指导了学生参与动口,而且自己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作了带头榜样作用,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敢于交流,即是说错了,我也正确地引导进行表达自己的感受。

4.能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环境和氛围,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1

《一幅难忘的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孩子一读就懂。为遵循“四个不教”,于是我决定以此文为载体,教给孩子们分辨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方法。

首先抽每组的6号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请孩子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然后把任务抛给孩子们:“孩子们,你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为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统一意见、展示汇报。”孩子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我走进各组才发现,各小组不能统一意见,有的认为主人公是老爷爷,有的坚决认为是“我”,小组内分歧很大,有的小组甚至争吵起来……

怎么办?还是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何不让场面更激烈一些?于是马上让教室成为辩论场,把孩子们分成两大阵营进行争辩……教室一片火热场面,孩子们争辩得面红耳赤……渐渐的赞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声音小了、最后消失了。在争辩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课后我想,如果我没及时走进小组讨论中,如果我没及时调整展示形式。那,这节课孩子们的参与面不会这么广、分析度不会这么深、掌握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不会这么多……这节课再次让我认识到:随时关注孩子的课堂生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2

《小鸟和牵牛花》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8课的一篇童话,课文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反复地读、不同形式地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现具体反思如下:

一、教学中的优点: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切实可行。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我觉得初读课文时,部分学生读得不够充分,只读了一遍。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出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有些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读过一遍后,还有许多字音读不准确,就更别说读通顺了,所以初读部分如果要达到读的目标,就应照顾全体学生的读书水平,就此环节我觉得还应加入学生同桌互读:

1、同桌互读即一对一的读,是阅读课文解决字音的最好方法,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精力有限,没办法去逐一检查,而同桌互读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学生在互读的过程中不但纠正了对方的错误,对自己的朗读也是一种提高。因为只有认真的去倾听。才能够找到别人读错的地方,这对听者来说也是读、识字和思考的过程。

(二)阅读中加强词句训练。

本课中有一环节,也是课后训练:读句子,并仿照句子说一句话。主要是要求学生仿说句子的语气,体会说话时如何用上请求的语气。学生大胆的进行了练习,把凤仙花姐姐替换为各种小动物或植物等充分的进行了说,我发现学生对这样自由发挥想象的练习特别感兴趣。通过此项练习不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了说话者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充分的练说积淀了学生的语感。语感具有经验性,要从低年级开始反复实践,才能得以熟练化、自能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感实践的机会,经常进行练习。

(三)有感情朗读落到了实处。

本课教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学生的有感情朗读需要教师的不断的去引导,去示范,并踏踏实实的去强化练习。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朗读中,我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利用语文课以外的时间如晨读、自习课等时间,拓宽阅读范围和阅读量,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体会如何做到有感情朗读。

二、不足及改进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课前没有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凤仙花、牵牛花这些植物的生长特点。现在城镇里的孩子有的没有见过这些植物,并不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所以开始读课文时有的学生并没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老师介绍,才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后教学中在备课这一环节,我将充分地注意不但要备好教学内容,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备好学生。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3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在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童话故事进行续写训练。既可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又可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堂课我在“初读课文”环节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童话故事中,作者三次叙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到三次叙事的结构相同(上帝来到人间看到的情景,上帝与大天使的对话,上帝的态度);在“品读赏析”环节中,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读赏析,感受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含义的方法,这都是为“拓展环节”的续写做准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写的过程中有例可仿,有法可循。最终学生作业的质量也反映了以读促写的优势:一学生的结构非常清晰;二学生的作品并没有向我想象的那样写“上帝留在地球找寻自己的爱情”,全班除了一位学生有这样的思考以外,其余学生都延续文本原本的特点,为爱情增添了其他内涵:爱的延续、永恒的信念、永远……现摘录部分学生的创作:

张文倩:……上帝和大天使再次来到人间。这会,上帝没有看见那个男人,看到的是两座紧挨着的坟墓,目前的石碑上刻着:今生来世,永不分离。上帝问大天使:“这也是爱情吗?。”大天使回答道:“是,那是永远。”……

顾赟:三年后上帝与大天使再一次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他看见那个老头曾经住的地方耸起了一座青山,丝绸版的溪水温柔地环绕在山间的缝隙中,相互依偎着享受着天地间的幸福。远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嬉笑,一对对充满生机的年轻男女倚着这迷人的山水尽情玩耍。上帝问:“这又是什么?”“这……”大天使还没回答,上帝自言道:“这是爱的传承吧。”上帝认出了这些男女,它是自己创造的男人和女人的后代,同时他们也传承了一颗充满爱的心。这是,天边挂起了一条彩虹,上帝和大天使都笑了,有了爱的地球是幸福的家园。

艾勇:……麦田里,姑娘给小伙擦汗,小伙则以微笑回应,在他们的眼神中,依旧充满了那种无以伦比的美和力量。上帝对大天使说:“爱是一种好东西,我将会赐福给所有会爱的、拥有爱的人。我要派遣我的爱子耶稣也来学习爱,学会爱,然后撒播爱。”

蒋慈威:……虽然人间灾难蔓延,痛苦横行,但是人类手挽手,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上帝在男男女女的眼中看到更为强大了美和力量,让上帝都敬畏三分。上帝摸摸唇下的胡须似乎若有所悟地问:“这又是什么?”“这是希望。”大天使回答。“希望?它能摧毁灾难,甚至将将人从死亡边缘拉回,太厉害了!”这会上帝带着敬意离开了地球,因为人类是战无不胜的。

这节课不足之处为:

1、前面的节奏稍显拖沓,致使后半部分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节奏的控制

2、朗读要求是能传情达意,朗读的目的是进一步正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然而本节课虽然也有朗读,但是由于老师没有注意朗读的要求,给人的感觉学生只是走个读的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朗读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本身要明确教案预设的目的,不至于白白浪费有效资源。

3、“品读赏析”环节中,虽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导向不清,在一位学生质疑之后致使原先准备“赏析”的同学也全临时换成了“质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4

今天教学了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课前布置了预习,也要求同学们课后看《名人传》,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合上。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没有预习好,不好意思让我检查。然后我要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对这么简单的题,同学们还是耷拉着头,不回答。教室里的气氛一点也不活跃。我真想臭骂他们一顿,但我觉得没用。于是我让同学们课上进行预习,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记课文对托尔斯泰眉毛、须发、皮肤、鼻子和眼睛进行描写的语句。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读完后,我提问,这下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也答得很准确。

后来,我让同学们讨论课后作业第四题,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下大多同学又傻眼了,他们还没有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我也没有批评他们,我只说我们把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吧,你们可以在看完《名人传》之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随笔本上吧。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课堂上,我两次改变教学步骤,在没有运用粗暴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庆幸我的修养高了一点。不过,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也感到有些担忧,他们学习习惯太差劲了,他们很少进行预习,老师布置了他们也不会认真做。我们做老师的,真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下一番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学习。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5

《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国江南水乡特有的美景,主要描写桃源小镇早晨的安静,热闹与忙碌的特点,更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巨大变化的由衷赞美。

这节课我设的重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小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用学过的方法学习课文一些词语。难点是体会先总后分的描写顺序,练习找中心句。纵观主这节课的重难点的基本在课堂教学时都教好地落实:

首先,整体感悟,理清脉络。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你留下什么特点?这是让学生感悟小镇早晨的特点,这是目标中的重点。

再次,我重点与学生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小镇早晨安静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感悟小镇的安静,从而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朗读小镇早晨的安静,从学生的朗读知道学生已体会到小镇早晨的安静,有的学生更读[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得入情入境。在第二自然段,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作者又是从几个方面来围绕中心句写呢?让他们体会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自己学生课文的三四自然段,让学生练习找中心句和体会先总后分的写方法。这一步都落实了让学生找中心句和体会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这一教学难点,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最后,在理解词语方面我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灵活地理解词语,而不是生搬硬套地强加给学生。如理解“遥遥相对”这个词,先让学生明白“遥遥”说明两物体之间距离远,“相对”呢,就请两个学生出来做示范相对的概念。如“目不暇接”这个词,我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小镇热闹的场面,让学生充当卖东西的人,问他们有什么卖,然后体会东西太多,看也看不过来是目不暇接”这个词的意思。还做了相应练习体会这个词的意思:幸福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有——,还有——……真叫人——!

但是,这节课有的目标还未落实,体现得不够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第一,教学某些环节事过于拖沓,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分析得过于细致,有些课堂生成的环节,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认知水平,以至于学生启而不发,担搁了较长的时间,以至于后面某些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第二、通过这节课,我还认识到自身的教学观念还有待转变,课堂应变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实施教案的基础上,要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把学生学会当成自己教学的首要任务。

第三、这节课虽然学生能把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感悟后读出来,但是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还可以师生合作读,师读中心句,生读分句,这更好让学生体会先总后分的写作特点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16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且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