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精选20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1.27W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

乡下人家是朴素的、自然的、淳朴的。庭院前红瓜绿藤、庭院后的鲜花竹笋、自在的鸡群鸭群、随意自由的生活方式,常令我魂牵梦绕。喜欢亲近大自然的那种满怀欣喜的陶醉感觉。常去乡下走走,会感觉烦恼和忧愁,无从生发,满心里只有荡涤心肺的清新空气。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迷恋乡下的自然,崇拜人性的天真。我渴望,我的课堂也能给学生一种自然质朴的感觉。期待学生在听课时,能感觉如同随意漫步乡间小道一样惬意。

认真研读了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参考用书后,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两个目标:一、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二、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通过写平凡的事物表现乡村美景的方法。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我开展了一系列明确指向目标的活动,读写结合。课堂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讨论氛围,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让我越上越有信心。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上有所提高,整体感觉课堂实效性较强。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2

两点教材处理非常巧妙。一、对于本课写作顺序的教学处理。本课的写作顺序是空间和时间并行的,教师了解这种顺序都有些难度。在教参中,把了解写作顺序作为了难点。我认真阅读教材后发现,这种写作顺序模糊不清,和学生讲述清楚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几乎没有价值。于是我将文章梳理为三大板块,植物、动物和人物。这样不仅文章写作线索明晰了,还能对学生的写作题材提供提示。二、给课文中的图画命题。命题是最具主观意识的活动。在第一次试教中,因为命题答案的五花八门,浪费很多品词析句的时间。我意识到类似命题这样的开放性练习,作为公开课的练习是极不明智的。

于是我在第一课时,和学生探讨了画面的命题。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说,然后在根据画面内容,给学生一个浓缩的题目。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为第二课时腾出了时间。

今天的评课老师们也犀利地指出我的问题,我深感认同,深受启发。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语言啰嗦,表述不清晰,指向不明确。其次在品词析句方面不够具体细致,感觉有些泛泛而谈。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补充诗文,教材中的提示泡泡、以及课后练习等使用不够充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非常感谢今天参加听课评课的老师们,你们对课堂详细、正确地分析给了我很多启示。带上你们的意见,我会做得更好!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3

《乡下人家》是篇写景的文章,我一直认为写景文章不大好讲,不好讲的原因在于写景的文章需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领悟到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本课设计我努力突破这一点,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语言体会景象。

每讲一部分,每体会一部分,就朗读一下中心句,产生回环往复,不断加深理解的作用。另外,本设计还努力突破写景文章只是就景讲景的窠臼,而是通过“是谁创造了这些美景”这个问题,指向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让整篇文章景中有情,景中有人,情景人相融。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4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5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景色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打开,课堂也特别活跃。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好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6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7

周五我开了本学期校内研究课《地图的阅读》,上完之后有如下体会。

这节课是《地图的阅读》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以及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会判断比例尺大小与地图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会正确判断地图上的方向。根据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单,包含了四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初识地图“语言”;学习任务二,深入认识比例尺;学习任务三,活学活用,判断方向;学习任务四,随堂巩固。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这节课的重点要点。

第一个学习任务,我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的,因为内容比较简单,大多都能找到,上课的时候直接展示。展评的时候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他们大多只能找到其中的两种,第三种文字式没有直接在书上写出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学生不会详细的描述,只会简单的照书上抄,通过我的引导,有些学生说的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学习任务,深入认识比例尺,在这一块学生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第一题让学生比较三种比例尺的大小,很多学生不知道比例尺其实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是个分数,他们比较大小,基本上都是只看实地距离,哪个比例尺的实地距离大,他们就觉得哪个比例尺大。要纠正他们这个错误观念,需要不断给他们搭设支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比例尺,在这部分,我觉得我讲的稍稍多一些,我怕我不讲透他们还是不理解。

学习任务二的第二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应该难度也比较大。里面有几个转弯的地方,需要他们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只要一个地方弄错,可能后面都会发生错误。在这部分,我是让学生先做,上来展评,不断的质疑反驳,但是可能因为难度较大,学生说来说去都不能清楚的解释出来,这个时候,我就作简单的提示,

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但是最后,我觉得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自己感觉还是有部分学生是没有弄明白的。

第三个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根据有指向标地图来判断方向。这个学习任务,我还故意选择了一个指向标倾斜的地图,让他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指向标都是指的“上面”是“北”,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学生在做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还是存在问题的,于是我让学生们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集体的智慧。展评的时候,问题大多出在最后一问上,这一问是难度比较大的,要分步来分析,这题还有一个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什么是转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这种方向的变化。学生这时候脑子就有点转不过弯来了,我在这时适时的点拨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平移指向标,两点连线,找出相对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能清楚的看出方向的变化。但是我个人感觉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的活动还是不充分的,有点匆忙,有的学生还是有点不清楚的,这是一个遗憾之处。

最后随堂检测出了三道选择题,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反映出,学生这节课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错误率比较低,总体令人满意。

就这节课的内容来说,本身就存在难度,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就整节课来说,我觉得我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总体偏难,特别是对于平行班的孩子来说。其实我在设计学习任务单的时候,就感觉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偏难,但是我最后还是没有降低难度,因为我觉得这是学生必须要达到的难度,考试时候经常会考到类似的问题,所以还是需要掌握巩固。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百分数数据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等。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颇多,学习兴趣盎然。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搜集的百分数没有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只是在上课初让学生说说你搜集了什么百分数?是从哪里搜集到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学生对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是最感兴趣的,在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手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进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却没有抓住这一点,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材料。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9

11月2日下午,我在镇中小学执教了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本来应该在第一时间写出这一课教学的得与失,但因家庭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现在,倍感惭愧!

《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活泼能干的姐姐(已放在第一课时教学)。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第八自然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

本文主要是写孙中山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二至七自然段),感情真挚动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象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大概过程如下:

复习时,先请学生就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聊聊孙中山的姐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学生们都觉得他的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我也兴奋地问学生:“有这样的姐姐朝夕相伴,我们高不高兴呀?”学生们都喊:“高兴”,我却话锋一转:“但好景往往不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姐姐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到相关的语句,你可以用笔画下来。”学生们静静地默读课文,很快就找到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学生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我趁热打铁:“是什么样的一件事让姐姐发生了改变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至六自然段,你一定会从中找到答案!”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在文中寻找着答案,一致认为:是“缠足”让姐姐发生了改变。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段话:“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齐读后,我问:“你知道姐姐缠足时的感受吗?”“姐姐为什么会痛苦地流泪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来体会姐姐所受,为学生讲解:“同学们,蓝线画的是我们正常人的脚型图。缠足时,要先把本来直的5个脚指头折断,藏在脚底下,再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把它们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直到最后长成这样的形状。”说完,我走到一位女生桌前:“如果你就是姐姐,脚指头这样被折腾,痛吗?”孩子难过地说:“痛!” “十指连心”呀!你能用声音表现出这种痛苦吗?”她读得非常到位,另外几个女孩子也读得毫不逊色。

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缠足给姐姐造成的伤害,我又为他们出示了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了自己的感受。学生 们只说出了“这些脚很小。”“这些脚小得还没有我们的手掌大呢!”这些感受。我补充道:“我们把这些小脚称作“三寸金莲”,相当于十厘米左右。是不是比同学们的脚小得多?封建社会,女孩到了四、五岁左右就要被缠足。为了使自己的脚不长大,她们有的在脚底下垫上锥子走路,有的垫上碎玻璃或者是打碎的碗片,有的甚至抓一些虫子放在脚底,好让自己的脚腐烂,不长肉。同学们,听到这儿,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学生们联系自己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手指被刀子割破、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手或脚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等,进一步体会到了缠足给古代女子带来的伤害之深。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呀!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的反应如何?”我又用这句话引出了孙中山母子的对话,问学生:“从孙中山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们都体会到了孙中山的“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可是,他们是否也理解妈妈的作法呢?所以,我又用奇怪的语气说:“奇怪!同是亲人,弟弟是那么的心疼姐姐,而妈妈却还要坚持给姐姐缠足,难道妈妈就不心疼吗?”很多学生都从“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会被人家笑”等词体会到了妈妈也很心疼,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我难过地说:“‘娶妻要娶小脚妻’,这是在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习俗。正因如此,母亲们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份罪,也要让她们缠足。孙中山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也知道缠足很痛苦,她自己也曾受过这样的痛苦。女儿缠足,妈妈也很心疼,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找个好婆家,她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真是无可奈何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这种心情吧!”我相机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母子俩的对话,学生们读得非常投入。

一段悲伤的音乐响起,我说:“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个故事深深地震憾,一个女孩子竟然失声痛哭。我说:“缠足,带走了姐姐灿烂如花的笑脸,也夺走了姐姐悦耳动听的歌声。正是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件事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让我们捧起书,齐读二至七自然段,感受一下姐姐的改变给孙中山带来的这份伤痛吧!”此刻,学生们怎会读得不动情呢?

这是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的品读。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在学生们齐读完二至七自然段后,我直接出示了第8自然段的内容:“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并进行了如下教学:

1、同学们,年幼的孙中山看到姐姐被缠足,心中充满了对这一陋习的恨,就暗暗立下了废除陋习的决心。长大后,他排除万难,终于破除了这一陋习。让我们带着敬佩,一起读段话!(生齐读)

2、这个陋习只是害了孙中山的姐姐一个人吗?(指生说)

3、“残害了中国妇女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呀,你终于被废除了!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 女同学读!( 女生齐读) 

4、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已被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包括施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感谢孙中山!(齐读)

5、这就是(师指课题,生读:孙中山破陋习)

现在,你还想怎样读这个课题?(指生读课题,生读出了孙中山破陋习的伟大与了不起。)

6、(屏显孙中山雕像)同学们,他就是孙中山。他遇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会长留我们心间!此时此刻,面对孙中山爷爷的雕像,你最想对孙爷爷说些什么呢? (音乐,交流)

7、同学们,孙中山爷爷破除的是已在中华民族存行了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可是,就在我们当今社会,我们的身边却还有如此多的陋习在等着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破除。(屏显部分陋习)现在,你能当着孙中山爷爷的面表表决心吗?(指生说)

8、作业

同学们,孙中山破陋习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憾。课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破陋习的行列中来,大家说好吗?

以上就是我对《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的简单回顾。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因为只有学生入情了,才能悟情。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差,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遗憾的就是考虑到课堂的时间分配,一些应该让学生展开说的环节,如“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着妈妈含着眼泪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听着姐姐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想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真的只是被我以“环节”的形式匆匆走了一个过场,学生的说话欲望还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节课下来,有得有失,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0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由于课文的结尾还可以让学生有暇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我让学生用写续写的方式尝试展开想象的翅膀,帮文章编一个结局,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交上来的续写结局可以是五花八门,有说作者长大以后,重新回到故地,希望能见上残疾青年,当面感激他,可惜从残疾青年妹妹的口中,知道残疾青年已经去世了,这给作者留下了不少的遗憾。有说作者学成归来,重新来到故地,见到残疾青年,给残疾青年诚心的致谢,并想方设法改善残疾青年的生活,使残疾青年过上幸福的生活等。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1

这篇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此课文我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清楚。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得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出示世界地图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格纳的假想。

2、学生的预习、自读是关键。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2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容量,但不是知识内容的累加堆积。整个教学过程能紧扣目标,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学文、复习巩固等环节彼此衔接,顺理成章。识字和朗读的环节安排妥当,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互动自然有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有两点:(1)采用游戏为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为了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我在识字教学以及识字活动的环节中均使用游戏法,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让他们学得愉快而轻松。我想,特别是在孩子刚进入语文学习的阶段,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今后对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投入。(2)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说话的规范、态度、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有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并指导学生改正,学生在多次训练后就能注意自己语言的完整与明确。同时,指导学生朗读对培养其语感也大有帮助。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指读与跟读。此阶段不宜操之过急,不必要求学生通篇朗读,可以在听录音读,老师带读的训练中重点读好一两句话,打好朗读的基础,指导学生养成字字过目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

通过教学,有收获,也有困惑。现在的学生入学基础都不同,有的学生识字量多,有的还不识字,因此在初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学得轻松与吃力的问题。识字量多的学生对于课文中要学习的生字已学会了,学习中会出现自我满足,听讲不认真的现象。而那些没有识字基础的学生,对于一天一课生字的学习感到吃力,往往出现单个生字会认读,把生字放在句子或课文中就不会认读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这也是我想与同行多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3

《蒲公英的梦》这篇科学童话写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棵蒲公英开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渴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后来在梦中实现了她的愿望。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实施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词句,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上成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把学生带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学习蒲公英深受环境污染困扰这一部分内容时,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蒲公英的“难受”,我就让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蒲公英的“难受”,对蒲公英的遭遇产生同情,自觉增强环保意识。另外通过学生形象生动的表演,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蒲公英的描写是那样生动形象,从而也体会到的拟人写法的好处。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连平时不爱学习,比较沉静的伍铭锋同学也跃跃欲试,并且进行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的尖叫,从蒲公英身边呼啸而过”这部分内容的表演。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学习蒲公英被空饮料罐砸这一部分,我问:“你们平时有没有被空中砸物砸过啊?时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上前跟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理论,有的说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乱扔垃圾,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树立环保意识。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这节课我对时间的把握不足,以后应该多注意些。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4

《酸的和甜的》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它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刚从课堂上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这难忘的四十分钟,静静回味我们的真心交流,品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感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动不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把握生字学习的时机,分散识字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低年级的新课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记硬背的识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学舞台。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识字的规律,从而提高自身学习生字的能力。课前交流时,我让学生猜猜我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接着出示“葡萄”图片及词卡。“葡萄”是形声字,而且考虑到这两个字不能分开使用,因此,没有把它们分开进行教学,而是整体认读、识记。告诉学生上面的草字头就像高高的葡萄架,下面的部分,就像沉甸甸的葡萄。这样,学生对生字有了大致的轮廓和印象。“串”是象形字,我引导学生从像什么的角度去识记,自然而然地就和一串串的事物的样子联系了起来。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点,初步学会象形字的识记方法。在识记“猴”、“狐”、“狸”三个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并出示甲骨文中“犭”的写法。像一条蹲坐在地上的小狗,学生自主习得“犭”爱和动物交朋友。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在学习“转来转去”一词时,我告诉学生“转”是一个会变魔术的多音字,表示绕圈子的时候读“zhuàn”,由此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判断出“转”在本课中的正确读音。并能举一反三地得出“电风扇会转”、“大风车会转”……

在阅读教学中,我大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把难读的句子划下来,并鼓励多读几遍,把句子读准读好。这样,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验小狐狸的角色,问问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干什么,并让学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动脑筋想办法的样子。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了词语的感彩,朗读时,自然能做到声情并茂。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5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让学生初读课文,根据“铭”的特点,将文中的韵脚找出来,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语言特点,产生整体感知。2,学生再读,体会骈体文的句式上的特点,进一步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教师指导朗读技巧。4,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读,加强朗读的节奏感的把握,并通过视频感受陋室的环境等,5,全班齐读,配合视频音乐,再次感受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让学生说座右铭的方式,既起到激励同学们的作用,同时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6

这是一首传唱了五十多年的经典老歌。在教学中,如何使《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有新的突破,为此,对歌曲的教学设计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规,做了一些尝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学科综合与其他音乐体裁的联系。从学生熟悉喜欢的北京名胜为主线导入新课,体会荡舟湖面,快乐歌唱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歌词欣赏、了解创作背景中来,再对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进行介绍:是影片《祖国的花朵》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一首优秀的二声部童声合唱歌曲,曾获1980年第二次少年歌曲评选一等奖,至今仍传唱不衰。当我介绍到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也许都会唱时,学生们十分佩服的眼神和表情到现在还在我的脑海中呈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歌曲产生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美的感受。在朗读歌词时,学生习惯了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但在这一课中我强调学生用有感情的声音朗读歌词,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现的内涵;在歌曲的学唱中,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姿势进行演唱,教会学生连贯而优美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倾听和参与中获得对歌曲的初步感知。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7

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并最终转向对写作方法的体会。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和精巧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在此引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接着,一起来体会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对于难以想像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呢?此处体会“作比较”的好处。最后,作者在这么多座金字塔中单选胡夫金字塔来体现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这就是应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数字体会写作方法,通过数学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着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强化语言教学,并深化情感教学,彼此互为相长,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接受。另外,读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多读能熟记,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理解,因此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此处安排读的次数也比较多,讲解前后各齐读一次,中间自由默读一次,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得较为紧密,一张一弛,节奏紧凑,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整节课下来,依然存在着需改进的问题:如:板书不够及时。及时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有效地梳理,还能加深印象。但在本节课的讲解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和急于进入下一环节,有时竟忘了板书,而后想起来了才补上去,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8

“百数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1页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百以内的各个数。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百数表”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百以内数的含义,我在教学时,分了三个层次进行。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完整的“百数表”,让他们认真观察这100个数,根据这些数的排列顺序,看看在它们身上都能发现哪些“小秘密”。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横着观察;有的竖着观察;还有的斜着观察。找出了很多有趣的规律。

没想到,这样一张看似简单、枯燥的“百数表”,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能够发现这么多的“小秘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9

《笋芽儿》是一篇很美的描写春景的文章,通过写笋芽的生长过程,让人们来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

成功之处:

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拟人的童话散文,课文生动形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学时我围绕“美读”来展开。不断去指导孩子图文结合来观察笋芽,想象笋芽的动态的生长,想象它钻出地面的开心,想象它长成竹子的自豪。用拟人化的语言来描述情景,让每个孩子都变成一个个茁壮成长的小笋芽儿,孩子们越读越兴奋。

2.带孩子走进情境,让表演与朗读相结合,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让男生来扮读雷公公,让女生来扮读小笋芽儿,给他们的朗读打分,都是百分出头,且不断鼓励,分数也不断适当攀升。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的读,声音中传递着一种快乐的情绪,同样也传递着春意。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一边沉浸于活跃而有效的教学氛围,一边暗暗的想这节课只用了“赛读”这一招来进行朗读指导,就取得那样好的效果。其实孩子想要的并不多,老师不断地赞扬和鼓励,胜过了任何物质的奖赏。如能天天坚持,该会有怎样的景象呢?

不足之处:

在朗读比赛,表演中还有部分孩子因为个人能力的缺陷,表现不理想,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面向全体,大力度培养学困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20

教学《我选我》这课,让我意犹未尽,整节课下来,学生还叽叽喳喳地议论不休。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第二课时,教学生字部分,我问学生:“想猜谜语吗?”学生立即高兴地说:“喜欢。”于是我问道:“那么你们自己编谜语来猜,好吗?”“好。”“不过谜底一定要是本课的生字哟!”“好”课堂的气氛更活跃了。

同桌的小伙伴开始讨论起来,不一会,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现记录如下:

生:一只羊累了,靠在树上睡觉。

(谜底:样。)

生:两个大王在争抢一根火腿场。

(谜底:班。)

生:丁丁头上戴着一顶帽。

(谜底:宁。)

生:宝贝向上张着大嘴巴。

(谜底:员。)

生:老师,我还把本课课文里的字来猜字谜呢?它是:“一个女孩站在禾苗田里劳动。”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

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地说:“是‘委’字。”

……

每次学生一说出谜语,全班同学都非常兴奋,并很快说出谜底,编谜语的孩子们开始得意的表情一下子焉了下来,看起来很丧气的感觉,不过一会儿又加入猜谜语的行列,全然没有了灰心的样子,我为他们的天真可爱感到高兴。

回顾这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活跃起来,识记生字的效果也不言而喻。所以,在课堂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提高了。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特点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果强迫孩子四十分钟都认认真真、规规矩距地上课,这是违反教育学的规律的,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很好。

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猜字谜、摘苹果、情景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学习,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全、张扬个性的学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