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学反思(通用16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8.23K

雨说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的切入口非常灵巧。利用“唤醒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诗歌的 教学氛围中,直达诗歌主题。

雨说教学反思(通用16篇)

纵观整节课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是对诗歌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一些板块的讲解还没有充分展开。例 如:在“品雨”这个环节没有深入讲解“雨为什么要教儿童们‘勇敢’地笑?” “为什么要儿童们‘笑 ’?” 在“赏雨”这个板块中,对“尝试背诵最欣赏的一、两节诗歌,并说说欣赏的理由”这个问题的 处理时,对学生所欣赏的诗句没有加以深入的分析。在“看雨”和“听雨”的两个环节中,对“看看这雨 ,她唤醒了谁?”和“听听这雨,她说了什么?”这两个问题也没有深入的讲解“为什么要唤醒这些事物 ”、“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雨说教学反思 篇2

课后反思:

1、诗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感官,就应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美来印证诗歌的内在美,而不是教 师的说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适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第一块环节“组织学生探究朗 读这首诗的语速、语调,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继续使用。

2、进一步明确了主动发现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挑战权威的确立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个性展示的一个过 程。

(1)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不是指导者要求出来的,而是通过指导者精心设计的情景调动出来的,没有 情景就难有学生学习自主的可能,难有个性发现的可能。教师的功能,我以为就是不断从教材中挖掘能激 发学生参与的情趣欲望的情景素材,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里无限的风光。

(2) “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让教育生活化,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情景,加以适当的指点, 让学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比给他们这首诗的全部更关键。

(3)情景的创设,其实就是打破主体内在的认知与外在客观之间的平衡,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欲望和需要,使被 动的施与成为主动获取。 第二块环节“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如可先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想 象一幅画面,然后教师通过用画面与本诗意境反差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弹琵琶,创设一种情景,从而达 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雨说教学反思 篇3

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整体把握 其实是对诗歌的解读,要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 出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2、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 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 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 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 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的生活。通过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 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避 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 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书读百遍,其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式地朗读呢。要多读诗, 读好诗。

雨说教学反思 篇4

要在备课上下功夫,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 参与者,应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 主体,也应该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把过去备课中只关注具体课文的肢解和知识填塞转变为关注学生 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讲台是神圣的,每一个走上讲台的人都肩负着育人的重任,这是一份厚重的责任和使命,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不断地进行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扬长避短,真正寻找一条“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兼顾的教学方式。学习从反思开始,对我来说, 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雨说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的切入口非常灵巧。利用“唤醒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诗歌的 教学氛围中,直达诗歌主题。

纵观整节课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是对诗歌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一些板块的讲解还没有充分展开。例 如:在“品雨”这个环节没有深入讲解“雨为什么要教儿童们‘勇敢’地笑?” “为什么要儿童们‘笑 ’?” 在“赏雨”这个板块中,对“尝试背诵最欣赏的一、两节诗歌,并说说欣赏的理由”这个问题的 处理时,对学生所欣赏的诗句没有加以深入的分析。在“看雨”和“听雨”的两个环节中,对“看看这雨 ,她唤醒了谁?”和“听听这雨,她说了什么?”这两个问题也没有深入的讲解“为什么要唤醒这些事物 ”、“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雨说教学反思 篇6

1. 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思维活动。整体把握其 实是对诗歌的初步解读,要知道学生认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还应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 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 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能够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 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 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 到“润物细无声”。教学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雨说教学反思 篇7

这节课用诵读感悟、联想讨论、谈人生启示、拓展练习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塑 造的艺术形象,掌握写法,达到理解、鉴赏、运用等能力的锻炼。学生动口、动脑,有感悟、有思维、有 表达、有讨论交流,在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最后一个环节“拓展练习”的设计,又锻炼了学生运 用语言和掌握写作手法的能力,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收到了较好 的教学效果。

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 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的朗读,品味式的朗读呢。要多读诗, 读好诗。在诗歌教学中,优美的背景音乐必不可少,它能引领学生更好的进入诗境。教师应在备课时多费 些心思去筛选,我个人认为班德瑞的专辑《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较合适。

雨说教学反思 篇8

一、本设计紧扣第二学段目标要求,力求体现文本特点。

1.品词析句,坚守语文教学本色。

针对文本特点,突出语言文字的教学。整体把握各板块间的联系,通过朗读赏析、比较品味、入境体味、文本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品词酌句,习得语言,酿出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课堂。

2.紧扣主线,恪守诚信文化之根。

从破题入手,紧扣“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一句,紧紧围绕“小庆龄是怎样遵守承诺的”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在“充分地准备、倔强地留下、耐心地等待”的层层递进中,逐渐被小庆龄“守信”的执着所感染,诚信的种子融入学生的心中。就是一道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它带动学生对课文作出了各自独特的阅读和思考。在教学中,我惊喜地看到学生自己品读、揣摩、推敲课文的情景。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这个理念呢?我在本课做了一次尝试。在初读感知后,我提出了探究内容——小庆玲是怎样遵守承诺的?学生通过分析品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体会到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雨说教学反思 篇9

探究时,我们该怎样“扶”和“放”?在学生探究时,过去我们往往“扶”得过多,容易出现打乒乓球式的“满堂问”,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很小,更多的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新课程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于是我们又看到:老师在课堂上该讲的不敢讲,该引导的不引导,有时任凭学生信马由缰,有时任凭学生无动于衷,探究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我一方面保持足够的耐心,耐心倾听,耐心期待;另一方面,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及时“扶”他们一把。“扶”不是告诉,而是启发和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逐步到达了“真理的彼岸”, 作为教师,要能够从一定的高度认识教材,把握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雨说教学反思 篇10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采用整体性阅读,适当点拨教学法。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不幸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以说话,写话,画画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诗中的省略号更给大家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处亮点。同学们说的挺不错的,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前面时间用的较多,使得后面说一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假如你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呢?画出你的愿望,再把想法写在旁边的时间被占用,学生运用的时间没有落实到位,与美术课的整合没有完成,留下了教学遗憾!

雨说教学反思 篇11

1.是对学生的引导所进行的问题设计要非常明确。今天课堂之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学生对我提出的两个问题都能够按照正确的指令来进行展开,我很高兴。 这一点与其说是我的细心,还不如说是李老师对我的及时点拨。这样的细节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时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进一步提高问题的导向性。

2.是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要训练。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但是今天的这堂课,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总之,一节课已经上完了,但对一节课的反思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教无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还要向各位同事们认真学习啊。

雨说教学反思 篇12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记叙了居里夫人小时候不迷信权威,通过动手试一试来寻求问题正确答案的事,赞扬了她肯动脑、善思考、重实践、敢发问的优良品质和可贵精神,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文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依循“设疑--探疑--释疑”的线索,一步一步地揭示全文的中心--“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课文言近旨远,极富人生启迪意义。

今天,我讲了《动手试一试》这篇课文,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们,一块石头方如今装满水的杯子里,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孩子们个个举起了手,有的说,因为石头有缝,可以吸水;有的说,因为石头轻,漂在水面上……虽然进行了课前预习,但是还是回答出了错误的答案,可见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并不是很到位。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习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都能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那么,为什么刚才老师说的话,你们不想一想就认为对,就猜是石头的问题呢?记住,实践最重要。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把酱油、醋、辣椒混在一起,尝尝是什么味道。”学生们亲眼看着我把这几样东西放到一起,然后用手指沾了一下,尝了尝,我说什么味道也没有,孩子们都要自己试一试,学生们很快就一个个龇牙咧嘴的下去了,说不对味,又辣又酸。我不满意的摇摇头,请学生们再看一遍我的动作,这时才有人看出我下去的是中指,而尝的却是食指。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试验你知道了什么,孩子们说还要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让我们认真看我们没有认真看。还有其他的吗?老师做这个试验可不是想让你们听老师的话。又有同学站起来了。说道,要认真观察。对!我高兴的肯定道。老师就是想告诉你们,遇到问题不光要自己动手亲自试验,还要多——“观察”。学生接过话题。

“我说,孩子们科学需要实践,更需要细心。刚才,老师伸到杯子里的是中指,舔的是食指,这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都没有看出来。科学可来不得半点马虎。说一说,这次试验你有什么收获呢?”孩子们都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出了要仔细观察,要不然就会闹笑话。我想,这节课孩子们不但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明白了道理,这对他们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雨说教学反思 篇13

朱信峰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过40分钟的组织教学和引导,我有以下几点初浅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后呼应。

(一)走近圆明园——从雨果给巴莱特上尉的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情感。

(二)走进圆明园—— 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学习“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的毁灭”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 走出圆明园——学完课文,配乐出示圆明园残址,拓展升华,想象写话:假如你就站在圆明园废墟旁,你会说些什么?最后再以雨果的话结束本课。教学思路简明清晰,前后呼应。

二、感性认识,激发情感。

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分三步使用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渗透式传播;二是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推动学生情感的喷发;三是在初略学习课文2、3、4自然段时结合朗读观看相应的图片。丰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无需过多指导了。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我引导学生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有关于“掠走的资料”和关于“毁坏的资料”,请学生读了后说说心里、是什么滋味?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不足之处:

1.“想象园中的美景进行说话”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想象过于苍白。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还不够到位。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雨说教学反思 篇14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课文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雨说教学反思 篇15

我们小班组正进行着行为跟进式活动,其中我执教了语言活动《香香的被子》,现在我就说一说我的执教情况和执教体会。

这个活动选至我们“冬天来了”这个主题活动中的一节课,我的活动目标有两个方面:1、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2、了解太阳的好处,喜欢在阳光下活动。在开始导入部分,第一次我选用了第三人称“小猪”,让它来引出故事,第二环节,我安排的是出示挂图,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在出示挂图时,我没有让幼儿仔细看图,只顾自己讲述故事,幼儿的兴趣就不是很浓导致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不是很透,对于引出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铺垫的也不是很明显,第三环节是完整欣赏故事,由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不透在这一环节角色的对话,幼儿就很难完整的说这句话了,最后我是用了一个角色表演,幼儿自由选小动物练习故事中的对话,孩子们对于小动物很感兴趣,但是不能完整的说故事中的话,孩子的注意了就转移到了动物的图上,整节课在重点练习故事中角色的对话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进过组内的老师分析、交流、指导,第二次就变成了,导入部分我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来提问,“冬天了,太阳出来了,我们小朋友都去晒太阳了,小动物们去干什么了呢?”引出故事,第二环节,我先出示图(1)让幼儿先自由观察,发现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再有老师讲述故事,依次来出示其它图片,第三环节是教师完整讲述故事,练习故事中角色的对话,第四是角色表演。

图片的出示,再通过故事的讲解,对于故事的理解十分容易。在第一次试教时,重点的不突出,对于故事的不理解,孩子在练习角色表演时,对话就不是说的很好,第二次把图片出示先让幼儿观察,再讲述,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就吃得透点,对于动物的对话就做好了铺垫,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有生活来的故事,再有故事回到生活,把活动升华,让幼儿的经验也有所提升。

雨说教学反思 篇16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围绕制作和运用雨量器进行教学。以开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动手制作--延伸到课外的测量--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有动手制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又有观测中的长期性、坚持性和亲近、体验大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把教学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例如:让学生讨论“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立即高涨,马上进入思索讨论阶段,这时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有疑问就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不断观察、思索、比较。很多学生通过探研有了新的发现,这种骄傲、激动、兴奋的神情不时地展现在学生的脸上,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真正自觉的投入。这里没有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冷峻的面孔和冗长的讲解,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讽刺,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教师真正地在组织、引导和合作,教师轻松,学生愉悦,教师潇洒,学生生动。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形成了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不正是我们时时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吗?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这课的一个特点。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探究,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这正是本课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释疑。让学生以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帮助同学解决一个难题为荣。这不正是以人为本,开放搞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好手段吗?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