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通用17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2.67W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通用17篇)

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2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我采用了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读文,通过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没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确定以文章当中的细节描写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精选出比较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品读感悟,习得方法,加以运用。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3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4

本篇课文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太空的欲望和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教学结束时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参考的书目,引导学生阅读选读课文《人造发光植物》等文章,课外阅读作业把学生引向了课外阅读的公路上,让学生课内的学习有了操练的地方。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仿照课文的范例用说明的方法介绍事物,体会到课文的主题思想"科学创造奇迹",并激发了探究太空世界的浓厚兴趣,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整节课太过于人文训练,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能深层次的感悟课文字,词,句的表达方式。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5

一、课前游戏铺垫巧设伏笔。上课前我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手印,并引导观察这手印像什么。这一设计,一方面为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提供思维借鉴,使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游戏的形式,畅所欲言的氛围又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奠定了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一下子就把学生从课间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过来。

二、电化激趣导入新课。大理学家朱熹认为:“教人未见兴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我乐意,我喜欢”的心境下和老师一起活动,能使整个课堂的教学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随着录像播放,我说:“下雪了,下雪了!大树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个白雪的世界!孩子们,厚厚的雪地在召唤着你,你最想做什么呢?”这样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进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借学生兴奋之时,我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会在雪地里做什么吗?”进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重点,巧用电教。孩子对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认识,他们的熟悉来源于生活、电视、动画片和书本等,但对这些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却不怎么清楚。同时,了解这几个动物脚印的形状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在讲授这段时,结合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准确地理解了所谓“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实际上不过是小动物们把自己的脚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准确地理解了这一点,从而也准确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些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还体会了小画家作画时的高兴自豪感,很轻松的读出了文章的基调。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画家们的作品感染的时候,我巧妙设问:“他们能轻轻松松的画出这样美丽的画,这是谁的功劳呀?”接着我回头来学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导孩子就读出了“下雪啦,下雪啦!”的高兴、欣喜、若狂之情。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6

因为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指导训练,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品味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3、重定位。语言的品位是个底线性的教学目标,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落实在语言这个层面上,它就算不得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位上,让学生更多的进入到语言中,更多的学语文。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7

这节课,我抓住“海豚”二字,来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板书“豚”字,师问:这个字同学们认识吗?谁来说说该怎么读呢?可以组成什么词呢?那你又对海豚作了哪些了解呢?学生纷纷回答,在回答到海豚可以救人时。我就切入话题,再板书“救人”二字。

接着,我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回答老师提出的以下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找出海豚救人的句子,读一读,并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3、海豚真的具有救人于苦难的精神吗?说说原因?

学生朗读课文中,教师查寻学生读的情况,对词语的理解,如不能理解的就找同学或查工具书解决。学生读完后,我就请学生起来依次回答我提出的3个问题,教师相应的点拨,总结学生说的。特别是在海豚救人的过程中要详细说出海豚见义勇为的精神,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加深理解。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中,要仔细探索海豚救人的来源。海豚照顾子女和救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最后教师总结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根据板书再次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8

上完本节课,我认识到自己在内容讲解和环节安排上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得:

第一,选准了以“归”为突破口,设置问题,这样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进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步骤: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于初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

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方法不够得当,引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显得有些被动。

第三,在讲解和表达方面用词还不够精当,不仅是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存在一些困难,而且有时还会对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

第四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最后的背诵环节应当堂检查结果。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9

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进入角色,我的感情没有完全投注到课堂里,虽然在这课堂课里我采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其实我与学生没有达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因为我整堂课都在关注时间,关注我的课堂流程,我没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表情和表现,没有用心与学生交流。

面对课堂中这样的场景,我感到了精神的震撼和情感的冲击,也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幸福,是《台阶》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直想看却没看到的东西,这不是一份精神快餐,它带给人的感悟会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长久的弥漫,是对孩子们一次灵魂的震撼。

通过40分钟的学习,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我都是让学生自己起来在课文中找依据,自己回答的,我觉得学生对于小说这种题材非常感兴趣,学习情绪很高,课堂状态特别好。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0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尊君、家君”,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版块来进行的,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意思有点费时间,干脆直接就“就字论字”还好些,积累一个词语,运用一个词语,课堂显得更紧凑。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家大舍小令外人”(谦称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称别人用“令”字),小知识,宽天地,学生受益匪浅。

虽然听课专家组里的校长和诸位高级老师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鼓励,我还是始终觉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继续学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框架下,逐堂课逐学期逐学年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将力求自己做到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随堂课要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上!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1

今天只是刚刚定了个初稿,在五(2)班简单过了一下教学的基本环节,感觉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推敲和斟酌。

第一,时间不够。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容量太大。在一课时中既要梳理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读,学生“吃不下”,所以这一次试教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原因之二是课堂教学无效时间太多。比如,理解词语教学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预定的步骤在单位时间内没有完成。

第二,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是很到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老师点拨不够,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还有点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欠透彻。

第三,阅读与习作方面指导联系不紧密,有点脱节。

根据这些情况,我打算把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些任务;第二课时则重点研读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对课题做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从中寻求对自身的启发;适时联系阅读进行习作指导。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2

我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发现文中出现了三处“没想到”,我想这绝不是作者的无心之笔。这三处的“没想到”不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吗?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于是找出了下列三个句子: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3

我执教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一课,。我认真总结和反思了这一课的教学,真是获益匪浅。

一、重引导。

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呈现出资源丰富、信息多元的动态特点,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课堂会因为教师善于捕捉信息.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教师

二、炼板书。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设计和运用的优劣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在教学文言文的“清水课”中,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我精心设计了板书、副板书,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

一节课下来,我倒是比较恰当、适时地完成了整个板书,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试背了课文,达到了我设计的意图。但是,望着黑板上满满的一片,我觉得“为了板书”好辛苦!是陈老师的话使我豁然开朗:“你去想着板书了,就离不开讲台了。”是啊,偌大的阶梯教室使我和学生的距离倍增,我在“三尺讲台”的范围内进退维谷,教案再熟悉、预设再充分,我都感觉走不到学生中去,原来黑板是无形的手牢牢抓住了我,都是板书惹的祸!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4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一直是活泼灵动的,他们常常是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今天的课堂孩子们表现的却沉闷异常,我想了很多办法去调动他们,后半节课他们才渐渐活跃起来。下课后,我一直问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气特别的阴沉,我上课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多少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吧。另外,学生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等,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思维变得倦怠了,兴奋点或者已经过去,或者还没有到来,而当时的我忽视了这一点,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预想的设计进行了导入,结果第一个环节就遇到了阻碍。我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从阴晦萧索的景色入手导入,就会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点,使整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这需要智慧需要细心需要对学情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这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收获。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色,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我们班本来就是公认的纪律好,但学习不积极,懒于思考,不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多,这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不能小看了他们的能耐,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5

教学中,我的第一课时以熟读课文,学习生字为主。第二课时则读好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在第二课时中我首先复习课后的词语,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在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然后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课文,畅谈感受,渲染了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让孩子去感受,促使孩子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以”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章的多方面、多角度感受到父亲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的原因后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又引导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抓重点词句朗读,深入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老师的评价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人文关怀。这些鼓励性的评价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感,激发他们更加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文章最后一段是个难点,那么通过“父亲若是猎人”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迫切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此处没有生硬的说教,通过老师的一系列追问,“爱鸟——爱身边所有的生灵”。

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准备的仍不够充分。总感觉课堂还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仍然放不开。如果换一种思路,又怕自己把握不住。比如:这样设计: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你还有哪些疑问?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由于准备不好,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6

在制作龙鳞的过程中,我让幼儿先观察彩纸,让他们发现纸上的圆。接着,我抛出“怎样才能剪得又快又多”这样一个球,让他们自主探索。有一个小女孩就提出用对折的方式剪圆。然后,我们就集体验证了这样的剪圆方式并在活动中得以运用。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通常会看到:教师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策略来进行教学,一种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当知识权威的角色,围绕主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另一种是:让幼儿为领导者,引起兴趣,让幼儿自由大胆地展开想象探索,大胆的讲述自己想法、感受,教师则适当的的给予引导。在前者的引导方式下,幼儿很明显受到了教师的影响,与教师所讲述的基本差不多,没有超出教师分析的范围。而后者,充分的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由于幼儿有自由欣赏和体验,无论是从表达方式还是表达的内容上,相比前者都有很大的突破。

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会自觉自愿地去钻研学习,并能激发出惊人的毅力和勤奋。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寻找到教学的兴趣点,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提高幼儿从事美术活的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从而陶冶幼儿初步的感受美的情趣,发展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最后一头战象反思总结 篇17

从备课到上课,我始终抓住两个重点:其一、认识《比尾巴》中的生字;其二、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让学生体现出他的自信。

与原先的教材相比,现在使用的课改教材中的识字量要大了许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如果每节课只是单纯地要学生跟着教师读准字音,听教师来分析字形,就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牵着他的鼻子走,这样,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了识字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感到,学生只有切实地参与进课堂,学得活,学得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在平时就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上,教师的确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既能加强记忆,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活跃了课堂气氛。实践表明,在游戏中识字、记字往往是事半功倍,学生学得轻松,潜力得到了发掘,教师也教得带劲,何乐而不为呢?

新教材最注重的就是要学生主动地去学。从识字到朗读到表演,一切都需要学生来参与,如果学生从头至尾,缩手缩脚,畏首畏尾,那么这堂课无疑是失败的。在当小老师,小评委朗读明星的过程,我很高兴的看到学生们高高地举起手,眼中充满着期待,希望老师能给自己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他们不仅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更愿意赢得同伴的认可。如果没有强烈的自信心支持着他们,教学效果肯定会差很多。在学习中,他们不单做到自己行,更力求做到合作大家行,既有师生间的配合,又有同伴间的一问一答,在这个过程,需要每个人都集中精力投入其中。不仅关系到个人,更关系到同桌,小组,全班。只有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地面对每一个要求,才能做到最好。教室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们施展各自才华的大舞台。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在教学生字时,还应注意每个字要有侧重点,或重音,或重形,在教学是还要加强义的学习,并能适当地加以扩展,而不是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还要多激励学生,对于他们的回答予以中肯的评价,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许,这往往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所以以后,千万不能吝啬表扬。在上课时,应变能力还不够敏捷,尤其,当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循善诱,共同找到正确答案,不能一口否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以上这些不足处,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多留意,避免再发生,让学生学得更开心,对自己更有信心!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