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通用17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6.28K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与崇高的品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并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读完课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课文的描述,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具体感受。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学生们对故事的内容极感兴趣、也谈了许多有关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更加美丽……等道理。同学们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总觉得还缺乏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碰撞,来自内心深处的东西。如何把讨论引入深入,让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时刚好班上邓洪旭同学发言说:“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想尽了办法,冒着生命危险,给小狐狸喂奶,并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使我非常感动,这让我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这时,我插说:邓洪旭同学的体会感人至深,发自内心深处。

我无意中又说,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对待孩子的爱是那么伟大,那么无私,而我们作为父母的孩子有没有象父母爱孩子一样的心爱父母呢?没想到同学们齐刷刷地回答:“没有!”而随即又马上改口,齐声道:“有!”这个自相矛盾、在几秒钟之内改变主意的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立即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说说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这下可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几乎每个人都举起了小手,课堂沸腾了,有的人激动地回忆起自己生病时妈妈冒着雨背她上医院,并无微不至的照顾的事,有的后悔地回忆起自己顶撞父母,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有的尽情地回忆自己孝敬父母的所做的事……“大家一至认为,在对待父母的爱上,自己做得不够,以后应该象父母爱自己一样去爱自己的爸爸妈妈!

在这一节课上,同学们都畅所欲言,一吐为快,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仍然沉浸在激动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不少同学还把自己的感情写到了周记本上,出现了不少有血有肉,语言通顺,内容具体感人至深的好读后感。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2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总觉得还缺乏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碰撞,来自内心深处的东西。如何把讨论引入深入,让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时,有位同学说:“老狐狸救掉下悬崖的正太郎,太巧合了,使人难以置信……”看全班同学的表情大有苟同之意,于是我故弄玄虚地说:“是呀,难道老狐狸一整天一直和正太郎在玩,而没有照顾小狐狸?”有学生很快否认了我的说法,我接着追问:“小狐狸被带走,老狐狸知不知道?”学生说:“肯定知道,因为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就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时时刻刻都照顾着小狐狸。”我于是又发问:“既然知道小狐狸被邻居带走,按狐狸的做法,应该跟踪到邻居家,在邻居家做窝照顾小狐狸。

老狐狸为什么不去拼死营救,而还留在正太郎家?”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对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很快答案产生了,同学说:“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产生了奇迹,老狐狸相信正太郎一定会帮助他们救回孩子,于是留下来等正太郎,于是悬崖救正太郎就不是巧合,而是顺理成章的事。”疑点变亮点,学生对老狐狸的聪明和犊子之情赞叹不已,对正太郎的仗义和善良佩服有加,特别对狐狸和正太郎之间那种浓浓的情谊更是感慨万分,于是大家联想到自己家的宠物,联想到动物给人类做的贡献,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有的同学甚至还检查自己的不爱护动物的过错,后悔对父母态度不好,没有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一时间我仿佛看到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在课堂上闪耀,一句句肺腑之言在温暖着我的心。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3

《金色的脚印》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的信任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下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每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与崇高的品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并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读完课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课文的描述,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具体感受。学生们对故事的内容极感兴趣、也谈了许多有关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更加美丽……等道理。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悟的童话故事。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浇水,玫瑰花长得很好,渐渐地花骨朵儿已经长出来了。这时,小鹿却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见到他喜爱的玫瑰花,就在小鹿兄弟俩感到惋惜的时候,黄莺和微风过来告诉他们,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小鹿不再难过了。这篇故事语言美,情节曲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重点、难点也就是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中要突破这个重难点,应该从小鹿的弟弟说的两句话:“这玫瑰你白载了,一朵花都没有看着。”“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一开始是“白栽”到后来又说“没有白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一个问题就引出了整篇课文的重点,从而也突破了难点。所以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朗读课文上,先是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然后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鹿弟弟的话,读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的学生就说:“我觉得奇怪,鹿弟弟为什么开始说玫瑰白栽了,可后面又说玫瑰没有白栽?”我引导学生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再抓住小鹿动作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感悟小鹿失望和惋惜的心情。接着,小组分角色朗读后面课文,重点是读好黄莺、微风的对话。我先和学生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再分角色表演读,通过扮演角色的朗读、表演,大家再次反思课文内容就会自然而然体会到“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感悟出“小鹿种玫瑰虽没看到花开而给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当别人有了幸福和快乐,自己也深感高兴”这一文章的含意,进而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问题,达到了学习目的。抓住学生思维正活跃之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动物欣赏到了小鹿的玫瑰花?学生一下子叽叽喳喳说开了,小燕子、花蝴蝶、勤劳的蜜蜂、小兔……通过说话练习,体会小鹿的玫瑰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的教学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那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多读吧,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理解。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5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刻,寥寥数笔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读来颇有韵味。

特别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求背诵,最好的方式是在课堂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但大多时候,古文在背诵上有前置性,也就是还没正式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会背诵了。《诫子书》文章很短,学生在讲解前已经背完了,我问孩子们理解什么意思吗,讲了什么内容,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问题来了,按理说,学生熟读成诵后,大致意思还是能理解的,可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我也料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但完全不懂是没料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原因:文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更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决定把文章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层去理解文本内容。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孩子们很容易发现是说学习的。我追问“学习需要什么”,孩子们很聪明,齐声回答“静”。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很明显和前文所说的不同,强调的是一个“躁”字。学生再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以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们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一目了然。

从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中心句上来,孩子们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静”。无论是做人(修身)还是学习(治学),都需要“静”,切忌“躁”。

最后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孩子们根据意思,自己总结出了“要珍惜时间”。到此,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当然,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学有所获。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6

一:斟词酌句,读中感悟本课虽然语言朴实、简洁,但是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却是细腻、丰富的,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去多读、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语言、神态、动作引起了保罗的误解?”这一问题引发学生们自己去读课文,寻找文中对男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关键词、句,圈点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去理解、体会关键词的作用。例如学生读到“男孩绕着那辆闪闪发光的新车”时,有的就能抓住“绕着”这一动作,体会到男孩被新车吸引,靠近新车,欣赏新车。在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时,我立即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会写进旁批中,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到读、思、记的好习惯,学会自己加批注。有了体会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时就不需要老师再去过多的指导,因为有了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朗读就变的容易起来。有了“第一次误解”的导读、导悟的铺垫,我在教学“第二次误解”这个关键部分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而是了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做“旁批”,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其实通过上面的读和悟,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试着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两次误解的原由后,为了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兄弟情深。我创设了对比情境,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下,充当跛脚弟弟去想象体会他在这之前贫苦的生活状况和苦闷生活态度,与当哥哥给他许下承诺后那种快乐、兴奋的心情对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兄弟间的情谊,设身处地的感受哥哥那无私的爱。从而与跛脚弟弟产生共鸣,让学生产生想说的欲望,不但把原来“要我说”变成了“我要说”,而且激活了学生原来处于休眠状态的多种储备,使其一下子进入了“不吐不快”的课堂境界。

三:走出文本,回归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验中感受课文内容。在学生懂得“给予是快乐的”后,我以央视爱心公益广告“激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爱心,感受无私的给予别人关心、帮助也是快乐的。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联系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感悟在成长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义,最后该课也在激情的总结和动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在让学生试着自己加旁批时,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在学习方法指导上也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课后我深刻意识到,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批注的地方(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妙点处)、加旁批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体会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甚至几个符号,此外,还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这样,有了方法上的指导,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起旁批来肯定会更加精彩,更能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有语文课堂讲究语言艺术,我在整堂课中,语调控制的不理想,不够抑扬顿挫,导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给学生造成了听觉疲劳。这次活动中,在市教科所和武胜教研室的指点下,在许多优秀教师的帮助下,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和不少的提高,我觉得这是我此次活动的最大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的提升、完善自己。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光与热》这课时,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度。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需要做一个“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实验:

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一个学生靠墙背对阳光拿着温度计,先记录好温度计上的原始温度。然后,让一个学生拿着一面小镜子反射太阳的光,把光照到温度计上,几分钟后记录温度计上的温度升温了多少;接着,再添一面镜子照射,几分钟后再记录升温多少;最后3面镜子一起照射、聚光使温度计的温度上升。

按原理,应该可以得出明确的实验结果,就是随着小镜子的数量不断地增加,聚光越来越强烈,温度应该上升很明显。但是,实验很失败。无论用了多少镜子,温度计上的温度没有上升,有的反而下降了!

怎么回事情呢?原来,天气冷,阳光很弱。因此聚光的效果很差,温度计的温度刚开始时显示的室温,(从教室里拿出来)越放外面时间越长,温度反而越来越低。所以,实验失败了。

因此,我知道了这个实验应该放在开学不久,9月份阳光强烈,一面和多面镜子的反光效果就明显了,外界的温度不冷,不会使温度计的温度下降。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8

今天,我上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4、巩固练习以基本的笔算开始,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笔算算理的理解。

总之,反思自己的课堂,感觉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把学生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9

一、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指名读,自由放声读,男女生赛读、找伙伴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示范下,体会和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互相合作,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在自己读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以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0

《说声“对不起”》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和我”中编排的一篇主体课文。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集体,关心他人,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说声“对不起”》这篇课文是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讲“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课文共9个自然段,以第一人称叙事,语言朴实、直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将心比心,理解小作者当时的心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环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会用哪些文明用语?并说说这些文明语言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好铺垫?然后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懂得道理。《课标》指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课堂上让学生默读第三至八自然段,了解陈刚的心理变化。讨论:刚开始,陈刚说不出口,后来大声说,是什么力量让陈刚这样做?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谈体会。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再现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环节也有学生提出:课文所讲的起因,是因为陆叶突然撞了“我”,才会造成“我”一挡,后果把陆叶的下巴划破了。为什么“我”要道歉?这个暴露学生相处中经常出现的事情,以及他们的处理方式。也许学生就是认为,别人先动我,我就应该还手。这时,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他们发现陆叶“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挡”是本能反应,而此时“我”“正在练字”,手中的铅笔划破陆叶的下巴,确实出于无意。从事情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其实两个都没有错,但结果却是陆叶受伤。那么不管是否故意,受伤因“我”而起,“我”就应该向陆叶道歉。

面对这样的理解,或许有的学生还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长,一定要过这一关——从“我”走向“我们”,学会与人相处,主动与人沟通。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1

备课时就感觉本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层层推进的结构上。本文是一篇较严谨的议论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如何得出来,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推论性的文章平时学的比较少,议论性的文章的严密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如同数学中的论证,一步步的推导出最后的结果,严密而无懈可击,文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让学生通过本课《敬畏自然》的学习,体会议论性文字如何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的。 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以下课文从三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四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文章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进行了比较,最后谈到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三个方面步步推进,课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非常严密。

在课文的学习中,就是将层层推进的议论过程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明了议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非常投入。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2

在大班一日活动中,我这个当老师的常常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孩子,恨不得孩子们个个十全十美,处处都能合乎我的标准。然而那一次孩子们对我的宽容却让我深深的感动,同时也启迪我对以往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那天下午我组织孩子们续编故事,为了调动孩子的兴趣,我事先准备了三幅图片:白兔、大树、狼。由于没找到狼的范例,所以我参照狗的形象作了点加工处理,画了一只似狼非狼、像狗非狗的的东西。图片刚画好,孩子们立刻“呼啦”围了上来:“老师你画的这是什么呀?”为了避免课堂闹笑话,我决定先做做准备工作:“你们说这是什么呀?”“老师,是猫吧!”“不对,是狗!”“是……”孩子们争论得不亦乐乎。而此时的我只觉得万分懊恼:我这个孩子们心目中榜样竟然如此之差。“对不起,老师画的不好,老师是想画一只狼。”我一脸的愧疚。这时忠洲说:“老师,你画的真像呀,就是一只狼。”云云也从旁边随声附和“丁老师画的真好!”啪!啪!啪!孩子们自发地鼓起掌来。霎那间,一股难以言状的感动涌上心头。

六七岁孩子对我这个成人尚且能如此宽容,那么我以往那种齐步走的统一管理模式,那种不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扼杀幼儿创造性的做法应怎样改变呢?从孩子们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上,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赏识教育,孩子的年龄小、自我约束的能力差,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赏识,肯定和指出正确的目标。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3

《别致的小花瓶》是一节泥工课,从学生创作的状态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很感兴趣,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敛,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玩泥巴”在众多制作课中是备受学生爱戴的一种,可能孩子们本身就有贴近自然的强烈欲望。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不少小花敛,但是有模有样的作品也是屡屡出现。本课的教学环节清晰,由泥工的基本技法——如何制作有特色的花瓶——装饰,都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的识之上,引出本课的教学难点,进而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

教师通过利用不同形状的瓶身、瓶颈、瓶脚让学生自行组合成几个不同的大花瓶,让学生了解只要改变瓶身、瓶颈、瓶脚就可以改变花瓶的外型。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4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首少儿歌曲的词,语言很优美,是极适合二年级的学生朗读的,所以本课的重点便是指导朗读和背诵。在开讲前夕,我请音乐老师为学生播放了这首歌曲的磁带,并教学生学唱第一段。在此基础上,上课伊始,让孩子们唱着动听的乐曲很快进入了情境,有一些学过的学生甚至还能朗朗上口,当我问学生愿不愿意继续学这首歌的时候,他们脸上都是开心的表情。我觉得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去学习知识,唱过了几遍后很多学生已经基本能唱下来,接着让他们读也就能读的很流利了。

熟练朗读之后,继而是设置梯度,引导背诵。本首诗篇幅较长,章节间联系不大,学生背诵有较大难度。我首先为学生设置背诵比赛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从节到章再至篇的背诵,并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逐步让学生体验背诵成功的愉悦,培养背诵的兴趣,坚定背诵全文的信心。经过这样的训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既能熟练背诵一二章节了。

许多老师常说,当低年级老师容易,教材内容浅显,根本无须备课,只要在课前花上几分钟看看教参就能搞定。我想,如果持这种思想上课,教出来的真可谓是“低年级”了。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从大语文的角度,认真地研读教材,做到“深入”继而“浅出”,才能授人以渔,做到“低”入“高”回。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5

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 例尺。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思考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6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我这一循环正在进行的课,前两节已经讲完了,最头疼的是即将要讲的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理论性太强,怕学生理解不了,分三个课时讲,已经讲了一格课时了,讲的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剩下的节在准备中……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三种血管的特点加以区别人体血管,部分学生可以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我需要将剩下要讲的血液循环给学生们讲清楚了,先通过一个教学视频,让大家初步了解一下《血液循环的途径》,再通过课本的血液循环的示意图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在前两节课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整个教学环节富有层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知识得以升华。

2、教师教学准备非常充分,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状态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过程中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每一课时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利用多媒体优势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3、教师教学除了关注知识内容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了观察并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4、教师设计教法时能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设置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但每课时教师设计的教法显得雷同,留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使得部分学生不能自始至终关注学习,从而使学习效果有所下降,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应设计有层次的、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

5、针对本节课内容较多,学校具备的模型较少,如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占用时间过多,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想在以后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不仿根据教材特点也设计成板块式学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培训每组小组长使组长可带领本组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观察模型学习心脏的知识,真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6、本节课知识内容分为了四个板块:血管、心脏、血液及血液循环,在四个板块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够精简,使得四个板块内容被分割,显得教学内容有点散乱,反映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还不够细致、到位。

在进行这一章知识的讲解中,解释性的知识比较多,学生掌握得有些困难,还需要经常的回顾。

金色的脚印教学反思 篇17

在景物描写中,关键词语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点,又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荷塘月色》中描写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描写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得宁静、和谐、自由,与作者“求静”的心态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写景物形态的词语起到了渲染环境及刻画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属关键词语。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点缀”、“袅娜”、“羞涩”等,无不与表现人物思想情绪、感情色彩密切相关。

体味本文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还应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叠字的运用。比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塘中的月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

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人进入一种幻境。作者锤炼语言的另一方面,是许许多多叠字的运用,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时又加强了语意,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独运。

此外,一些数词、量词,甚至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样要引起重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