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1.69W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

一、成功的喜悦

我的画教学反思(精选17篇)

1、激发兴趣,自主读文。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想画什么?接着,我就和学生一起绘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2、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二、不足的惋惜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我觉得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读的没有感情等。今后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评一评成功之处,不足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使纸面上的静态内容跃出教材,转化为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动态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2

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级,到底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对于我来说还有点模糊。但有一点我很明确,那就是低年级应该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因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二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三读抓住重点词感悟分析课文。这样就做到了逐层深入,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本课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如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能激起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一开始,我问学生: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此时,如果让你画一幅秋天的图画送给爸爸妈妈,你最想画什么呢?孩子们马上被激发起了兴趣,滔滔不绝的说起来。那么,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文中小伙伴准备送给爸爸妈妈怎样的图画?老师话锋一转,把他们的思维拉回了课文中。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习惯培养,重在点滴

在学习过程中,我始终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用直线划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在了解课文写作顺序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圈注出相关词语;在感悟课文内容时,让学生用波浪线画出重点词语。这样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很缓慢,但是我坚信:这些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素质,对学生扎实有效的学习大有裨益,不可忽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我在教室里巡视,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的高兴。同学们画完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细读感悟同时积累词语,我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老师说课文中一个词的前一部分,你们接下一部分好吗?游戏开始了。“金灿灿的──”“桂花──”“透红的──”“落叶──”……“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地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此时,充满感情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三、谈话结束,提升能力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要是让你也画一画秋天,你还想画些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从秋天的天空、菜园、田野、菊花、节日等多个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还不错。

这节课也让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级孩子的现状,提醒我,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只会粗略地评价“他读的声音很响亮”,“他读的很有感情”等,但不会更细致的评价,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3

《我的画》是人教版第一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口语交际课,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处在极 为幼稚的阶段,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缺陷,如:说话不完整,缺乏条理性,词不达意,带有重复等等。甚至于口语交际课中,有的孩子只管自己说,不去听别人的,有的学生一言不发,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改变这些现象,让学生真正达到新课标中口语交际的目标呢?我认为要为低段的孩子架起一座座交际的桥梁,搭好平台。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愿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个学生饶有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

二、指导交际方法,让学生能说

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之所以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说,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参照系,孩子们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进行口语交际活动,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先是看对话表演,初步感受交际要求──用“红颜料”来归纳交际时的要点──生生互动在实践中将口语交际能力提升。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有依可行,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应用,并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一步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形成互动氛围,让学生乐说

口语交际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口头语言上的接触交流,只有形成了互动氛围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尽量突出双向互动的特点,采用多种互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实践于口语交际之中,都力求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全员参加,把"面向全体"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励志天下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4

《我的画》是一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语言的课堂。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倡导了“以学生的说话训练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导入课题时,我巧设问题情境:小朋友你喜欢画画吗?接着问你还喜欢做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和说话的欲望。让孩子在回答问题中训练语言,培养语言。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识字能力差,阅读能力差,我没有更多的让孩子们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我把口语交际的要求渗透在两个情境活动中去了解。我充分运用书上的彩图和我的示范说画,引导学生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知道在口语交际中怎样说清楚自己的画。我认为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信息比从阅读中获得信息的效果更好。孩子们在口语交际中都能按要求去介绍自己的画,都能把自己的画说清楚,别人在说画的时候,大家很认真的听,在老师的引导下,还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我觉得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另外在说画的过程中,我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在评评别人的画时,我注重孩子的思维拓展,通过创设情境,丰富了孩子的想象,活跃了孩子的思维。

在整节课中,不管是导入新课还是引导孩子说自己的画,还是评评别人的画,或者开展画展等教学环节中,我始终把“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放到首位,合理的引导孩子说话训练,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当然也存在不足: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效性不大;2、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画和评别人的画时,有的说不恰当,我没有及时引导;3、学生说话声音小,不够大胆。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5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在这美好的秋天里,你最想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一幅怎样的图画?孩子们马上被激发起了兴趣,滔滔不绝的说起来。那么,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文中小伙伴准备送给爸爸妈妈怎样的图画?老师话锋一转,把他们的思维拉回了课文中。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二、 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看来,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之间的互相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他读的缺少感情,但不会更细致的评价,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6

一、成功的喜悦

1、激发兴趣,自主读文。

为了能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教学伊始,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想画什么?接着,我就和学生一起绘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兴趣盎然。接着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怎样记住的。然后我学着杨昱婷老师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把字剪成桂花、苹果、梨、枫叶的形状,让学生贴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增加了学生识字、记字的兴趣,又增强了识字、记字的效果。

2、美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感悟,自主地从课文中找出自已想学的内容,多读多想;自主地讨论、交流,自觉地练习运用在精读课上学会的一些读书方法探究课文,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读自悟,主动发展。例如: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我问学生:大自然的地毯怎么画?你则呢知道?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再出示这一段再读,问学生读后有什么感觉?哪儿最美?学生说:“一抹金黄最美”。“那么什么是一抹金黄呢?”学生都不理解,我又适当引导:想一想秋天的草坪是什么样子的?有的说:“是黄色的。”有的说:“是一半绿一半黄的。”我及时点拨:“一半绿一半黄的草坪就像是染上了一抹金黄。”学生在自己的发现中完全了解了“一抹金黄”的意思,根本不用老师解释。再如:你还喜欢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我知道了他不明白课文中的“星星”就是成熟的果子。我就让他读一遍:“课文中说星星在什么地方?”“果林里。”“果林里有星星吗?”“没有。“那会是什么?”“那是梨子、苹果熟了。”学生又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文中的“星星”是什么。

二、不足的惋惜

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讨论:你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里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都说喜欢,但却说不出秋天都有什么景色。也许现在还没有真正到秋天,学生以往没有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我觉得今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的评价还显得不够到位,如他读的声音太小,读的没有感情等。今后应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评一评成功之处,不足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使纸面上的静态内容跃出教材,转化为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动态表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7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8

今天,我们学习了“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几句,下面谈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及本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课上,我先让学习根据拼音自读这部分内容,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自学、自读课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做到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知道自己哪个地方不会读。学生读完后,我再指几名学生读,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声调,老师进行指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读准音,读准声调。接下来,我开始解释各别字的意思及每句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的意思及包含的大道理。在理解地基础上让学生读熟并背诵,然后,我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诵与背诵比赛,朗读与背诵得好的一组或个人可以得到小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一节课结束后能熟练地背诵出来本堂课内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当轮到他读时,不知道应该读哪 ,影响了全班的纪律。今后,老师要在进行活动前对学生进行一次提醒,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后再进行。另外,对一部分在幼儿园学过的学生,因为自己会背,所以上课时不认真,我发现这部分学生会背诵但他们不认识字,所以,教会这部分学生识字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

一、以读为本,读中增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在描写珍珠鸟可爱样子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比较读。一番反复感情朗读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

二、以境助读,境中动情。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较中培养欣赏语言能力。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出示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在说中体会。

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结尾,我出示了这么几句话

信赖是一座桥, 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是一首歌, 让我们在快乐中歌唱;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是一盏灯, ——————————

-------------------------------------

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信赖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热”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结合语境、结合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只要我们坚持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练习设计有梯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较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今后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行进间热身操时,有的学生走得较快,前后间隔没控制好,影响做操质量。

2、学生做练习时,发现错误,我立即停止并告诉学生要怎么规范动作,而做错的学生因为做练习还没回来,却没有听到。应等所有学生体验练习完,再来强调。

3、踩绳梯游戏时,因为学生急于求胜,而忽略游戏规则,应再次强调游戏规则。

4、今后教学中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1

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本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增加人生阅历,激励他们从小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并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巧设疑问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以朗读指导为主,按文章中信的内容、插叙的回忆内容、作者的叙述内容三部分品读课文。

首先读凡卡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了解一个九岁孤儿小小的、并不过分的愿望,从中体会凡卡为什么撕心裂肺地反复请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再读插叙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2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 。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 “蓝天是( )的家,( )是羊群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3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4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5

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不是很好的,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但还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的。总体来看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给找出来。在种类多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从而再让学生去分析下我国的生物种类的特点,再通过视频了解特有的种类。

而在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背景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同时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内容教学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采取了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去感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最后三个层次关系的理解方面,采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个亮点,便是引入了学生对“四害”的看法进行各自的辩驳,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应该怎么样去看待动物的存在,再引导学生去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科技实践活动”—— 调查最近二三十年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这节课体现的不足之处:

在例子的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对“基因的多样性”的理解突破方面还是没能做到位,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下,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比较缺少。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6

今天第一节课,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三亚落日》,简单反思如下:

一、教学环节简单

1、导入课题部分,我采用了“爱老师,更爱语文”的理念,出示了中国地图,语文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了解了“卢沟桥事变”走过了《烟台的海》,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我们去南海明珠——海南,饱览《三亚落日》板书课题,提醒大家注意“落”的结构,齐读课题。

2、学习课文部分,我按照自己的“阅读四部曲”:一读,生字词;二读,结构脉络;三读,理解感悟;四读,领悟写法。

一读,生字词。

学生速读课文,看看自己预习时做的标记,友情提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出示本课的多音字,知其所以然;友情提示:字形容易出错的地方;听写生字,学生对照课本,交流出现问题的字。

二读,结构脉络。

浏览课文,说说每段写什么,是采用哪种方法来说的。第一段学生采用摘句法,第二段,第三四段采用概括法,第五段总结全文。板书:真有诗意 热带风情 落日美景 赞叹落日 学生交流完,我顺势利导本文结构特点:开门见山,首尾照应。

三读,品读理解。

出示中心句,导入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观察两句话的关系,引用关联词连接。抓住“美妙绝伦”引出三四自然段落日美景的欣赏。 出示课件:三亚落日一会儿像,一会儿像,一会儿像。提示学生,速读三四自然段,搜索信息。交流完后,进一步提示学生“默读便于思索”,通过默读,找出写“快乐孩童”的句子,用括号标出来,写“大红灯笼”的用直线画出来,写“跳水员”的用曲线标出来。根据学生的交流,来品味句子,抓关键词体会。交流像“快乐孩童”时学生抓住了“潇潇洒洒”来说的感受,我顺势让学生通过肢体来感受“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交流“大红灯笼”时,我出示句子对比,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写法,使句子更生动,学生谈到了色彩、形状比第一句更形象。交流“像跳水员”时,我让学生联系到我国的跳水员杰出的表现“以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来感受夕阳变化的绝妙。然后让学生美美的品读三四段。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品味作者抓事物的特点写景。

四读,领悟写法。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事物写得生动有趣,是本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是今天老师交给你们的金钥匙。

3、拓展积累美句。

(1)这么美的词句,我们要积累起来,“朗读便于记忆”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或词,记在脑中。

(2)学以致用。“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美景,请你为其配上美文。出示课件,夕阳(日出)的图片,学生交流。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本课所学的句子、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创意的去说。

4、总结作业。

出示课件:第一段话,到底三亚的落日是不是比日出不逊色,请大家回去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二、学法引导,写法指导。

这是我和学生们的常态课,没有任何的渲染,平日的课堂教学,我很注重方法的引导。首先是学法的引导。从字词读音方面,我教给学生“悄”读音选择,让他们知道学习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字词的理解除了可以采用联系上下文外,理解词中的重点字就可以理解整个词。概括段意,可以用摘句法等等。

写作方法也贯穿在学习课文始终,我都贯穿写作方法的指导。从开始的结构,到后来的抓特征写事物,甚至这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如何把事物写生动具体有趣。最后设计“学以致用”环节,就是为了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活用学过的知识。

三、我的遗憾

整堂课,学生启而不发,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这跟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关。所以说,课设计的再精彩,老师上得再生动,课堂的主人没有调动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我的画教学反思 篇17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纪伯伦。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预设一个课时讲完。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稍作点拨,点到为止。本文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浪之歌》的教学中,我预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对各个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科学,文章的美感没有通过入情的朗读体现出来。

《雨之歌》是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诗歌意象的重点讲解。预设问题时,也没能本着循序渐进的手法,让学生一步步领悟出“雨”的形象。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考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雨”的形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将教学的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领悟意象,效果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读课文,学生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样就能感受到“浪”的一个博爱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护者的形象;和“雨”的一个奉献者形象,一个传递爱的使者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