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精选24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2.74W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

《荔枝》一文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精选24篇)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2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己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3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高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 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模式里,导入是一个重要步骤,而我也觉得导语的设计是否有效,往往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导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破重点,切忌生硬

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已经在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 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 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说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学习差的学生说了优生的名字,同样学习优的学生也有说学习差的学生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已经在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4

《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

《可爱的草塘》一课编排意图:一是继续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特点,在教学时,对重点的突破训练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思,从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呆腻——惊喜——赞叹——爱恋。这一变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草塘的爱也逐渐加深而产生的。这样引导,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顺序。

在进行借景叙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北大荒”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对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至于对景色描写的语段的训练,侧重对草塘美景的训练,忽视了草塘风光奇特的指导。通过反思,颇有感受。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草塘美景这一部分内容中得出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草塘风光奇特这部分内容上来,实现学法迁移。这一环节没有实施深感遗憾。

最后对朗读指导训练不够,应如何指导朗读呢?通过反思,朗读草塘美景用惊喜、愉快、赞美的感情去读,整个段落语气要轻柔。朗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与作者一起进入“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这一部分,应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读出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特别文中描写小河的排比句朗读时,要指导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学反思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5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完了课文,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让学生读着课文,清晰地感觉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说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二 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我们一起来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让学生抓住“兴致勃勃”“ 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让学生抓住“仔细”“ 连声”等词进行品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文中的内容,还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我将它做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____”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 ……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6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己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7

《可爱的草塘》教学反思

《可爱的草塘》一课编排意图:一是继续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特点,在教学时,对重点的突破训练较到位,能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关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思,从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是由呆腻——惊喜——赞叹——爱恋。这一变化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草塘的爱也逐渐加深而产生的。这样引导,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顺序。

在进行借景叙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北大荒”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几处对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至于对景色描写的语段的训练,侧重对草塘美景的训练,忽视了草塘风光奇特的指导。通过反思,颇有感受。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草塘美景这一部分内容中得出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草塘风光奇特这部分内容上来,实现学法迁移。这一环节没有实施深感遗憾。

最后对朗读指导训练不够,应如何指导朗读呢?通过反思,朗读草塘美景用惊喜、愉快、赞美的感情去读,整个段落语气要轻柔。朗读时,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与作者一起进入“这草塘真美啊”的情境中。小河奇特这一部分,应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读出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特别文中描写小河的排比句朗读时,要指导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三方面把握好。

《林海》教学反思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与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从而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讨论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课程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真正地都动起来了。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对大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8

《荔枝》一文教后反思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记得,开学初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

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的范读能更有效地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他说:“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3、教师的范读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孩子们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阅读《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索溪像是一个从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蹦跳而出”、“缠绕”着,“撅着屁股”、“赌着气”地读起来了,读的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范读是那么原始,那么简单,“走点老路”返朴归真。别担心!兴许语文阅读教学本该如此!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9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教完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让学生读着课文,清晰地感觉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说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二 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我们一起来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让学生抓住“兴致勃勃”“ 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让学生抓住“仔细”“ 连声”等词进行品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文中的内容,还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我将它做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 ……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0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 满意之处:

1 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我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录音读、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背,小组背、男女生对背、集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 创设情境,培养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给春天画个彩色的太阳?

二 不满意的

1.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要努力。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1

队列队形教学资料比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若要活跃课堂气氛,有必须的难度。个性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总是练着练着就厌烦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以至于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我把游戏与队列队形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例如:体育教师教队列前,提前布置“任务”,教授后要指定的某些学生展示队列动作。在这种“善意”的压力下,全体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跟教师“学练”;根据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原地踏步、立定的教学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不是练习次数多了,学生厌烦。就是方法不适合学生,总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最近,我针对学生能分辨左右方向的状况,引导学生从左右脚的交替时开始数数。此方法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踏步走、立定的动作方法。巧用评价和幽默,评价是调动学生学练的动力,教师要学会打破常规的束缚,例如:在报数教学中,提出记得摆头还原的重要性,并用幽默动作模仿出各个学生的动作,让学生在欢笑中明白就应怎样练习,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好。

体育老师要关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点滴小细节,不放过小细节,完善小细节,挑战小细节,并在小细节中不断成熟!

透过以上实践,我觉得: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中,务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乐学的情境十分重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情境十分重要,这能够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关键是学生还学得很快乐。它能让学生透过观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潜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知识、技能的乐趣和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2

小学五年级体育课《助跑投掷轻物》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助跑投掷轻物,是小学五年级体育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想体现"让学生在体育课中玩起来"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创。下面就谈谈本人上完课后的反思: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体育课中如果没有"玩",那么这节体育课肯定不能吸引学生,不能体现"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的教学目标。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快乐教学。无论是学习投掷技能,还是知识延伸,或是放松身心,我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开展技能的练习,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愉悦身心。整节课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并敢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助跑投掷的技术方法,即掌握投掷的交叉部为此我专门设计上不同部署的投掷步练习并能在实践练习中运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许多平时体育不是太好的学生也轻意的学会了这个技术动作。这种教学方法要比教师直接讲解示范的效果要好,而且在这种教学实践中,学生接受技术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获取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我在课的结束部分设计了一个"合作创新,愉悦身心"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根据游戏的器材、场地该创编规则,调节游戏的竞争程度,适应不同学生练习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这节体育课上完后的一个教学心得,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密度的掌控,学生掌握技术的反馈评价的及时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3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今天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就在作业本上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1、课前备课要认真全面:

美术课的准备内容广泛,课前要仔细的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联系实际设计教案,最关键的是,要预设一些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得到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准备好教具,没有现成的需要自己亲手制作。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还要查阅有关资料。

2、课堂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三、要重视作业的评价

3、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个性: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4 、作业评价不要以鼓励为主:

所以我认为:在评价作业时,可以采用开放的评价标准。我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4

1.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3.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4.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5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

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6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第二课时在处理重点词句的引导方面,我抓住“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让让学生感受鹅的害怕以及“飞快”“提”“握住”等词语感受金奎叔对鹅的不害怕,并采用多形式的朗读内化词语加深体会。另外在设计中能始终围绕文本思想内涵组织教学,语文人文性特点落实到实处。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7

在小学的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经常会利用游戏,因为游戏受到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花哨,十分热闹,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时间一久,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原有的最初的学习热情急剧下降,原始的兴趣正逐渐地不复存在,他们会因为有些游戏的重复,而显得无精打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前教师不遗余力的精心设计游戏组织来吸引学生兴趣;课上学生走来走去,又是叫又是跑,甚是热闹,这样的教学次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往往一堂课后,学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学生捧着课本迷惑地望着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学习和掌握书上的哪些内容。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课堂环节安排不合理,所学的知识没及时巩固,知识没能螺旋上升,直接导致教学的畸形,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大家都不满意。面对如此频频告急的教学危机,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

我个人认为,激发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表面的“活”,“乐”,“玩”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科本身,从学得后产生的成功体验来不断滋长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8

《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对学生和本课教材的分析,教师在What does the weather report say?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本课教学中,首先教师让每名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词组和天气,使用I am going to …if it is … this Sunday.句型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使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Sunday? I am going to … if it’s going to…. Shall we go together.等句型改变并制定计划。之后结合天气情况,使用Shall we go to…? What does weather report say? 等句型再次修改计划。最后结合天气预报制订下周日程表。

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们创造了设计自己感兴趣活动的条件,他们在活动中以“主人”的身份去思考、讨论、调查、交流、合作,自主地完成了“制订日程表”的任务。

2、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中,教师设计了“制订日程表”这一目的明确的教学任务,并把完成任务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组内交流、结合天气条件等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日程表。在邀请别人共渡周末时,邀请者与被邀请者的计划必然有冲突,而事先约好的计划也可能由于天气的情况而改变。学生需 要用语言来交际、完成任务,本课需复习、巩固、掌握的有关“天气、邀请、打算做某事”等交际用语就自然地融入其中。这样就符合了《课标》中 “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任务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内,因此教师还要求学生在课下继续完成制订“下周日程表”的任务,将任务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大“任务”为主,小“活动”为辅。

任务型教学作为教法中重要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还设计了一些其他活动辅助教学。猜单词活动就是一例。教师没有使用直接出示单词卡,全班认读的老方法复习单词,而是四个学生一组,将单词写在纸片上并放在信封中,进行竞猜游戏。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把学生间的水平差异作为一种有利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真正实现了小组活动的交际功能。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计算机交互学习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本课中,我使用课件光点的闪烁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了词组eastern outskirt;通过录像呈现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上网查阅天气情况,则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5、重利用现有的资源,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语言。

本课是海淀区小学英语研究课现场实录,现场听课的老师有100多人。教学的最后环节原本是学生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以完成制定计划表的任务。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我突然产生了瞬间灵感,让学生下去邀请在座的老师。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和教师们对话的时候就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对于学生能否敢于开口说英语是个很好的锻炼。

总之,落实新《课标》是小学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研究教法,优化学法。

此外,本课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还不够深入;教师指导性语言过多,有时打断学生的发言。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在英语语言方面的水平,全面锻炼自己多方面的应变能力,做到授课时不慌不乱,沉着稳重。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19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叙述了小马为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对岸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说明了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如: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课后的思考题:“过河后的小马从磨坊回来,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听了我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有的说:“小马从磨坊磨好面跑回家,妈妈帮小马把面放下来,小马低着头很不开心,妈妈摸摸小马的头亲切的问:‘孩子,你怎么了?’小马抬起头委屈地说:‘妈妈,我太笨了,面对一条小河的问题还要回来问妈妈,这样既耽误时间,又费很大的力气。’妈妈听了小马的话后,说:‘孩子,妈妈觉得你今天长大了,很了不起呀!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妈妈相信你今后一定是个坚强的孩子。’小马听了妈妈的安慰后,觉得很有道理,他又自豪地说:‘妈妈,从今天这件事中,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光听别人说,只有自己亲自做过了,才会明白。’老马高兴地点头称赞:‘好孩子,经一堑,长一智,你的收获可真大呀!’小马又赶快说:‘妈妈,今后你有什么活,就让我去做吧,让我多体会成功的快乐吧!’”这时,我班的另一位同学按捺不住自己的思绪了,索性站起来说:“老师,再来听听我的故事吧。”“小马驮着磨好的面回到家,一蹦三尺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面磨好了。’妈妈称赞说:‘你真是个能干的好孩子。’小马这时又忍不住对妈妈说:‘妈妈,今天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会找到正确的答案。’老马亲了亲自己的孩子,点点头。”这位同学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好像自己就是那匹快乐的小马。“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表演得也很不错。”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同学们也热情地鼓起掌来。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是无止境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幻想,我们应该为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创新的王国,自由地翱翔。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20

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21

期中考试以来,一直有一些课堂教育的困惑。专职英语教师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如何提高考试成绩?经过反思和学习,我得到以下结论。

一、努力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而目前在小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小学生学英语的困难。

三、注重培养同学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坚持早读的习惯

早上是记忆力的时间。因此早上起床后,应大声地朗读半小时左右的英语。有条件的,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效果会更好。

2、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纸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响就恬静下来,收心唱唱英文歌,营造学习英文的氛围。同学在课堂上怎样站,怎样坐,怎样回答问题等都应作具体的要求,尤其对于初学英语的同学。

3、认真听录音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干说得准,说得好。听录音时要坚持恬静、集中精力,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开口模仿。跟读时要注意模仿其语音语调和语气。

4、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的习惯

为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应鼓励同学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学习英语。如看英语动画片,收看儿童英语节目,搜集生活中和媒体上使用的英语,尝试看英语课外读物,积极参与英语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在课内外活动中尽量用英语来交流(必要时还可借助手势、表情等体态语来进行交流),等等。

5、与家长谈论自身学习的习惯

经常与家长谈论自身的英语学习,一方面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加强沟通。另一方面也可随时让他们了解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达到检查和监督自身学习的目的,迫使自身认真学好英语,从而增强自身的成绩感,进一步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22

设计背景

我会刷牙教学设想: 从幼儿身边的常见物体着手,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以幼儿熟悉的牙刷为凭借,为幼儿创设一个交流、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幼儿快乐的参与,快乐的交流,快乐的操作。创设情景,让幼儿有参与的冲动,有操作绘画的欲望。以师幼互动的形式展开,通过撬开幼儿的想象,拓展幼儿绘画的想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达到幼儿对画身边的事情感兴趣目的。

活动目标

一、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激发幼儿对画身边的事情感兴趣。

二、鼓励幼儿观察自己刷牙时的动作和牙齿的特点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幼儿观察自己刷牙时的动作,激发对画身边的事情感兴趣。

活动准备

牙刷一把。画纸、蜡笔、范画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唤起幼儿回忆到刷牙时的场景,激发绘画兴趣。

教师:你们每天刷牙吗?你们是怎么样刷牙的?(告诉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

引导幼儿回想:洗脸、刷牙场景,鼓励幼儿积极发言。

二、引导幼儿讨论刷牙时的动作并讲解示范。

1、 教师:小朋友们,牙刷是什么样子的?牙刷的刷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牙刷)

教师小结:牙刷毛短短的,直直的,排列得很整齐。

2、教师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刷毛的画法。

(1)“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哭啊?”教师出示一张画好牙刷但是牙刷上没有刷毛的画纸。

(2)讨论“我们来帮助小牙刷画上刷毛吧!谁有好办法?”(请幼儿上前把自己的想法在纸上画出来)

(3)教师示范“牙刷的刷毛要排好队,一根一根靠得紧”。

(4)再请小朋友上前来画,教师给予指导:刷毛不要画得太长太少。(步骤省画)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教师:请小朋友翻开你们幼儿用书《我会刷牙》,我们一起来为他们添画上牙刷毛吧!

2、鼓励大胆作画,提醒幼儿注意握笔的姿势。

3、指导幼儿画牙刷毛时,要从上往下、从坐往右一根一根地画,要画得多、画得紧密。

四、作品欣赏、引导评价

1、互相欣赏作品

2、教师:哎呀小朋友真能干,画了这么多漂亮的牙刷。我们一起来刷刷牙吧。(幼儿和教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小牙刷》或者做《我爱刷牙》的音乐律动。

教学反思

我直接用回忆刷牙场景,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索问题。从孩子的心理出发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吸引他们看PPT,让孩子积极参与互动。通过课件的制作,教师的生动讲述,让幼儿像看动画片一样了解到牙刷与牙齿间的关系,时间不长,充分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注意力很集中。对孩子们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整个环节中,既有看PPT,又有老师为幼儿创设拟人化的故事表演。这样就会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及从小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渐渐深入的方法,孩子的讨论了解情节,看PPT体验情绪,而最后老师的表演环节与《清华早读》第七课(小牙刷)课相结合,更是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表达情感、观察能力的过程。

活动的评析及启发:

1、幼儿对于刷牙的各个情节的掌握很熟悉,其中的动手绘画还没有完全的掌握。

2、幼儿的年龄较小,需要模仿的成分较大,因此幼儿需要有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的带动。作为胆子较小的幼儿,还是应以鼓励为主,他们对于生疏的事物在没有完全掌握之前是不敢表达绘画出来,必须是有把握才行,因此,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掌握幼儿的实际情况才能制订符合幼儿特点的计划。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23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篇24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