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精选15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2.61W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1

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精选15篇)

教学中,感觉最不理想的地方是由于最近两天学校的重大责任事件,不能按之前的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课堂上常常接听手机,造成同学们常常因为我接听手机而影响了课堂环境的良好氛围,使部分同学才有了一点兴趣,又随之消失。从中也让我进上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2

四月,是万物焕发生机的月份,也是天气变化无常的月份,一如我在教学上的心情:有时意气风发,内心涌动着满心的欢喜;但更多的时候是郁闷在胸,说不出的无奈和失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教学片段: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第二、三段讲的是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在第二段写有清朝诗人袁枚的一段话,在第三段写有北京咸鸭蛋。课堂上,我问学生高邮鸭蛋有名吗?学生说有名,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句子——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接着,我又问作者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说明高邮咸鸭蛋有名。这一问,把学生问迷了,学生一脸的茫然,好像不懂我在说什么。我进一步引导说,文中写袁枚的话,写北京的咸鸭蛋有什么作用。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3

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张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张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 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张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张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省级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把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4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我做到两点:1、从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入手,利用小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试着数出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并说出小动物的数量。在数数的过程中给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寻找“校园中的数”、“身体上的数,”“教室里的数。”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数的认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数、读数的过程中,还逐步引出数字表示的符号。认识数的实际意义,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并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倾听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5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学生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课一开始,我与学生交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说自己过生日时父母买了蛋糕、送了礼物感觉很幸福;有的说自己生病了,妈妈细心照顾自己觉得很幸福;还有的说每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家长表扬自己时也是幸福的……孩子们说了很多,越说越兴奋,似乎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当中。但我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孩子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去给予爱,不会感恩的孩子将会是多么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经上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贵的沉默》,里面也讲到了感恩,讲到了向父母回报爱,短短的一个学期就忘了吗?是教育的缺失还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同学们,《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给予别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课前你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现在学完课文之后你对幸福又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感受。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自己什么时候感到最幸福,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有一次在路上帮助了别人,人家对我说谢谢时,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说我在家里帮妈妈作家务时,妈妈夸我时,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感受比课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纯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感受,一直把这种通过帮助他人或劳动来获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个懂得感恩、对社会有用的人!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6

《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写的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旅游遇到危险时宁愿忍受寒冷和饥饿,也不肯用国旗换面包,最后晕倒在地,赢得外国友人的尊重和友情的故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篇幅较长,思想性也比较强,对于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更是不好把握。

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首先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本课我抓住究竟是“我”的哪些行为打动了老板?这一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到10自然段,找到一句最能打动老板的写“我”的动作的句子。然后交流,重点研读这个句子,以“趔趔趄趄地走”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结合的这个点。再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我对五星红旗的热爱的句子,请同学们划一划,同桌两人交流交流。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挑选一个句子进行重点研究,按照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我”的动作、神态进行研究。一节课的两个的“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7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课文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本课,我有两个地方比较满意:

一、抓住课文的特色,设计“积累词语”。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道理的三重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先读词,读准字音,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既加深了学生对此语的理解,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紧扣了本课所蕴含的道理,有助于展开课文的教学。这就是有效教学吧,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抓住童话特色,进行“想像训练”。在体会过后,让学生想像,如果现在遇到老木匠,你会对她说什么吗?学生都能畅所欲言,但是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主题大都埋怨老木匠为什么只给他一种表情,所以这个地方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引导,朗读前面几个自然段,学生体会到了老木匠的用心良苦,然后孩子开始说觉得老木匠想的不周到等等思维的迸发,那么随机我问孩子,你应该怎么对老木匠说呢?孩子说的就很具有人性化,语气委婉,而且很到位,很欣喜。之后,又让孩子想象小木偶有了所有表情之后发生的事,续编这个故事,孩子们很踊跃,水到渠成。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8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9

《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的字里行间处处充满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他以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

所以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声”和“色”两个字来理解山雨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画出关于描写“声”和“色”的句子或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山雨的韵味;同时,教给学生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全篇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淡化了讲解,而是给学生更多读书的空间,合作的空间,展示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

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刚开始,学生们虽然在卖力地朗读,但看得出来,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后来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然后,在“读、思、议、说”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作者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这时读起来就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10

本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在备课时,通过反复朗读、思考,我发现本文在用词方面很有特色,因此我在教这课时,重点采用了从词语突破的方法来引领学生学习课文。

因为这课描写表情的词特别多,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已不用花过多的解释和心思来给学生解释词语和分析课文了。

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连我也被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这样轻松愉悦,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就是有效教学吧。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11

我将活动重点设为:引导幼儿根据故事中的线索,围绕问题,积极思考,理解小松鼠耳朵上“绿星星”的秘密。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在分段讲解时将一系列问题逐步递进,层层展开,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在前两个环节中就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理解了故事内容,充分感受了故事所描绘的完美形象,同时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挖掘体验故事的情感美。

在完整欣赏故事后,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充分挖掘故事情感美的部分做的还不够。可以站在每个角色的角度上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思考。如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除了喜欢萤火虫,小松鼠,小朋友喜不喜欢小草和小花呢?为什么?从小花小草的角度思考:他们能在别人要伤害自己的时候,知道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通过自己的劝告来避免了一场伤害。这样自然而然地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会比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来得自然些。

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我相信只有自己不断的积累,才会在教学当中有所长进,为了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会更加努力的。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12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

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在练习中要根据给出的4个数据,组比例,隐含着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13

这篇课文,讲中国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体验文字美

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是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第一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第二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三、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小诗歌读一读,激发学生邀请中国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14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南方的四季并不分明,可是—入秋,阳光的颜色都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恩……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突然,念小婷很认真地问我:"老师,秋天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儿一下再走呢"她大概还在想课上的那个"秋天为何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问题吧!我笑了一下说:"她已经和你玩过了。只不过你没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脸,'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开心地笑了。

回到办公室,念小婷的话在我的脑中反复盘旋,挥之不去。"为何不和我说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没时间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这个上课爱吹泡泡的女生。也许,下课了,放学了,她又要被推进作业的漩涡里,根本没有时间玩……

嘿!我的孩子们自己已经找到了良方。下课了,孩子们放下笔记本,来到走廊上,闭着眼,"哇我听到了风声!""我听到云跑步的声音。"

听着听着,我哈哈大笑起来……

端午的鸭蛋反思总结 篇15

思维是可以发散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通过让学生想象巨人发火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另外,当巨人看着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时,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说了什么呢?课文中都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对于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同学说是“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学说是:“人不能太自私”;有同学说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甚至还有同学说:“要学习巨人知错能改的精神,而不能学习其自私、冷酷的品质”。学生的回答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自主阅读感受,不强求答案的一致,能自圆其说即可。

课的最后,我提供给学生几个重点词语(如:巨人、花园、孩子、冰天雪地、乐园等等),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编一则童话故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学习兴趣大增。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