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反思(精选19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3.12W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

《可爱的地球》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我打算用一个课时结束。但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下达呢?这一课的重要知识点应该是哪一个呢?这都是我备课中反复思量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发现这篇科学小品文有一个文体特征,就是每一自然段都有一句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中心意思。在想到每次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我们学生所欠缺的一个技能就是找中心句。而在现代文的理解中,能否找出中心句,并准确地概括文意,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中心句就犹如密密麻麻蜘蛛网中的几个亮点,让学生们在漫无头绪的文章阅读中找到路标、寻到方向。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精选19篇)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再简单的文本,如果备课时能认真深入地准备,也能上出精彩的一节课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让学生们自主探讨,不再进行“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的机械性教学。

不过,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由于设定为一课时,时间上比较紧,个别学生不能很快地进入老师设定的状态中来,学习的效率比较低,仍然做了“文抄公”。如何调动这一部分孩子的积极性,还值得我去探究。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2

本课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还存在一定不足在:

1、我利用欣赏《谁是最可爱的人》朗诵片段导入本课,学生们听的比较认真,但当我问到这段朗诵节选自那篇文章时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他们没有学过这篇文章,课前我了解学生情况不够。

2、我分为五个篇章去讲述这一课,分为决策篇、出征篇、胜利篇、现实篇和英雄篇五个篇章。

讲述决策篇时设置的问题应结合课本再仔细推敲,提高设问的艺术性。

讲述出征篇时我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时的影片片段,没有向学生充分说明这是后来拍摄的影片与当时状况是不一样的,脱离了历史。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我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一系列活动由各组去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能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学习如何发挥合作与竞争之利,又不妨碍并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而不依赖的品质,这些考虑的还不够周全。

小组合作学习时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机制,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设置小组评价,通过小组评价如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融入到集体之中,体现不出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在讲述英雄篇时学生以组为单位有最简单的语言概括英雄人物事迹和最突出的品质,学生概括的很好但音量有些小,还有鼓励学生时我用鼓五下掌的方式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如何鼓励学生这个方面应该多下功夫,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4

《太阳钟》这节课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分别是说一说太阳这个钟,看一看古代太阳钟,做一个简易太阳钟,玩一玩手掌太阳钟,用一用标准太阳钟,通过这五个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利用太阳来计时。

首先通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入时间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感到这是很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并不感到畏惧,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古代太 阳钟是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古代确定时间很困难,对古人如何确定时间产生疑惑,从而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制作太阳钟的兴趣。接着介绍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引起学 习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动手制作。最后玩手掌日晷和用标准太阳钟的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科学原理,提高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意识。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5

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公正的人。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抓住对话,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一、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切入点,练习分段

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是3——11自然段时,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进行,引导学生找出3——7自然段是“外举”部分, 8——11自然段是“内举”部分。课文中“祁黄羊举荐人才”是故事的中心事件,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正是紧紧围绕“举荐人才”展开。于是在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练习分段时,我先让学生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品读相关语句,体会。最后师生确定3——7自然段是“外举”部分。而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8——11自然段是“内举”部分。由此,课文的分段水到渠成。

二、演读对话,感受人物

本文主要以人物对话来展示人物品格特征的。但在人物对话的背后,有许多空白之处,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几个值得学生探究的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效果还不错。学习“外举”部分时,我先挑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祁黄羊竟然举荐他的杀父仇人担任中军尉这一职位,不但悼公感到意外,解狐也非常不理解,你觉得 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味。以读为主线,进行点拨,并让学生大胆想象。有的说:“解狐很快知道了祁黄羊举荐他的事,他想:我与他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难道他忘了吗?”有的说:“解狐心想:祁黄羊在解狐面前举荐我会不会别有用心呢?他不怕我当上中军尉以后谋害他吗?”……学到这儿,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祁黄羊,你怎么来说服解狐呢?层层深入,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的内涵。此外,教学这部分课文内容时,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积累词语的方法,如“悼公听了祁黄羊的话,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了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什么词来形容?”“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最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习“内举”部分。

三、引入资料,加深体会

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层的感受后,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交流,“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友,当你听说他推举了解狐,你会对他说什么?” “如果是你是朝中大臣,当你得知他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祁午,你会说什么?”再次点击中心。在此我引入课外资料《祁黄羊的故事》等,学生在了解、讨论中知道了祁黄羊的为人,从而被他一心为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所感动,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在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做法,我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使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因此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描写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读感悟背诵之后,带领学生模仿写四季。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结构特点:第一句,呼唤秋天来啦;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山野里的景物的样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飞,来表达对秋天、对劳动那个人民的赞美。

接着,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相同季节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互相说出、补充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组内交流展示。

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相机指导筛选板书出季节里特有的景物,并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启发学生说出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特点,学习“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表达方式,并借鉴。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准确,比如:“桃树挂起粉色的灯笼”,“挂”自用的不是很准确,变引导学生看幻灯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认识,学生便体会到“桃子露出粉红的脸颊” 更好一些。……

放学的时候,陆陆续续,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开花。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动笔,虽然稚嫩,但“我愿写”,比“写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来!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7

《出师表》出自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是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在北伐之前上奏后主刘禅的一篇奏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先帝和刘备之间的故事。尤其把刘备临终托孤作为重点进行了讲解,把托孤情景进行了再现。

原文据《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意思就是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我们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面,哭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意思就是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责任。

有了这些,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就更到位了。

文史不分家,知人论世,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8

20__年2月22日,在学校教务处的安排下,我作了一节所谓的示范课。现在想拿这节课与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我所授的这节课是《口技》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让学生熟读了课文,积累了重点文言词语并串译了课文。我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如下:第一,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二,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章中的运用;第三,分析口技的中心;第四,情感目标: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满足。

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1、课前小测:复习《口技》的重点文言词语的翻译。课前小测是我语文课上的一项常规训练,每节课前我都会布置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加以复习,主要以古诗文默写、生字词音形记忆、文言词句的翻译为主,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简单点拔本课的理解切入点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步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准备。

3、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并将学习成果用小黑板进行板示,然后进行逐个小组的展示。每一个小组在之前都已经做好了分工,有组长1人、发言人2名,记录员1—2名,计时员1名,声控员1名,分工十分明确,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这就改变了以往小组讨论时学生天南地北东拉西扯的低效合作的现状,使小组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任务。分组完成任务后,由小组发言人上台介绍本小组的成果,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每个小组为了吸引同学们的眼球,常会设计一些富有小组特色的创意,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发言中,各小组对文章的知识进行了多次的重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当然,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这一点,我会及时的补救,及时地予以更正或补充。

4、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串讲的方法,对课文的重点进行板示和整理。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补充,可以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形成系统。

5、拓展延伸

告诉学生,口技是一门技艺,一门本领,然后让他们表演口技。借此,让学生展示自已的才华,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6、练习巩固。

这节课的设计借鉴了当前玉州区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那就是孟兆斌提出的EEPO高效课堂。跟随着我参加的特级教师工作坊——韦锦珍老师主持的初中语文探究空间,我听了好几节运用EEPO"平台互动式"进行教学的语文课,看着他们的课堂,我敢肯定,这样的教学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但用这样方式上语文课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反复思量才知道,是文本解读的深度不够,但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解读,而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因此,我在借鉴这种方法的同时,又尽力地在避免文本解读肤浅化的的弊端,我已很努力在做,但也许还远远不够。另外,这样的课堂是自由化的,所以课堂中会出现许许多多不能预设的状况,这一点,我处理的不够老到。而且,到授这节课时,我只用这种方法上过两节课,所以课堂还是比较乱,小组自主学习中,声控员的作用没有发挥,而且也还不能真正做到高效,我想,以后我还得再加以改进,从而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9

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语文百花园四的口语交际——电话留言,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口语交际课 “交际性、互动性” 的特点。一开始,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打电话的经历,学生畅所欲言,为下一步的交际打下了基础。导入新课后,安排两名学生模拟“电话留言”,通过学生的交流、评价,总结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同时让学生明确交际中听说的基本要求。接着,我安排学生进行情境模拟训练。先明确模拟的内容,设置电话留言的情景;再让学生小组内模拟进行电话留言活动,最后进行全班的展示,评价、交流,选出优胜小组。整个交际的活动,我实现了小组内生生互动交际,全班内师生、生生的互动交际。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要上好口语交际课,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要愿说、敢说;然后努力创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交流。再就是发挥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增强交际的信心。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0

《孔繁森》这篇课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标题,描写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抚养孤儿、献血为孤儿交学费这两件动人事迹,赞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优秀品质。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孔繁森这个人物距离他们较远,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前,我让同学们仔细阅读语文同步阅读读本,使他们对孔繁森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课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么让孩子能准确地找到并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问:小朋友们看一看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们各种答案都有,其中有个别人找对了,但是我没有立即就给予肯定,我又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于是我用了填空的形式:孔繁森是个( )的人。问:现在这个题目该怎么填?生:优秀。“那再想一想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时大家都明白了,是围绕“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而写的了。

接着,我引导大家联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通过回忆、发言,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想象练说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为三个孤儿所作的一切。从中,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孔繁森的优秀品质。然后,我又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三个孤儿会对孔繁森说些什么,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孔繁森对汉族和藏族的团结所作的贡献。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1

本课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只有不断地勤于实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反思到实践的跨跃。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创建“各抒己见”、“不懂就问”、“相互质疑”的学生言论氛围。

课堂刚开始时,有些孩子稍有“胆怯”,出现思想顾虑,担心问题的回答不得要领,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更规范,平常课堂上的争抢发言明显消失。孩子们想保持好纪律,却丢失了生动活泼的本性。

以后教学中以此为目标,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议、补充、修正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和谐课堂”的完美境界。

2、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个别孩子没有完全进入状态,问题的回答衔接不紧凑。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3、加强孩子们课堂言行举止的规范性,使之“习惯成自然”。

最后我想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2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颂送别诗。这节课我的设计把教与学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一、故事导入,理解悟情。

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古诗的背景介绍能为理解诗意、感悟情感做很好的铺垫。我通过讲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孩子们认知诗中人物、地名,为学习、理解打好基础。再理解诗意后,让学生从诗句中想象画面,“假如你就是站在桃花潭边的李白(汪伦),你此刻是一种什么心情?”体会诗人与汪伦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真挚深厚的友谊。

二、扎扎实实,层层推进。

古诗的学习,从字词开始,会读、读通,从理解字词入手,进而理解诗句,读懂诗的大概意思。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即可。我设计目的是以理解为基础,以读促理解,以朗读促能力的提高。

三、学法教法,相辅相成。

你我告诉学生:“这节课不仅将带同学们走进李白的诗歌里,还要教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我把学法指导与古诗学习结合,在每个教古诗的环节进行引导和小结,渗透学法,学生依此方法今后也能自学古诗:1、读通诗句;2、理解字词;3、读懂诗意; 4、感悟诗情;5、朗读背诵。

四、课外学习,扩展延伸。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我准备了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让学生读一读,扩展学习。因时间原因,我把它改为作业:回家找送别的诗读读,课后交流。

上完这节课,综合听课老师的指导建议,我觉得这堂课需要改进的方面:1、在学习字词环节,理解字词意思,节省在理解上所花的重复时间。2、范读出效果,学生朗读形式可更多样。3、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从容地引导学生,把思考、发言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全身投入、全心投入、全情投入。我也会多阅读,加强学习,提高自己。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3

这次省实小验收,我很荣幸地上了一节课,课题是《孙中山破陋习》。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在指导学生感悟文本中人物个性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走进文本,阅读课文。在整篇课文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方式:

1、朗读感悟: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我用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所体验的情感,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通过朗读学生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能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2、说话练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留白想象的环节,想一想妈妈会做什么,会说写什么,孙中山当时怎么样?这说话练习,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一练习达到了我预想的目的。

由于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这节课我是信心百倍。这节课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一环紧扣一环,很顺利地结束了。我自认为课上得还不错,课后,我主动去和领导交流。当领导提出:“你的这节课怎么没板书?如果有了板书,学生的感悟会更深。”我蓦然回首,发现偌大一块黑板,竟成了荒芜的园地,没有一个字,我楞住了。原以为用了课件,板书就不重要了,而且,我认为让学生一会儿看投影,一会儿看黑板,一会儿看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看来我的想法偏激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领导的话让我明白了,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板书依然是很重要的。教师板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展现美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这样的教育过程,现在被现代高科技手段所剥夺,难道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虽然电脑能显示规范的字体,可是它不能体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如何,它代替不了我们教师的精美板书。这节课没有板书的设计,成了我的一大遗憾。不过,我已意识到:我们的课堂还是需要教师精妙的板书,现在需要,将来也一样需要!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4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记叙了护士长叶欣面对极具传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从死神手里把患者一个一个地夺回来,自己却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牺牲的动人事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从而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围绕教学的重点,我在教学中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利用好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带着问题来阅读文章,最后,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感悟中释疑,再次领会课题的含义。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过程。教学中我这样设计:1、读课题,说说通过预习你对"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个题目,有了哪些了解?生:白衣战士指的是叶欣。(师介绍叶欣生平。)生:因为叶欣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所以称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师:你对“永远”这个词了解很深刻,请你再读读课题。师:我们以前都称护士们为白衣天使,为什么这里却称为白衣战士呢?这里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一起来研读和体会这篇感人的文章,这样激起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强烈欲望。2、深化课题平常我们都把医护人员称为“白衣天使”,那课题可不可以改成“永远的白衣天使”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时的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们懂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题,此时他们明白了:叶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战士,因为她是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牺牲的。课题用“永远的白衣战士”比用"永远的白衣天使"好,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叶欣的英勇精神。再次齐读课题。

二、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课文的(4-7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为了使学生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我抛开烦琐的讲解,直接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受到感动?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找找受感动的地方,把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然后说说为什么感动,再好好把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让别的同学也能受到感动。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学生经历一个默读、体会、感悟的过程,再进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中去咀嚼和品味语言文字,同时,在交流和评价中指导感情朗读,情感才得以升华。学生再此进行交流,感悟和体会比前面更加丰富多样。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品读悟情。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受感动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经验认真读读,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体会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加深了对“白衣战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5

记得上这一篇课文我准备得还比较充分,上课的前一天晚上钻研教材到很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一节课结束。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困难比较大,而且这篇课文比较长。怎么办?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教学内容!首先,我已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把认识生字的问题解决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其次,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疑难所在取舍教学内容。

一开始,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切入到课文:清明节,我们缅怀先烈,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在过草地的时候,有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我让学生跟我一起板书课题(目的是注意“钩”的写法);如何读题目,哪个词语应该读重一点?学生有说“金色”,有的说是“鱼钩”,我让他们试着读一下,他们发现还是应该重读“金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有学生举手问:“为什么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呢?”还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为题目呢?”我对他们敢于提出问题表示赞扬。随后,进入初读了解大意,提出自己困惑的阶段。我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学生概括大意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举手的仅一、两个。下面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的困惑。有一两个学生重复了刚出示题目时的问题,即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另外有两个问题是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为什么有千斤重?2、还是这一节,最后一句“……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个意思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的还有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这个最后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学生认为是语意未尽,另一个学生马上反对,认为是说话被打断,因为下文有我打断说的话,应该是说话的省略。我当时都肯定了他们的观点。但是现在想想,不应该是语意未尽,第二种观点更有根据。学生的这几个问题解决掉,时间只剩下4分钟。我预设的几个问题只好搁置起来,例如,课文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的精神的?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深情地朗读出来。……最后,我回到课文最后一节,结束了一堂课的教学。

我在反思,略读课文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处理?是全部在课堂上解决,还是部分解决?如今天,把学生的全部问题放到课堂来解决,就出现自己预设的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被耽误掉的情况。看来,要客观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并,对于个别的问题(远离教学目标的)可以让他们课外去解决。要把学生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问题整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机智,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6

今天和孩子们学习了课文9《影子》,这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

在 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没有按照常规的学完课文后再领着孩子们练习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而是将这个环节放在了课的开始,采取和孩子们聊天的方式,请同学们说一说 自己在数学课上都知道了那些方位,孩子们马上就告诉了我“前后左右”还有“上下”,于是我借机将“前后左右”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请同学们用“我的前面是 ____,我的后面是____,我的左面是____,我的右面是____”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周围的好朋友,孩子们说得非常好,张淼和姚苏航在介绍的时候还非常幽默地说, 我的右面是一面墙,我的左面是一面墙,同学们听了都笑了。

检查生字时,孩子们对于轻声“子”读得不是很好,我及时地进行了指导。昨天我们 组讨论:如果在第一课时就把所学的生字讲完,看看是否可行。今天我试了一下,很困难,读写生字整个环节下来就用了30分钟,拓展材料没有及时读,这一环节 学生完成的不好,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剩下十分钟我就安排了说话写话,让学生在会写的生字中任选一个组词,再用所组的词进行说话练习,这一环节学生完 成的较好,而且能写在本子上。刘佳瑞等几个小同学把三个字都组词并写成了一句话。我对他们进行表扬,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说自己也能都写出来,起到以点到面 的作用。在学习生字时采用小游戏,老师说出“2号2号什么字?”,学生快速地说出“2号2号影字”,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看来必要的游戏在教学中的确起到积 极的作用。

教学是快乐的,和孩子们交流更是快乐的,多用心,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相信我和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快乐!但是因跨越式课堂教学模式纯属尝试阶段,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后在这方面我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实现自己在教学质量上的跨越式发展。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7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有一学生说,我认为长城是抵挡不了敌人的侵略的,敌人会用钩子钩住长城的城墙爬上去,疑问一说出,班级学生立即像开了锅,反对声一片,很多学生站起来反驳,大家从长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崖上来反驳他,以证明敌人是上不来的,还有学生说到士兵会随时监控的,不可能让钩子挂上来,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不少时间,造成了一种课堂时间的浪费。还有一个地方,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

三,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读得还不够。主要指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功用,也让学生根据读画了长城的样子,但最后没有引领学生对长城的组成做一个整体感知,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8

《课程标准》中提到,新教材的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以读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过分强调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而是在朗读、体验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把文本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 教学《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我发现学生们读课文时,情绪没有随文章内容的改变而改变,看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不透,对其主题思想体会不深。我想,要把 阅读课上成真正意义的“读书课”,多读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读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孩子们真正有所感悟、体会才行。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想一 想:小雨为什么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经我这样一提醒,学生就仔细阅读,认真思考,他们发现,“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而“滴滴 答答”是因为雨落在树叶上,所以声音比较轻微。他们就抓住象声词,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练习朗读,读出轻快的感觉,进而在读中表达出作者对于雨的喜爱之 情。

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多读,悟读,从而使学生懂得,阅读任何文章,都要用“心”去读,“读出神,读出味”。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篇19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曾记得在立洋外国语学校贾志敏老师也是用这一课作了示范。但是因为学生朗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贾老师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 今天我面临的学生和贾老师面对的学生如出一辙,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