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反思总结(精选23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4.33K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精选23篇)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3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4

1、经验甚少的我缺乏对课堂中生成的应变能力。我的教案好比是一个剧本,而我又不仅仅限于“导演”,不能完全按照我的预设进行。而这对于一个新手的我来说,在面对课堂中生成的知识时显得比较迟钝,一时间不知所措。例如在导入环节中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当我讲到“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衣裳……”还没等我讲完学生就喊着“还有好吃的水果”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回答”我顿住了,不知该说什么,那时的我果断的选择了继续讲我的,没有理会该生的一那份热情参与的激情。其实回想过来,正如师傅说的,我是否可以顺势让学生秋天呢还有哪些?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更体现以生为本,衔接过渡会更加自然。我要慢慢学会课堂上适时的放手。

2、缺乏追问的勇气。在讲到“大雁的情深”时,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睛时,学生讲到了“一排排”,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叮咛”,面对这个情景,我只是以“你看到了一排排大雁,大雁一排排的,真多!”过去了,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错过了和学生对话的时机。

3、课堂评价中缺乏魅力,比较单一。在学生出现好的回答时,我总是以“你读的真好”等简单的话带过,有时候还犯了重复学生回答的错误。当学生回答有误,出现冷场的时候,我没有很好的运用教学机智,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评价语言贫乏,这将是我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5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一次笔者在教学《穷人》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内容。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论争。经思考我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看书直接获得结果,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等思维过程难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坏,学生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

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后来我在别的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提了同样的问题,要求是让学生1分钟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说:”老师,他们生活上很穷,但我觉得他们又并不贫穷……”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我觉得他们是富翁。””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6

在执教十一册的十五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我感受到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信息,了解了课文的背景、印第安人的民族习性等,有效地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的演说稿,是有史以来在保护环境方面最感人置深的文章。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背景缺乏了解,对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不清楚,对西雅图这个地方一无所知,在预习课文时的朗诵中感情不到位。而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体会印第安人对大地的热爱。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明确提出预习要求:学生回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所有资料,并将资料读熟。

学习课文时,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介绍,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还有最震撼眼球的音像资料,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学习,孩子们明白了印第安人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他们至今仍然保存着自己所特有的一些习俗,如有自己部落的图腾,经常跳一种残忍的太阳舞向神灵祈祷,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狩猎,但同时他们非常热爱并尊重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这时同学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西雅图在向白人移交他们的土地时,是那么地不舍,那么地眷念,同时对白人提出要他们保护好土地上的河流、空气、动物等的请求。学生在朗诵西雅图的话语时,能用心去读出文本的情感,读出空气的清新,读出河水的清澈,读出树木的清秀,读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圣洁。课文的重点就在同学们的朗读中得以掌握。文后我特意问学生:“现在的西雅图是什么样子呢?她受到白人的爱护了吗?”有的同学猜肯定被破坏了,袁宝鑫赶紧举手,他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美丽迷人的现代西雅图城市风景,那妩媚的海岸线让我们对这节课意犹未尽,下课铃声响了许久,我们还沉浸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中。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7

上完了《送东阳马生序》,感想颇多。让我真切体会到,只有做了,才会认真的思考,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应该说,这堂课还是按照我原先的设想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也突出了我预设的重难点,但在抓住两个特点方面,对文章特点还把握得不够,对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做得不够好。如在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和细节描写及对比的表现手法没有体现出来。

自认为具体存在以下的问题:

1、文章特点还没有分析到位。

在本节课中,计划是要体现出文体特点和文章特点来上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只注重了文体的特点,即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而将这篇文章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这篇文章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选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但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同时也有议论和抒情;二是文章细节描写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将自己的生活和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细节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不仅渲染了当时求学的种种苦况,也反衬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和其求学精神的顽强。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考试的指导意义也很大,可惜在教学中将之忽略了。

2、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

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很多同行都有这样的感叹: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是不爱在课堂上发言了。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七年级课堂热热闹闹,九年级课堂静悄悄。但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发言,总像缺少了点什么。这学期一开始,在九(1)班上课,学生也不怎么发言,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启发、鼓励。还有一点效果。后来到九(4)班上课,学生可以说是启而不发,他们似乎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刀枪不入。仅管如此,我还是应该好好反思自身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要加强学习。比如在八年级听吴老师的课时,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九(1)班吴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比在开学之初就要活跃多了,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8

这学期我上校内教研课,拿起课本看了看,一下子被《爱之链》这篇课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这一课吧。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

下课了,与费洁老师的探讨中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我认认真真地回忆,认认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9

这篇课文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讲完,所以时间很紧的,必须要学生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才能有好的教学结果。但是就教学情况来看,只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能够完成预习任务。而且同学们的预习效果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训上还应当多下功夫。而对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尤其是画登月的全过程示意图以及摸拟中央台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这两个环节设计是成功的。一是符合新课改的设计,再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平时上语文课常常走神的孩子也动了起来。

范例七反思: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的小品文在写法上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科学的精神。再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结合相关的课外资料,把文本各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做全面深入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如果本课用读故事或者讲述故事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效果就会更好。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0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和三年级截然不同的教学古诗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把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或者多音节词,并通过组词,自主感悟诗句的意思,改变以往老师“串讲”,机械理解诗句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这是第一次尝试,但是理解力强、词汇量多、感悟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快、较准地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而且通过提问,也越来越多学生感悟到这种方法,古诗教学变得简便了不少。

在《游山西村》中,由于本册书的一个重点内容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恰好,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又隐藏在题目中,于是,通过让学生解读诗的题目,了解古诗主要内容,统领全诗,学生对古诗也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另外,在具体诗句的意思的感悟上,我采取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解答等方式让学生从交流中获得知识。不过,学生对于两首古诗关键性的蕴涵丰富哲理的句子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必须通过老师引导、举例,再次地朗读、背诵,思考才能悟得一、二。

不过,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教学艺术比较高,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与备课设想不同,教学思路要随时转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感到有些吃力和无所适从,看来还要继续调整教学方法,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1

至于课文,还是那句话没有深进去。原本设计的,一展开讲就全不一样了。我几乎是边讲边备,就“多好啊”三处,这地方其实可以更好些的。讲课时一个环节与设计相背,后边就得全部重新调整。效果可想而知了。就文中人物精神的理解,学生体会不够深刻,也只是浅显的明白而已。此外读书的感情指导不足,今后这方面一定注意了。

板书没有,只有课题,是因为上课前根本没设计好,一讲课没写。这个我是明白的。其实这个学期,就板书方面,我是有所注意的。

就学生表现而言,整体纪律不错,前期回答问题积极,后期有点沉闷,所以我当时还真有点急。大家不举手,我就干脆直接叫。好在我班学生叫起来,也能回答出来。但是这个问题以后在平素常态课上还是要加强才是。我提问到得学生多数是待优生,他们虽然十分积极,但是十之89会不对,之所以叫他们是因为想鼓励他们上课积极的参与这种行为。纵然他们的回答,还是引起了大家的笑。但是能把手举起来还是值得表扬的。唯一不该的是,由于最后,赵文勇说的不对,还没说完,就被我无情的打断了。这很不对的,即使不对也应该听他说完。以后注意了,切记。

就那么仓促的完成了这节课,与苏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她说我就上学期那两节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上学期那两节后我深入的思考,针对那些不足,重点加以改进,的确有些地方好多了。虽然匆匆忙忙,但是也好歹讲完了。也顺带一个启示,这课不好好准备,还真出不来好效果。就无法谈什么“高效课堂'了。因为准备的不充足,还真是有一点点紧张。

好在讲完了,也知道不足在哪了,以后教学中注意改正就是了,要有更大的进步才行。

又:写到最后,忽然想起班里的表慢5分钟的事,难怪我觉得时间不对呢,我忘记了,害我“狗尾续貂”了一回。否则应该是刚好讲完才是。不会拖堂了。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2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当下课铃响了以后仍然还想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满意,学生对某些诗句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看来这节课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方面我做得还不够。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3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4

在学生自由读完第二大段后,让学生说说法国南部有一个著名的葡萄产区,许多葡萄园主是如何卖葡萄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呢?他们各自卖葡萄的结果怎样?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对比朗读,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如果自己作为一位买主会如何选择?思考老太太的办法好在哪里?为理解下文中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在教学第三大段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读,说说格罗培斯的方案是什么?为什么撒下草种?他是怎么想的?理解“有宽有窄”的道路铺设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此举和“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联系?领悟其共同之处都是给人选择的自由。

总结课文时,让学生讨论“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经设计为什么被评为最佳设计?”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路径又宽又窄,优雅自然;有的说这种设计方法不同寻常,给人充分的自由;有的说这样的路是大家自己走出来的,保证了游玩时的方便,最科学合理。最后提出希望,希望学生能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上的最佳路径。

设计归设计,反思整节课教学,在“对比”部分牵扯的时间过多,“联系”花的气力少了点,导致有少数后进生不太明白格罗培斯撒草种的意图,有些同学不明白“有宽有窄”的道路铺设的依据,之后想一想,如果引入鲁迅曾经说过的话“……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许对学生的理解有所帮助。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5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

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

1、 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

2、 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

3、 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

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

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6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过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与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一节课上下来,同学们都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紧扣“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感受情感,揣摩写法,并以学生研读为主体,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还课堂给学生,在交流中,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丰富课文的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深入文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所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7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 表现”课,刻印版画与喷雾画相结合。

《唱起来跳起来》就是希望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素材,以唱歌跳舞的动作为主题进行刻画。课堂中我让学生先随音乐而跳,体会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由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及舞蹈较为有特色,易于出效果,所以我找了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模仿。

前半节课的课堂很热闹,可是到学生自己创作的时候却很难,只刻画简单外形,并且图案很小不易刻画或者不能更好的把握舞蹈人物的细节部分,结果作业主要以一些简单舞蹈人物外形为主。在第二个班的时候我通过示范用撕纸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动态,在示范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人物细节方面的处理,如人物的五官、服饰的花纹等。通过教师示范,孩子们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课的任务。但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其学生激情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角色,不一定要以现实世界的标准决定其合理性。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8

1. 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思维活动。整体把握其 实是对诗歌的初步解读,要知道学生认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还应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指导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2.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 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 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能够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 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 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都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 到“润物细无声”。教学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19

通过读文、讨论、畅谈,同学们认识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并且明白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比如,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说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有的说:“清洁工所从事的工作虽平凡,但神圣,他们每天起得那么早,为人们能有清洁安适的环境而辛苦的劳作,无怨无悔,他们不正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地奉献着么?他们感到幸福,这是深沉的幸福。”“还有教师,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等等。

我以读开启这一课,让学生朗读读文,画出生字词,再通过查找工具书、看注释,弄清词意,读准字音。然后边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对比,行道树与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堂课,我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20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涌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所以识字教学时我安排“打招呼、交朋友”的活动,先请同窗们自己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文章中讲了哪几位小朋友,再与宋涛、陈丹、赵小艺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在活动中认识了生字,还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可是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成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我在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了三个小朋友的人物像,在旁边标示他们的名字,好让学生对三个孩子的样子有直观的感受,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他们画得是什么,然后出示三幅画,与文字一一对应,这样学生会更加明确三个小朋友是如何用事物来表现风的存在的。待学生搞明确人物关系后,可以练读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读的方法,领导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的高兴和受到启发,接着以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再次进行领导朗读,读出宋涛看到赵小艺画出风之后的惊喜,这样层层领导,学生诵读能力得到锻炼,程度得到提高。趁热打铁,我以儿童化语言提问:“你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们吗,为什么?”引出来本文的主题,学生在前边的朗读中已经感悟到了赵小艺的爱动头脑,宋涛的敢想敢问,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

特殊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你还能用其他的办法画风吗?”,学生思维非常活泼:有画气球、画蒲公英、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荡、画红领巾飘荡、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炊烟、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画飘在空中的塑料袋……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学生们真的很聪慧。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纸画出了不同的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猛然间发现,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可以用这么多方法画出来。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21

改进建议:1、走出去、请进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2、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从技能和策略的运用上评价:

优点:注重了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朗读技能的培养(放朗读带、进行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的培养;(问题由学生找、问题由学生解决、教师归纳)让学生收集有关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收集、教师补充)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的能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比较阅读的能力等。这篇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比较恰当合理。以诵读和探究式、自主讨论式为主,当然,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读带、或用多媒体中音频、视频、图片,在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它发挥最大的才能与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2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有效的对话莫过于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课文阅读至情深意浓处让学生用练笔来表达心声、宣泄情感。

我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读到“恩科西是一个黑人男孩……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一处时,为小恩科西的无辜、失去母亲的悲痛及无法避免最终的悲惨命运深深叹息,我认为此处是一个空白点,可以让学生在旁边做上批注。通过课前上网查询,第一课时的教学及学生对文本资料的阅读,学生感受到了恩科西的不幸遭遇,他们的心被强烈地震撼着,写出来的批注催人泪下。如在教学第五自然段“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两组关联词语时,先让学生说说用了2对关联词讲了哪两层意思,然后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坦然生活的、怎样关心患病的儿童的做了哪些事,最后在旁边做上批注。这些看起来似乎“无”的空白之处,其实渗透着极丰富的“有”,为学生的想象留有极大的空间。所以,我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写起来,感受恩科西与病魔作斗争的经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基础和依托,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合理调控,用心感悟,用情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对话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获得心灵的洗礼。

白杨教学反思总结 篇23

《论语十则》有的讲学习态度、有的讲学习方法、有的讲做人道理,是一篇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由于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培养,同时端正学习态度对于今后学习其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做人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因此把这篇文章的德育目标设定为: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课堂上紧紧联系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效果显著。

本课课前预习很充分,收集到关于《论语》和孔子的知识,并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了字词。所以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基本都上能正确的回答问题,特别是背诵时学生们热情高涨。但在学生翻译课文时教师应注意点拨,点明寓意。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的目的,我觉得从整体上看,设计还是比较有条理,思路清晰,简洁明了,教学手段上注重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1、 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生动的视听感受;

2、 在朗读的环节上,没有注意贯穿教学始终,将朗读与教学割裂开来,这样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缺少指导背诵的环节;

3、 小组合作环节上,还需让学生多多参与,交流,让学生有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