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精选15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5.09K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1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精选15篇)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2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潜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潜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潜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潜力和书面表达潜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潜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潜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潜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超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潜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潜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状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就应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3

今年已是第二次教这章,总得来说数列也是在函数的基础进一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因为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这点。在数列这章中,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由于在整章中主要教授四个内容:等差、等比数列及其性质、数列的通向公式的求法、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但是,这里面等比等差数列又是平行概念,因此总的来说,只有三大板块。在教学中,我按分版块的思路将本章内容进行教学。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等差数列中的性质很多,又很杂,但是使用率又相当的高,为此我采用的是由题引出结论,让学生先有切身体验,再进行讲解,这样使其感受到用性质解题远远比用定义简单得多,从而促使其自觉地使用性质,而且所有的性质我都是从所给的例题中让学生自觉总结归纳出来的,这样比我直接给出性质再让他们用效果好的多。在学好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等差学等比数列的内容,一是让其注意二者的共同点,二是让其注意到二者的本质区别。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这样的效果是可见的,学生在对照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相应的练习使其掌握知识并自己的运用知识。

学生给我说,他们总觉得这章的内容很多很杂,好像一个题可以用到很多的性质,但是正确的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性质会使得问题变得简单,但是往往又不知道到底该用哪个性质来解相应的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在思考,对于这样的内容该如何很好的教学,即达到效果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找出对照学习的方法。对于性质的运用,则采用一对一的例讲及练习,达到例题示范及对应练习。最后再用综合试卷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达到目的。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4

星期一又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转眼的时间,我就已经上学来到学校了。我放下了书包,开始读英语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可真忙啊!坏事好事就在一念之中。好事就像一只快乐的小精灵一样,非常的快乐。坏事就像邪恶的心魔在你的头上施魔法,让你越变越坏。是错的就不可以一错再错,是好是对的,就得永远保持这种好的状态——

第二节课快到了,是数学课。我们把用得数学书拿出来,摆放在了桌上,“叮零零”上课了,同学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坐位上。我上课时总不爱举手发言,有时候还会做点小动作。老师叫我们做作业时,我又不是很会,也有会做的。一开始上课时,我非常的认真听老师讲课。做作业有时候错误也不是很高,都是只错一两道题,超过三道以上的很少。数学课上,我很认真,只是不爱举手。老师叫到我时,我不紧不慢地站了起来,当时“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才好,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每当老师叫我时,我都在做小动作”。我一定要把这个坏毛病给改掉。认真学习,积极举手发言——

时间好像是在跳格子,从第二节课一下子跳到了中午,哇!好快呀!中午,我们吃完了中饭。回到了教室,走进教室里就像来到了菜市场,很吵很吵!!!!教室里也充满了笑声,“他们有的在教室里玩,有的在教室里踢健子,有时在教室里扫地,有的拖地,有的……”唉!再走进教室里,就又像走进了战场,准备上马冲锋……。真得是太乱了,不会吧!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天的时间过的很快。有钱买不了时间,就算你再有钱,时间也买不回来的。所以我们要爱惜时光,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

星期二来到了,第二节课是语文课。上课了,“今天我们先翻到……”。时间就像一阵风一样的刮过了,第三节课,跑到了中点站……中午,才开始休息,下午第一节课刚过去,下课玩了几分钟,又上课了,这节是美术课……综合课……,我真是好开心啊!星期二虽然是我的好日子,但我不是很开心,只要一天中没错过,就是最好的。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5

1、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2、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6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东宝中学彭秋玲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2.务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用心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必须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必须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构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好处。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但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透过日记能够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透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立刻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忙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7

上学期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在过去的这一学期中,我们组积极探究新改,努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在教学上

1、积极极探究新改

我们打破常规教学,进行分专项教学,优势互补。四位教师轮流上,既弥补教师自身缺陷,又满足学生选修部分内容的要求。

2、加强集体备。

尽管我们分四大块进行教学,但是我们仍然加强集体备。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并根据教材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实践新改。(fsir)特别是申丽梅老师的评优,我们群策群力,上网查资料、反复听找问题。最后代表郴州市参加省评优获银奖第一名。

二、在训练上

1、组建高二体育高考队。

根据新的体育高考形势,我们在高二第一期就决定组建高二体育高考队。动员了一部分化成绩中等,有一定体育素质的学生参加。由我和王振兵老师担任教练,着重培养队员对体育的兴趣,教会队员正确的跑、跳、投的基本姿势及基本的训练方法。

2、开展足球兴趣小组活动。

由周华老师担任教练,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对足球的爱好,其次也能引导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高考。

三、积极参加业务学习

我们备组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先是参加了郴州市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听活动,接着我和申丽梅老师又参加了全省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评优活动。10月,在郴州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担任裁判员,并组织编排了桂阳县第二届田径运动会及桂阳三中20__年田径运动会。

虽然这一期我们备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分专项轮流上由于缺乏学校教研室及教研组的指导还不完善,学生测评优秀率偏底等等都需要我们好好地思考,力争下期更上一层楼。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8

这天有幸聆听了姚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名为写秋雨,实在写秋天,把秋天的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串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秀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在本课教学中,姚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完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秀丽的画卷,在上课伊始,姚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秋天,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姚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第四段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主角,与学生展开对话。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

姚老师结合课文特点,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抓住秋天的色彩、气味、声音进行教学。姚老师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秋雨的色彩。让学生在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进行引导学生透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秀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秀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但是,课堂教学永久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一部分时,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像”的句式,这样就会加深学生比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渗透写法的指导。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9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按克拉申的观点,只有大量可理解输入才能导致大量的输出。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一年级的学生可多听一些生动有趣的小短文,二年级学生可多读一些简易有趣的初级读物,并逐步提高听读外语材料的质量。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

由此可见,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10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11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解题过程也是能省就省,但是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甚至有些学生渐渐的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现在讲的复习课,尤其是集合,命题极其条件,逻辑连接词等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2.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有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3.学生也要反思

如果说老师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那么学生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学,并且还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那么,高中学生到底怎样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始终带着这个问题,思索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如何养成?怎样进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我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12

开学以来,我听了杜主任、冒爱玉、杨正龙、张建华、孙茂洲、刘燕、周迎年、陈怀龙、顾汉吕、祁燕、周丽娟、严主任等老师共21节语文课,收获颇丰。整体来说每堂课都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并能在教学过程中鲜明地体现重点突出;课堂问题设置巧妙,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本资料和情感;师生互动用心有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渗透如细雨润物无声;注重过程方法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能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推敲揣摩品味;在拓展教学方面更是趣味横生,恰当新颖,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中心资料思想感情的理解;板书涵盖了文本主要资料和主题思想,并有艺术之美感。

杜主任的课有许多光彩之处,最突出的是他本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并将其表此刻了课堂的许多方面。尤其是教学语言注重文学性,词汇丰富,文采飞扬,语调语气抑扬顿挫,很有吸引力。我要向他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口耳相传之间掌握并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严主任对文本的解读十分深刻,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很到位。在读中悟,悟中读,跳出来,走进去的读书方法也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感官的愉悦上,而是到达了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时展示给我们的已经超越了初一学生普遍的那些稚嫩表达,而是让听课老师也啧啧称赞的精彩解读。另外多媒体的使用没有舍本逐末,只有十分精炼的四句话的方法点拨。

陈怀龙老师的课设计新颖,让学生用记者访问的形式学习课文。课堂气氛简单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用心性很高。陈老师在穿插有关背景资料诗人成就诗词知识等适时适度,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这也与他肚里有文章,胸中有点墨有关。

冒爱玉老师教学注重对文本资料情感的分析挖掘,培养学生搜索有用信息的潜力,表述概括的潜力等等。这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水平提高都是一个必需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程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张建华老师在教学时就十分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卢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孙茂洲老师对教材的取舍方面有勇有谋,他的课堂既显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高效,尤其是让学生续写《安恩和奶牛》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周迎年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表达潜力强,语气语调富有激情。课堂上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诵读和品读文本,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实施教学时从资料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周丽娟老师讲课有激情,善于带动学生,有个人魅力。结构严谨合理,过渡自然,全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之感。重点突出,大多数问题设计简单易答巧妙,学生学起来简单好懂。学生答题潜力强,能够说这与老师平时的潜移默化分不开。她的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基本功深厚,容量虽大但节奏适宜。

顾汉吕老师教学资料适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准确的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和考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学环节衔接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学中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整堂课情知交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亮点是说不完的,那就打住。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收获:

第一、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课堂上要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语言要有文采,能打动学生,教学就应在简单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第三、课堂上要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授课教师透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反复诵读,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第四、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这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务必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这天语文考试的

要点。课堂上我们就应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应有的书面表达,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第五、多媒体(或者课件)的利用与处理,不宜太庞杂、太细化、太执着,宜精练、适用、有效,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如果执着预设的课件,一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二会淡化生本对话,导致学生与文本对话效果的弱化,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后边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是一个抒写缺憾美的地方;教师,则是创设美、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职责人。是的,没有遗憾也就没有回味,也就不会有跌宕的精彩,雨后的彩虹。那我们就不谈遗憾,不怕遗憾,而让遗憾成为我们闪亮以后的铺陈和蓄势。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13

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可能导致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的难以理解和教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难以教学的问题出现。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用情境创设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理解和记住某些知识,在情境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一、情境创设的对象和好处

我们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学生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听不懂;对长久以来的机械教学感到厌倦,不想听,这时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不一样的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多彩的情境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用心性,而且对于课堂的效率也有十分显著的提高。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好处,我们不但注重情景的模拟,还要在情境创设中对学生的未来有影响,教会他们应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对于世界观的认知,找出普遍的规律,用心思考,情境创设在无形中对于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在情境创设中,我们最基本的是要保证教学资料的准确性,保证与教材相一致,假如创设的教学的资料都有问题,那么无论如何创设情景都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只能为你带来麻烦,给学生带来负担。其次,教学是合理的教学,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教学,是有侧重点的教学,情境创设出一个能被大家所理解的所看到的浅显的资料才是好的教学案例。我们在情境创设中忌讳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情境创设,过高过低的估计都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情境创设要量身定做,争取到达最完美的教学效果。另外,情境创设更要注重创新,与时俱进。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正在努力理解着新知识的滋养,我们不能把过去的例子一遍一遍的重复,创新的案例使教学事半功倍。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正在微妙变化着,我们根据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正确思考方式,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三、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抛实际问题,给学生对求解的渴望

在情境创设方法中,最基本的就是向学生抛问题,把我们常见的生活中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推进学生对问题求解的热情。我们明白,数学虽然是一门理学学科,但是也是来源于生活,都是从生活中抽出的模型,我们只需将数学模型回归到生活中,就能够到达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多数教师教学的首选方法。例1:在我们学习“余弦定理”中,教师做课程导入便可这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明白了透过两条边及两条边的对角的计算,便可得到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所有数据,那我们想想如果只明白两边和这两边所夹的角,能不能求出第三边呢?由此引出余弦定理,进而得出余弦定理的适用范围。这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透过对问题的抛出引出了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避免了直接讲授余弦定理的使用条件造成和正弦定理相混的状况。不但使课堂更有效率,对于学生的记忆也很有帮忙。

(二)实际性的计算,给学生验证定理

对于错综复杂的定理,教师自己当初学的时候都有困难,更不用说是小我们十几岁的学生了,那么此时,我们如果将这些定理实际地让学生算一算,最后再告诉他们规律,那么对于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许多。例2:同样是学三角函数,教师能够在课程导入时从直角三角形出发,分别计算各边与对角正弦值的比值,之后算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惊奇地发现比值都是一样的,这就代表这是个普遍适用的规律,我们最后在引入正弦定理,相信透过这种方法,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我们透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不但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而且验证了正弦定理的普适性,所以在教学中,应自己探索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教师的授课。

(三)发散性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

我们在情境创设中,发散思维也是很常见的方法,这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对创新性有很大的帮忙。例3:我们在学习“数列”的时候,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等差数列中,最重要的就是通项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先拿出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他们的通项公式,共同检验公式正确与否,而后,教师给出写等差数列的方法,回头再次与学生给出的相比较,最后在反复探究中,得到写通项公式最快速的方式。这旨在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数学中,发散性思维极其重要,毕竟数学不仅仅仅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我们在情境创设中,多多少少给他们一些开发,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好处。

(四)用自身的体验,给学生难忘的经历

当讲述的资料不容易理解时,教师能够选取将它娱乐化。这样学生会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例4:当我们学习“排列组合”的时候,教师就能够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上前边来,演示各种排法,比如说红绿灯有多少种排列方式的问题,学生透过自己的体验回答是6种,那么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引导,与3*2*1结果相同,这时我们便能够引导出求排列问题的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有探索潜力,有独自思考的潜力,这些都是一个学生在人生中需要逐渐培养起来的意识,我想我们从此刻开始加以引导,透过情境创设让他们多在这方面思考思考,争取为培养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做出贡献。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14

在这次高中教师远程研修中,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写文章、看简报、听专家点评是我每天的必修内容。为了及时而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可谓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每一次的专题讲座都是那么精彩!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其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艺术也至关重要。教学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此外,教师应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这样才会在教学中获得进步,逐步转向研究型教师,也才会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好教师是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好教师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优秀教师应加强个人品位的修炼,用热情去点燃学生,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生命去关照学生。有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当教师就四个字——用心用情。参与授课的专家、名师,每一位身上都有着许多闪光点,他们广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对教育的热爱,统统都融入在他们生动精彩的讲课中,也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位学员。我从课程中、从教师们的教学魅力中感悟到了:教师的品味在于内外兼修、在于人格与专业的共同提升,修炼、激情与创新是成为优秀教师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通过这次学习我还体会到,高中教师远程研修,是提高老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授课艺术、教研能力、以及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远程研修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们不能为学而学,应该为用而学:将培训和以往的工作结合起来,根据专家的引领,反思过去的工作,寻找存在的问题;将培训和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学到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下学期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这次培训使我们直面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大胆抛弃什么;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进入到这一网络平台中来,在这里自由浏览、评论他人文章,视野变广了,我了解到教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充分理解了新课改理念。我深感这一平台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和联络,为教师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这对每位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十天的高中语文远程培训,通过看视频,专家点评指导,和其他学员交流,有很大的收获和提高,回想学习过程,既紧张又充实,收获和感想颇多,现把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学观念有了新的改变。

学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教师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因此,读书不仅能充实知识,更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重视教学主体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们都让学生有发表观点感受的机会。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意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以充分重视和发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收益无穷。”“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培根。在此基础上培养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以上是我在这次远程培训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收获,使我们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高中历史总结与反思 篇15

一、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1、教材的问题:①教材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而各类评价性考试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不高;③课本习题少而窄。

2、教学目标的问题: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②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的问题: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习题课没法上,综合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的问题: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5、评价的问题:化学成绩的评价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试题难而全。过程性评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6、成绩状况的问题:考试平均分不高,两极分化严重。

二、新课标理念下应有的教学思考与要求

1、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实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重视其基础性;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市教研室化学科组织编写必修模块各章节的教学要求说明,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过去熟悉的线索,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识凌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要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使基础知识清晰。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要突破多年来“紧靠课本”“忠实教材”的观念,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都要靠教师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4、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科学学习主要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但由于时间和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有选择那些最有探究价值而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这些内容应该是本模块的主干知识。探究活动应该围绕主要教学目标展开。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5、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化学实验既是课程目标,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若对实验的启思功能开发不够,只着重其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价值,就会陷入重“做”轻“思”的误区。

通过实验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培育出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三、个人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浏览课本尾页的元素周期表→寻找硅元素的位置→请说出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平面中点的位置的确定→学习周期、短周期、族、主族等→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确表达与书写。

⑵、画出硅原子结构示意图→激发学生在硅原子结构与硅元素位置之间寻找数值上的关联→用钠原子结构与钠元素位置的数值关系进行验证→得出“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⑶、利用课本第5页、第7页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提炼、归纳“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二课时:⑴、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用钾、钠的实验验证元素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用第8页的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资料验证元素非金属性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小结金属的金属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的实验方案设计→总结并板书“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越容易;元素的金属性(还原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

⑵、借助第7、8页的碱金属单质和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比较、归纳、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⑶、由学生中的双胞胎→引出并理解同位素→简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扬顿挫地示范背诵1-20号元素→说明记忆的作用,指导背诵的方法→布置书面作业和背熟1-20号元素的顺序。

个人的教学认识:上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落实了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得出了“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归纳了“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等。“过程与方法”体现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等知识的产生与形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的奥妙中、获取知识的愉悦和成功感中。

2、第2节《元素周期律》教学主线及流程:

第一课时:⑴、开展组与组之间、学生个人之间背诵1-20号元素的比赛→落实1-20号元素的记忆→回忆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提出同一周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原子半径→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引出问题与冲突→指导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结合对硫和氯气的知识→归纳“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⑵、作业完成第18页的第2、4、5、6题。

第二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回忆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以解答实验习题的方式解决第14页的实验1→验证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第15页的表格信息→补充sih4、ph3、h2s、hcl的稳定性比较→巩固同一周期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规律→归纳并板书“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其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氧化性)越强,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⑵、作业完成第13页关于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填写。

第三课时:⑴、背诵1-20号元素→分别回顾同一主族及同一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规律。

⑵、观察、填写第14页的两表格→体会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归纳概括元素周期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