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管理座谈会发言稿:我的学习我做主

来源:飞鸿范文帮 2.69W

本来题目也可以叫“我的培训我做主”或“我的成长我做主”,但叫培训显得单一,成长又觉得太高太大。因此,还是觉得用学习比较合适。但它们大致在一个范畴。

企业培训管理座谈会发言稿:我的学习我做主

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学习不是一个新话题,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我对学习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中。学习对人生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甚至可以说,学习是人成长唯一的途径,人类成长就是学习的结果,没有学习,就没有人类的成长;没有学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没有学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可以说学习就等于人生,只有学习,才能给人带来精神、价值、成就,给人一个充实的人生、厚重的人生和幸福的人生。

前不久参加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组织的中央企业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培训班,让我对学习培训这个话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个培训班重点是对企业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培训。虽然我对培训并不陌生,参加工作后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培训,本人也喜欢学习和培训。但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仍然感觉收获很大,对培训在企业中的定位、培训对战略和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培训体系的搭建、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不过,看到很多央企都有自己独立的大学、党校、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对比之下,不免有些自叹不如。

那么,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企业,应该如何组织培训呢?最近我听到一种观点,就是从“企业办大学到企业变大学”,也就是说,企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其基本内容是从经营产品的企业转变为经营知识的企业,发展趋势是群众教育群众、视频化、app化、网络化、自主开发案例等,其共同特点是碎片化、移动化、即时化等,让培训变得更加“有用”“轻便”,提倡微学习、微培训、微分享等等。仔细想想眼下企业的实际情况,觉得这个观点很新颖,也很实际,我对此比较认同。

比如微信这个自媒体,也就这两三年的时间,铺天盖地而来,各种各样的联系群和五花八门的知识消息,占用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大量时间。据数据统计,现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平均每15分钟就要刷屏一次。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关键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掌握得好,是人际沟通交流的方便渠道,更可以学习了解分享有用的知识,跟读书看报效果差不多,还随时随地,不拘形式,的确是一种方便的学习方式。但掌握不好,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有用的知识信息,甚至还可能产生负能量。因此,要控制好时间和参与的圈子,选择好内容,增强辨别力。当然,要想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还是要多看书。有人说,微信微博是快餐,要想吃正餐,还得看书。

这么看来,企业没有成规模成系统的培训机构,也照样可以对员工培训,员工也照样可以成长,甚至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大学是什么?不过培养人才而已,只不过更集中更专业罢了。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企业本身不就是一所大学吗?没有讲台但有平台,平台就是你的工作,你的岗位,你的职业;没有专职老师但师傅也不少,“三人行,必有我师”,你的领导、同事甚至下属都可以作为你的老师;没有教材但有案例,他人吃堑,自己长智,企业中发生的一切,经过分析归纳整理,很多都可以成为案例;没有时间,其实工作本身就是学习,只要你有一颗充满探究的好奇的心,工作时间就是学习时间,下班后更可以充电加油。甚至可以说,没有工作的历练,再培训也没有作用,没有意义。古人说“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惘”,我认为工作既是学的过程,又是思的过程,只不过形式上不像培训那么集中罢了。

其实,放开眼界,古今中外,从文学家到艺术家,从哲学家到军事家,从政治精英到商业奇才,从老子孔子孟子亚里仕多德到曾国藩毛泽东,从诸葛亮胡雪岩到比尔盖茨乔布斯,以至柳传志任正非马云等等,有哪位人才大家是靠培训班或大学培训出来的?一个大学的老教授说,新生应该怎么上大学?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学会一件东西就可以毕业了,就是学习能力。教育培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教会人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当你有学习能力的时候,你就能克服任何陌生领域遇到的困难,你就有机会在陌生领域里面成功。

有人说:大才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培养,大才勿需培养。这话有点极端,也忽略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但强调人才成长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基础作用,还是很有道理的。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响鼓不用重搥敲”,“外部是变化的条件,内部是变化的根据”,“实践出真知”。集中培训只不过起到一个点拨或催化的作用,那爆炸或燃烧的能量,还要来自于自身。还比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话要看对谁说了。前提是你自己要具备听懂话读懂书的资质和基础条件,否则,对牛弹琴,十席话百席话也没有用。天才出于勤奋,智慧出于积累,勤奋和积累都要靠自己,都要来自于实践。

据了解,几年前,华为对培训体系就进行了颠覆性改变,将授课式培训、网络化授课方式全部取消,采用“721”法则进行员工培训,即70%的能力提升来自于实践,20%来自于导师的帮助,10%来自于真正的学习。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内部多数员工培训热情很高,愿意多学习,但同时抱怨企业给员工培训的机会较少。这让我想到多数企业中存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培训的“专业户”,一种是培训的“钉子户”,有的一训再训,有的常年不训。这说明培训的机会不平衡,针对性也不强,需要培训管理部门反思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有个q 12测评,就是让参评者对自己工作环境进行评估,有意思的是,据专业机构统计。同样参加培训的员工,业绩差的,很多人会说是培训机会少,外部环境不好等等。有人说这是在有意无意逃避责任。这话不一定对,但说明人有的员工在学习成长方面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没有看到自身对学习成长应尽的责任义务。

对成熟企业来讲,的确应有一套严格规范完整的助推员工学习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平台,最好能有自己的大学和培训中心。但形成这种机制,与企业自身实力有关,与企业文化有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因此,在专门组织培训班受限的情况下,员工自身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外部毕竟只是提供了一种条件和可能,最终要靠自己。据我观察,企业内部也是这样,少数人不用培训就能进步(其实是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大多数人经过培训就能得到提高,还有少数人培训对他基本没有作用。从企业培训管理部门来说,这大部分人就是培训管理的重点对象,首先,要发挥培训主管部门的作用,从培训平台的搭建、师资力量的充实到课程的设置等,都要精心研究,科学谋划,以提高企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促进员工转变观念,由“要我培训”转为“自我培训”,明确自我学习和岗位学习的重要性。如此一来,企业集中培训加上员工自我培训,培训工作就如虎添翼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胸有诗书气自华。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我看一个人的发展潜力,主要不是看他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聪明与否,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喜欢学习、善于学习。对一个人来说,学习是提高素质的源泉,也是加速成长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不仅要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还要作为生命的需要。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xxx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要有“本领恐慌”意识,增强自我学习的紧迫感。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