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甄选合辑(精选3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1.24W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甄选合辑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11月26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全体无课教师于W209观看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第一集《正义担当》。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甄选合辑(精选3篇)

我院接到上级部门转发的文件后,院领导非常重视,要求此次观看学习要实现所有教师全覆盖,并要求每个人撰写观后感,以确保取得实效。

影片采取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集中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据悉,接下来我院将会进一步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及时观看学习,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以充分利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重要契机,把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与学生共情、共鸣、共振。通过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观影结束后,我院教师通过座谈研讨,交流体会等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不忘历史、奋勇向前的积极氛围。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甄选合辑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化学工程系利用每周五、周日晚自习时间组织20__级、20__级学生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

本次观看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是加强化学工程系师生“四史”学习教育和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用情用心用力做好“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的爱国主义教育。该片共6集,分别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采取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回顾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伟大胜利,深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集中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生动展现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国情怀,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巨大贡献。强化“四史”学习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风貌,营造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矢志奋斗奉献的良好氛围。观看结束后,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全面提升自我,继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阔步前行。

通过本次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让化学工程系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让化学工程系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尽早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甄选合辑 篇3

记得《楚辞·大招》开篇有这样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如果将这句话置于人的宏观视野,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枢纽点与传承力所在。8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族,为了驱除鞑虏,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设红色政权,踏上了漫漫长征路。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影视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过采访200多位长征历史见证者和红军后代,记录了这一段“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两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的“青春”为交汇点,绘制出了一幅融合理想、无畏与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长江精神本色图景。于是,“青春”的触碰,成为了精神延续的火花,引领未来。

其实,说到对长征的记录,就不得不提范长江和埃德加·斯诺。前者被称为中国“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后者则是“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外国记者,有《西行漫记》。不同国界的两个作者,却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了“长征史诗”的书写,完成了“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式精神的讴歌与传承。

如今,北京卫视用纪录片的方式,从江西开始展开叙述,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赋予了该片恢宏博大的历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访者,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都汇聚成一个个历史的“点”,再次建构起长征的大厦。

大型史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力图融入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秘这批具有“红军长征”属性之“人”背后的故事。同时,利用CG技术的场景营造与历史影像、现代影像的重合来较为真实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图景,从而展示出既贴近年轻人心理,又有“不了解”长征的知识性,既有信仰,又有艰苦卓绝的苦难的诗篇。

换而言之,该片不仅使我们看到长征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惨烈,乃至那股在每个人心底熊熊燃烧的精神力量。正如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序言》中写道,“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无论是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还是现已104岁的刘光芹、101岁的杜宏鉴、95岁的刘占荣……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无奈、有力量,也有缅怀。然而,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重新回到长征的“原点”时,我们看到的是饥饿、寒冷、死亡的折磨,还有对信仰的坚持与践行。只不过,当摄影机通过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园时,我们是震惊的,因为这里埋葬着25048名战士,埋藏了一个个中华独立自主、崛起的梦。可以说,这些“墓碑”,是长征精神之所,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记得有人说过,“不残酷,不青春”。的确,在严酷的环境中,人的“青春”磨练才会更显活力,更加的热血。《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是“青春”的锤炼,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锻造。我们跟随着讲述者,去追逐一场“长征”的历史,去感悟“小我”与“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态,去传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