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9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8.58K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

20__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__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用19篇)

20__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段时间,AGV(自动导引车)“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__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2

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向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创意创新创造的决定,要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创新路数打法,在全市迅速掀起创意创新创造新高潮。

决定指出,动员全市上下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立足岗位,全面、系统、多元、深入地开展创意创新创造,充分激发各行各业各类群体的激情活力,凝聚广大党员干部、企业家、职工等干事创业力量,是实现为青岛擘画的宏伟蓝图,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青岛这座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先机、开新局,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激荡思维、敢想善谋”的创意精神,放眼全球看青岛,站在未来看今天,点燃全体市民的创意激情,释放从点到线到面的创意“金点子”,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让整个城市创意热潮涌动,形成鼓励思想碰撞、崇尚创意时尚的浓厚氛围,汇聚“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强大创意力量。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突破自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牢牢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决摒弃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思维,坚决向各类不科学、不高效、不合理的制度流程机制开刀,以改革的视角精简层级、打破壁垒、拔掉藩篱,特别是在打好15个攻势、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等重点领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用新的理念、新的逻辑、新的打法、新的技术创新性开展工作,强力推动青岛在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决定提出,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就要发扬他们“紧抓快干、奋勇争先”的创造精神,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任务、重要工作、重大活动,以改革的“冲击钻”击碎前进道路上的难点痛点堵点,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在平台搭建、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使青岛成为成全四海企业家和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

据悉,“连钢创新团队”奋力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和全球首个5G智慧绿色码头,为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崭新方案,是科技报国初心的不懈追求者,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弘扬者,获得“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齐鲁时代楷模”、全省“勇于创新奖”、“青岛楷模”等荣誉称号。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在全自动化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拒绝提供核心技术,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连钢创新团队”决定,自主设计建设全自动码头,给中国港口人争口气。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3000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他们仅用了3年半时间,完成了国外码头近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还先后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如果没有“连钢创新团队”咬紧牙关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会有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走向全球领先。

我国一些关键产业近年遇到的瓶颈已充分说明,自力更生才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各行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需要各行各业不懈奋斗、勇攀高峰。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4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

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

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

(小标题)一道考题,促使他攀登农业科学高峰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

这一问把他问懵了。

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5

63年党龄、70年奋斗不息。在我国炼油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9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身上,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格熠熠闪光。“时代楷模”陈俊武同志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技术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杰出开拓者。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像陈俊武那样,始终践行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以关爱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用信仰、担当、奋斗的力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像陈俊武那样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了,无怨无悔。”“石油”是陈俊武的初心,炼油也是炼“心”。陈俊武能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不仅在于心怀梦想的开始,更在于年复一年的坚持。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像陈俊武那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求知,从理论中求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像陈俊武那样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在陈俊武心中,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变信条,祖国需要是最高需要,服务国家是最好归宿。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像陈俊武那样弘扬创新担当精神。陈俊武认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在科技前沿奋斗,努力创新,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科学家。他说到做到,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炼油工业进步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担当精神是党员干部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陈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当然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难题,特别是对于攻坚脱贫和乡村振兴事业,更需要党员干部提供一些常规服务,遇到棘手的困难,还需要提供一些非常规服务。这些无不考验着干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担当精神。

岁月见证初心,榜样引领时代。陈俊武院士70年矢志报国的决心、献身科学的追求、著书育人的热情、无私奉献的品格,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让我们深入持久学习陈俊武院士灵魂里的忠诚、骨子里的担当,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定信念、勇于登攀,立足岗位,苦干实干,在奋进新征程的路上努力让人生更精彩,成为与祖国同行的人。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6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他一生爱党爱国,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国家的贡献却毫无私心,把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只为帮助那些求学困难的学子能更好地学习。卢永根院士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这两个字在他的心里的份量却是无限的,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并且传承下去,用行动说话,做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好党员!

每一次看卢院士的事迹都会有触动,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动!他不仅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更是一名中共党员!他对个人生活的简朴,他对教育的热爱,他对党的忠诚,他用自身行动为我们每一个预备党员解读了什么叫做无产阶级战士!卢院士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深思。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7

在全国上下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7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俊武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他是时代楷模,更是人生榜样。

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完“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后,陈俊武动情地说:“作为新中国辉煌70年的见证者,能够将个人的成长汇入国家历史发展,我很幸运。今后还要继续保持工作状态,为了国家需要而奋斗。”“从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天起,我便做好了以身许国,一生献科学的准备。”陈俊武经常这样说,也严格这样做。

一句“国家需要”,让他为事业奋斗了70年。早在1985年就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但是,他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歇,坚守科技报国初心,在70年的职业生涯中,勇于创新,勇攀高峰,带领团队创造了石油炼制、煤化工技术领域的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陈俊武院士的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求实作风和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都深深感染并激励着我,让我为之感动、钦佩。最触动我心灵的是他的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

在实干中爱国、在爱国中实干,立足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埋头苦干,甘于奉献,就能把对祖国的热爱体现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间、每一滴奋斗的汗水中、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里。中宣部授予陈俊武院士“时代楷模”称号,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我国炼油工业进步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是爱国奉献奋斗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奋进新时代,各个行业、各种岗位的奋斗者们坚守平凡、爱国奉献,书写着属于自己这代人的爱国华章。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工作中冲在先、抢在先、干在先,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奋斗目标紧紧联系起来,以国荣我荣、国强我强之心,勤奋进取、努力拼搏,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当年路遥的文字,激发起多少人爱国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美好的未来在召唤,奋斗的豪情满心间,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8

新年前夕,在巩固脱贫成果、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株洲市政协副主席、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却倒下了,把生命融入到炎陵这片山河之间。

注视黄诗燕的人生年轮,眼前会跃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大情大义,耳边会萦绕“脱贫功成、务必在我”的誓言。“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人们用它来表达对黄诗燕的深切悼念和无尽追思。是什么,令党员干部肃然起敬,让百姓群众心心念念?

人们怀念他的赤子初心、忘我奉献。他是共产党员,如钉子般“钉”在脱贫攻坚的阵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罗霄山脉,这片洒下无数英烈鲜血的英雄土地,如今又矗立起一位共产党人的丰碑。黄诗燕虽倒在决胜全面小康的黎明时分,却把庄严承诺镌刻在百年梦想的征途上。

人们怀念他的实干有成、锐意创新。作为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黄诗燕耗尽最后一分心力,换来了炎陵大变样。从市委大院到边陲山区,拿惯了笔杆子的温润书生,为富民兴县殚精竭虑:谋划“四老四地”,布局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壮大黄桃产业……桩桩件件,都是打底子、夯基础的“潜绩”;点点滴滴,相伴着那个不知疲倦的身影。

人们怀念他的公仆情怀、俯仰无愧。他是农民之子,燕子衔泥般垒起老百姓的“幸福窝”。黄桃熟了,一句“为脱贫站台,我怕什么”,彰显这位书记的民本情怀;人心暖了,一首“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的顺口溜,是炎陵百姓对这位扶贫书记的最美颂扬。心中装有人民,做事为了群众,正因坚定这样的信念,多大的苦都能撑着,多大的难都能闯过。

人们怀念他的简单朴素、一身正气。清白之人,自有一股清正之气。县委书记任上,不接受任何私人宴请。身为干部,为人清廉,如江水般清澈;性格坚毅,如大山般沉稳。家人心中,他善良有爱,亦如阳光般温暖。修身又齐家,正己亦正人,黄诗燕不只濯清自我,更涵养着炎陵的政治生态。

政声人去后,山花烂漫时。追忆黄诗燕,既是对他本人壮志无违的缅怀,也是致敬那些与黄诗燕一样,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践行使命的扶贫干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国280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其中700多人倒在冲锋路上。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有县委书记、县长、大学教授,也有乡镇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退伍老兵……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虽说和平时期的牺牲谁也不愿发生,但英雄的脱贫攻坚将士,以自己的奋不顾身,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和中华健儿的精神丰碑。完胜脱贫攻坚战之时,我们当奉上一杯庆功酒,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罗霄山下,炎帝陵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薪传着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种”。远山巍巍,思念绵绵,由星星点点的微芒,聚合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山风习习,只争朝夕的扶贫身影,闪耀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花火,凝结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不竭动力。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9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__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__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0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1

1997年,38岁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作出惊人决定——修公路。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难如登天。

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庄村民,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贫穷闭塞成为下庄人难以摆脱的宿命。

“咱不能一直当穷汉,就算再难,我也要带头冲一冲。”毛相林在村民大会上给大家鼓劲:“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

那年冬天,改变下庄人命运的这条路开工了。全村青壮年带着工具和干粮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觉就在腰间拴根绳子,另一头在老树根上打个结,以防夜里翻身掉下悬崖。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个月没回家。

修路远比想象的难。四周陡峭岩壁,很难找到落脚之地,胆子大的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边钻炮眼,先炸出一小块立足之地,再用锄头、钢钎和大锤,一块一块把石头凿下来。

村民杨亨双回忆,有一次钻炮眼,他站在悬崖边,腿抖得凶,头顶还不时掉碎石。就在那时,毛相林说,你们都别动,我先下去探探底,一个人系上绳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险情况,毛相林总是第一个上,最重的活总是他带头干。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这众多荣誉的背后,是他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苦心钻研的深刻体现。在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后他曾说“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是幸福的事”。这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获得的一切荣誉。

不忘初心,信念坚定,以祖国强大为一生奋斗目标。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该退休颐养天年的他却主动去找活干,而且干的还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贫的硬骨头,在条件艰苦的穷乡僻壤大山沟里一干就是五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名先进分子,就应站在高处,胸怀全局,以看到还有贫穷的群众自己也吃不下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祖国强大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3

“农民院士”是干部群众对时代楷模朱有勇的美称,这个“美称”形象诠释了朱有勇的事业,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事业和农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说:“论文得写在大地上,理论成果要放到实践中检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这种踏踏实实,务求实效的科研作风,恰是新时代院士必须的风采,唯有这种风采,才能让科研成为国家发展强大的能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

在时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坚定,志向深远,情怀美好,是新时代党员的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标杆,是新时代公民学习的榜样。

朱有勇的信念坚定,坚定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他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主动到深度贫困区域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在他这里,信念就是行动力,信念就是主动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让时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闪烁出温暖的光辉,照亮人生之路。

朱有勇的志向深远,深远在农民的幸福梦中。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他没有躺在成果的荣誉殿堂里安然享受,而是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科技成果变成农业生产力,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他这里,志向贵在落地生根,落到到农民的需求上;贵在开花结果,芬芳在农民的笑脸上。他让时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释放出强大能量,铺就群众致富路。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4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__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毛相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__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5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和平而生,向和平而去,近年来多次圆满完成海上伤病员救治后送、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助等任务,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白色船体,喷涂红色“十”字标识,在日益壮大的人民海军序列中,和平方舟是人民群众心目中那只亲切可爱的“大白”。

浪花掠过3大洋,足迹远赴6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中,和平方舟是一支最值得信赖的和平力量。

行遍祖国海疆,保障演习护航,在向海图强的春潮中,和平方舟是不可或缺的远洋卫勤力量。

和平方舟是生命之舟。她在疫区逆行,在灾区冲锋,在危难中点燃生命之光。人道、博爱、奉献,和平方舟共展开各类手术1400多台次,将一批濒临死亡的患者拯救回来。先后有6名婴儿,经过中国大夫的努力施救在和平方舟上顺利降生,他们被分别取名叫作和平、中国、友谊……

和平方舟是和平之舟。没有舰炮,没有导弹,没有鱼雷,和平方舟满载着医术精湛的中国军医,还有病患急需的药品。除了治病救人,和平方舟还广泛宣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发展不称霸”的原则立场,热情邀请军地医疗工作者、医学生上船参观,组织联合演练,毫无保留地开展技术交流,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和平方舟是友谊之舟。中国军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军政要员、民众和华侨的信任与尊重,与到访国家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国家出动军舰、军机前出护航,有的民众为医生们带来了自家种的花生和烤的木薯。有一次和平方舟离开肯尼亚时,岸上突然出现了一支插着五星红旗的摩托车队,沿着海岸线追赶送行。

和平方舟是文化之舟。24万余海里的航程,和平方舟开展了100多场次的文化交流活动,详细介绍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讲了一路中国故事。和平方舟,成为靠泊地很多青少年了解中国的窗口。“我长大了要去中国看一看”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梦想。

中国之舟,为和平而来。忠诚使命,建功海洋,和平方舟处处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履行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必将在深蓝大洋继续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乐章。

20xx年11月1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访问多米尼加。图为和平方舟缓缓驶进圣多明各港。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6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

一个叫何先慧的女孩,对11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20__年,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张桂梅来到学生何先慧家里家访。看到何先慧的妈妈衣着单薄,在地里割韭菜,张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她。知道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湿润了。她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是华坪女高接纳了她。

现在,何先慧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到周末,她就会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只要张老师打一个电话,她就会无条件支持。因为她知道,张老师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7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8

被称为“天涯之国”的智利,是和平方舟入列以来访问的第43个国家,也是此次任务的最后一站。

“两国跨越太平洋,距离最为遥远。”一位智利将领形象地描述,智利与中国正处在地球两半球相对应的位置上,假如从智利开凿一条隧道穿越地球,走出来就到了中国。

在瓦尔帕莱索港,和平方舟作为中国海军舰艇的代表,应邀参加智利海军成立200周年国际海军阅舰式活动,与智利、美国、英国、秘鲁等国24艘水面舰艇、2艘潜艇和15架飞机同台亮相。

“点赞和平方舟,点赞中国。这艘中国‘大白船’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当和平方舟通过检阅舰——智利海军阿尔戴尔号坦克登陆舰时,官兵们军容严整,举手礼整齐划一。和平方舟的精彩表现,不仅赢得了智利总统皮涅拉的赞誉,也让数以万计的民众领略了新时代中国海军的风采。

“今天,我认识了一艘伟大的舰船,她用和平与爱沟通并帮助世界。和平方舟不愧是中国的骄傲。”智利海军中将冈萨雷斯参观完和平方舟后,赞叹不已。访智期间,和平方舟举行了舰艇开放日活动,接待多国官兵、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等1500余人登船参观。

和平之舟,代言中国。

四年之后再访巴新,总理奥尼尔说,和平方舟服务巴新人民,有助于增强两国两军的友好关系,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海军。

今年首访委内瑞拉,副总统罗德里格斯说,和平方舟为委内瑞拉人民带来合作、友谊、和平的信息,这种国家之间的友爱关系,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和平方舟的使命令人钦佩,值得歌颂和赞许。

时隔三年再访格林纳达,总理基思·米切尔表示,他要代表政府和人民,对和平方舟过去所做的一切和现在正在做的一切表达敬意与感谢。

在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督威廉斯称,和平方舟不仅送来健康诊疗,还送来欢乐与希望,这种充满爱的行动,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和平方舟用一串串壮美航迹握手世界,传递友谊,在全球舞台上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军队的大国担当。

和平方舟医院船驶抵汤加努库阿洛法港时,海军官兵在甲板列队站坡。江山 摄

2022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19

20__年高考成绩出炉后,张桂梅有些不满意。

尽管,这所免费女子高中,已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800多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今年华坪女高的高考成绩‘两头’比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对历届较多,但今年达到专科成绩的学生也多,达9人之多,往年就两三个。”张桂梅说。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__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__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