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通用22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7.86K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

20__年4月29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大学举办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网上宣讲会暨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通用22篇)

该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精神,纵深推进北京教育系统“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号召广大师生员工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北京市大中小学全体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通过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直播平台参加线上学习。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副书记狄涛,市委讲师团团长石勇,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宝剑,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徐善东等出席活动。宣讲会由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主持。

刘玉村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多次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青年鼓劲。特别是到中央工作以来,总书记六次到北京大学考察,五次给北大师生和校友回信。北京大学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护人员,援鄂医疗队是勇士,我们为他们感到自豪和骄傲。”

随后,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6位代表深情讲述了医疗队70余天在湖北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的感人故事。王泠、暴婧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代表参加宣讲。

“别怕”医生暴婧,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是呼吸内科党支部书记,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她深情讲述了“别怕,加油!”的感人故事。

暴婧对队友说:“别写名字了,就写‘别怕,加油!’吧,希望患者看到能不再害怕。”我是谁不重要,希望患者看到我们,能感受到这次“举全国之力”的医疗支援,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业力量!”在重症病房,每一位患者的救治都是一场硬仗,暴婧和同事们反复讨论、不断改进,形成了规范的临床诊疗流程和规范的分层器官功能支持策略,他们执行严密的病情监控和规范精简的药物应用,他们在最凛冽的寒冬,在最艰苦的时刻,与患者同在,与死神竞速。

从让患者安心的一句叮嘱、一次握手,到为了保证重症肺炎患者高效精准救治,医疗队始终贯彻执行的救治方案;从没有任何犹豫畏惧的第一例气管插管,到一批又一批患者治愈出院,走向新生的春天,暴婧表示一点一滴真切的感受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在曾经最凛冽的寒冬,在最艰苦的时刻,自己执着而坚定说出:“别怕,加油!有我与你同在!”

作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暴婧表示无论在抗疫一线还是雪域高原,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经过艰辛与磨砺的青春更加有意义。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2

在这个世上做一个平凡的人很容易,但做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却是难上加难。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在年少时做一个普通人,更何况是在疫情严重的现在呢!

春节伊始,今日头条以及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万万没想到这次的疫情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它的爆发力完全不亚于17年前的非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的武汉市,各省各地的人都汇聚在这个中部六省唯一的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里,人流居多,再加上这时是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可见这次疫情有多严重,更何况新型冠状病毒是以空气、唾液等方式传播,在潜伏期也同样有传染性。全国上下居家隔离,积极防疫。

而像我们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们既没有钟南山对病毒的研究,也没有他在医学界的权威。我们能做的从始至终都是做好防控工作、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把被传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前几天,我看到过有关于这次疫情志愿者的新闻,我顿时感到一丝的惊讶。我没想到在这传染期的高峰期中,竟然有人肯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他人。那些志愿者他们不是医生,也不是我们任何人的亲人,他们只有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医学知识,这对于他们来讲不仅没有任何的好处,还随时随地都有生命的危险。我想,这些志愿者可能有很多人是不顾家人的反对,顶着很大的压力来做的志愿者。他们或许也曾想过如果自己被传染了,那么在这世上的某一个家庭中就会失去一个顶梁柱,就会有一对父母失去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妻子失去自己的丈夫,有一个孩子失去自己的爸爸。也许他们可能想过放弃,但当他们想到那些被这场疫情所折磨的人时,他们的斗志就如同熊熊烈火一样燃烧了起来,众志成城防控疫情,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或许他们是也曾想过那一间茅屋、一亩良田、一壶浊茶的日子,想过等桃花开后,出门看看那满是淡香的桃花,看看那寒冬过后所迎来的春天。即使一生碌碌无为,但对于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惬意呢?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防疫志愿者们虽然在这场疫情中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们却是最伟大的人。

很多人在一生中或许只能做一个无名之辈,既然我们做不成像钟南山那样载入史册的伟人,那么我们又何尝不试着做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呢?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3

沈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北京大学国家援鄂医疗队和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高级专家组成员。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在新冠疫情救援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深入临床一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制定包括患者收治及分层救治的流程和方案,协调医护配合,严防院内感染,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患者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

董锦沛,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1991年生,共产党员,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20__年2月7日,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三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随队出征,驰援武汉。经过60天的奋战,圆满完成任务,于4月6日返京。

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用爱国之志擘刻青春中国,用担当之勇彰显命运与共。我们全体北大青年要以援鄂医疗队为榜样,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4

抗疫历程中有着太多温暖、坚毅、平凡、伟大的抗疫故事。“别怕”医生暴婧,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当队友准备在她的防护服上写上名字时,暴婧对他们说:“别写名字了,就写‘别怕,加油!’吧,希望患者看到能不再害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李佳辰的妈妈也是一名护士,十七年前的“非典”,佳辰妈妈同样战斗在抗击一线。而今,女儿已经长大,长成了如同妈妈一般担得起国家使命,守得住患者生命的“白衣战士”。家人的爱深深融在短短微信中:“妈妈盼望着,我的女儿勇战病毒,脱下‘铠甲战袍’,依旧是天真洒脱的模样。”

在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吴超看来,北大抗疫青年是勇敢的、无畏的、勇于担当的,有着扎实的医疗基础,有着医者仁心和人文关怀。他说:“抗击疫情是给我们的最好成长礼,我们即将‘立’起的不仅是信心和能力,还有更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

白衣执甲,无悔逆行,日日夜夜的奋战中有着数不清的动人瞬间,凝结成了无数值得永久珍藏的记忆。昔我往矣,雨雪霏霏;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这些“战士”身上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此次报告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沈宁教授,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代表董锦沛医生,将同我们分享战疫前线的点滴故事,带我们回到那座曾经为之拼尽全力的英雄之城。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5

回想起寒假走过的点点滴滴,还真是令人难忘,在家中回味过去发生的事,我在心底默默为武汉人民祈福。人与人之间的友善、配合,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掐指一算,距离开学的时间可能已经不远了。本来打算和亲戚朋友一起聚一聚,谁料……哎!全泡汤了,只能在家中与病魔抗战到底。我坐在床上,翻开语文书,细细的品味每一首诗。从《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中,让我想起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与家人不能团聚的场面。他们孤独没人陪伴的身影,让我的心情变得很沉重。正所谓,多一丝品味,多一点看法,多一种咀嚼。病毒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呀!

我宅在家,就是给祖国的贡献。在家写作业、看书增长我的知识量;在院子里做小运动,增强体质免疫力;在家看电视,了解疫情最新状况;打扫卫生,让我知道卫生的重要性,勤洗手、多通风等生活习惯。虽然我不能为前线提供什么帮助,但是我心里要为他们默默点赞,加油。

在特殊的日子里,我关注新闻,大家都知道武汉人民陷入泥泞之中,形势险峻,所以很多人都远离武汉人民。对,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保护自己也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是我心里更明白: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新型冠状病毒,而非武汉人民。我要给他们一点儿鼓励,让武汉人民和患者早日摆脱病魔的困扰。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想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不畏困难,战胜病魔的日子,指日可待。明日的骄阳在等着我们……加油!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6

己亥岁末,病毒肆虐,武汉危急,全国告急!全国各地积极投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院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张有序开展各项防控工作。400多人主动请战支援武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安排,医院已先后选派四批医疗队奔赴湖北抗“疫”第一线。他们分别是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医师王永彬,重症医学科医师张鲁,感染/肝病科护士许丽,呼吸内科护士李玉珍;第二批医疗队队员:急诊重症专业医师郝学喜,重症医学科护士李冬梅,重症医学科护士宋淳;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医师温坤,急诊重症医学专业医师于杰滨,重症护理专业护士陈长静、郑磊、王鹏,胸外护理专业护士刘艳,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王晓静。第四批队员是由31名医生和100名护士组建的国家医疗队,由门诊部主任魏峰涛任领队,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承恩任队长,护理部副主任董红任联络员,队伍中有副高级以上人员17名,科室主任、副主任8名,护士长、副护士长8名。四批队员中共有党员(含预备党员)40名。

援鄂抗疫队员们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主动请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湖北,勇敢地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充分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二院人尚义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是“二院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为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传承和弘扬二院精神,医院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向援鄂抗疫医疗队员学习的活动。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计报酬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既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为人妻,他们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面对疫情,他们有的不忍心告诉家人实情,有的新婚不久就要道别,有的来不及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就匆匆赶回……春节本是团圆之时,他们却收拾行囊,踏上征程,面对亲人的泪水和拥抱,他们坚定的说“如果可以重来,我的选择亦是如此”。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国有战,召必回!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敬佑生命、守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这是我们的使命。”援鄂队员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有党龄十几年的老党员,有援子州队员,也有9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身上,体现着医者的初心、党员的责任、使命的传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守“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员使命,传承“尚义担当”的医者仁心和社会大爱。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心。“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一线写下的入党申请,疫情蔓延,在很多人避而不及时,一批批最美“逆行者”却奔赴湖北。“这次去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归期未定”,队员们深知疫情严重,前方危险,但他们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冲在战“疫”最前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危急时刻,迎难而上,不怕风险,不怕牺牲,无私无畏,构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牢固防线。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坚韧毅力和战斗精神。援鄂队员到达病区后,来不及适应,便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几乎整日整夜奔波,夜以继日地救治感染病患。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限度节约防护服,他们可以坚持10小时水米不进。为了抵御寒冷,他们依偎在一起,为了对抗病毒,他们团结在一起,“我们现在多拼一分,对疫情的控制就多一分保障。”他们身上,展示了医护人员的坚强与伟大。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持必胜的决心,敢打硬仗、善打硬仗。

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援鄂队员事迹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各党(总)支部要创新学习形式,通过网络等线上平台,确保将援鄂医疗队员精神传达到职工心中;党员干部要敢于站出来,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学习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职工要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援鄂队员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高昂的斗志、切实的行动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7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副队长王泠以“不知道你是谁,但知道你为了谁”为题,娓娓道来一个个感人的战“疫”故事。

“疫情、责任和家人、亲情,犹如天平的两端,然而为了更多人家庭的团聚与亲情,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选择了责任与坚守。也许你不知道我是谁,但你一定知道我为了谁。”从带队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时,防护服下的大汗淋漓,耳畔粗重的呼吸和心脏战鼓雷雷般的跳动,到看到重重门后是迫切需要救治的患者;从难度大、强度高的护理工作要求,到无微不至的生活护理;从一点点为皮肤压力性损伤截瘫患者清创换药,到收到出院老人一笔一划写出的感谢信,他们用温暖的双手,救护着每一位无助的病患;用和蔼的话语,安抚着每一颗惊惶的心灵,用专业的护理,为重症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用无边的大爱,为武汉人民带去希望与阳光。情让人与人隔开很远,却让心与心贴得更近,隔着防护服感受到的真挚情谊,透过起雾的护目镜看到的感激目光,让前行的脚步更有力量。

在医疗队中,有人推迟了婚期,有人孩子刚刚出生8天,有人父母生病住院。他们是女儿、妻子、母亲,是儿子、丈夫、父亲,但所有人都默默藏起“小家”的困难,为了“大家”的安康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和奔赴武汉的4万2千名医务人员一同,汇聚成磅礴万钧的力量,给生命以最强劲的守护。

郑吉春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同志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舍小我、为大我,不惧危险、不怕牺牲,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以精湛的医术筑起了一道‘让死神也望而却步’的生命防线,展现了首都高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使命担当,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的好榜样。”他要求,北京教育系统以学习援鄂抗疫先进事迹为契机,持续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精神的热潮;以弘扬援鄂抗疫宝贵精神为重要内容,纵深开展“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将师生抗疫故事和精神“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以用好援鄂抗疫生动素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大会公布了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师生代表们向各位报告人献花,用鲜花和掌声向援鄂抗疫的勇士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祝贺。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8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有很多人被这种新型的病毒传染。我们的祖国也在用尽全力的阻止这场病毒的传染。

在这场抗疫的战争中,有好多人,虽然,他们有自己的父母需要照顾,有自己的孩子需要教育,他们可以选择不去冒这个关乎生命的风险。他们本来是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与家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怀着那份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奋斗在抗疫的一线,他们就是无私的、伟大的奉献者。加油,无私的奉献者们,我们将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不分昼夜的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奋斗着。他们是我们最应该尊敬的人。直到现在,已经有白衣天使,为了救病人而感染了这种病毒。可是,他们就连在被隔离的病房里也在帮助病人康复。可是,他们也是病人啊!他们也需要被照顾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只想着救治别人,而忘了自己也是病人。他们的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无私的,崇高的。这,就是奉献者的精神!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这是中国人,全世界都应该学习的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才让我们中华民族有了今天的胜利与辉煌。我们祖国的中华儿女,也为这种无私,伟大的精神,而感到骄傲!

有些天使们,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时间甚至生命,却让病人们重获新生。让他人回到了他们温暖的家。

他们付出了,收到的是:康复病人,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首首感恩的歌。可是当他们听到这些温暖的语言时,他们就已经感动的哭了,却用笑容送别了康复的病人。

我们的国家是个团结的国家,也是无私的民族;我们拥有伟大、善良的精神,拥有不断进步,努力向上的动力!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奉献者们说:加油,我们相信你们!你们辛苦了!!!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9

因为一时大意,我成了当地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按照医院和社区的要求,我需要居家隔离观察14天。于我而言,这段隔离观察期是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也是近距离了解基层治理的过程。

刚接到通知的时候,内心是不安的。无论是单位还是社区,都在各个方面提供帮助。足不出户,物业人员每天到家门口消毒,取走垃圾袋;医生每天按时来量体温,询问身体状况,及时给我搭配预防的药剂;单位疫情防控小组的同事每天关注我的体温变化,上门送必备物品,进行暖心的疏导。我不仅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我渐渐平息了心中的不安。静心在家配合隔离观察,是对一线医护人员、防控人员、科研人员以及身边所有人的回报。不给他们添麻烦,也是此时此刻我对社会做的微小贡献。互相体谅,相互支持,每个人才能健康平安。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正在奋力夺取全面胜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铿锵有力的话语,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锚定艰巨任务,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以必胜信念激起决胜决战之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关系。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要实现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就决不能松劲懈怠。疫情冲击之下,脱贫攻坚要寻找新的发力点,利用扶贫协作大数据平台实现帮扶对象、帮扶干部、帮扶措施、帮扶资金的智能管理,实现线上农业知识培训扶贫又扶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加快恢复,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信我们终将战胜疫情,我们也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全国人民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带入全面小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快速脱贫与防止返贫的关系。在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脱贫的质量也同样需要保障,如何防止脱贫之后再返贫,同样是要解决的硬任务。有数据显示,全国已脱贫的9000多万人中,有一小部分存在返贫风险。一些贫困户有干劲,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我们除了强调社保兜底以外,特别强调要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持续抓好脱贫户的扶智和扶志引导工作。一方面,加强思想观念的改造提升,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发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增长他们劳动致富的本领和能力,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同时,要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扎实做好春耕备耕,满足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处理好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略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要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多在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上下功夫,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壮大区域经济和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在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以系统化的思维、扎实务实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美丽乡村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促使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从而巩固脱贫攻坚。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1

援鄂医疗队事迹在师生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与会教师表示,6位宣讲人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很受感触和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易表示,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在此次援鄂抗疫中表现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非常令人感动,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表示,队员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更催人奋进,要将队员们的事迹尽快融入思政课教学,用榜样教育师生。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杜成敏表示,要以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为榜样,立志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真正做到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

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郑吉春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同志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展现了首都高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使命担当,树立了新时代的好榜样。他要求,北京教育系统以学习援鄂抗疫先进事迹为契机,持续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精神的热潮;以弘扬援鄂抗疫宝贵精神为重要内容,纵深开展“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将师生抗疫故事和精神“学起来”“唱起来”“讲起来”“做起来”;以用好援鄂抗疫生动素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2

7月11日,坝芒中学结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全校教职工及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刘善平同志的先进事迹。

6月10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大雨倾盆、浊浪滔滔。九潮镇的九潮村等村寨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刘支书,我和女儿被洪水围困了,快救救我们啊!”凌晨3点,九潮村村支书刘善平接到村民吴丁志的求救电话。他二话不说,组织10多人就往吴丁志家赶。

到达救援现场,大家拿出梯子和绳索。

“我下去!”村民陈昌胜说着就要下水。

刘善平一把拦住他:“你不要去,你家只有你一个崽(当地方言,即儿子)。我是村支书,让我来。”

刘善平把绳索捆在腰间,跳进洪水,蹚过激流,一手抱起吴丁志年幼的女儿吴振燕,一边手拉着吴丁志,朝对岸走去。

雨越下越大,水越来越急。突然,一个大浪袭来,吴丁志、吴振燕父女被激流吞没,刘善平赶紧向前去拽小女孩,可由于用力过猛,倒在了滔滔洪水中,岸上的群众使劲拉绳索,但无论怎么拉也拉不上来。

“一小时过去了,大家都不肯松手,直到因水势太大、岸上的人也可能被冲走时,大家才将绳索系在树根上撤退。谁也不忍丢开那绳子啊!”参与救援的陆刚景眼中含泪回忆道。

“一定要把刘支书找到!”水势刚刚回落,大家就自发组织起来寻找失踪的刘善平。可是,9天以后人们才找到了刘善平的遗体,年仅46岁的他还保持着去扑救吴振燕的姿势,在场的干部群众无不泪流满面。

刘善平20xx年12月全票当选九潮村村支书。9年来,九潮的群众自发给他送过9块牌匾。

20xx年6月8日,九潮村遭到暴雨袭击,刘善平顾不上抢救自家店铺里的货物,第一时间跑到滑坡危险区域的21户群众家,将80多名男女老少疏散到安全地带。大家深受感动,自发给刘善平送了“为民做主办实事”的牌匾。

为了重建群众盼望几十年的侗寨鼓楼,刘善平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他没吃集体一顿饭,没花集体一分钱,靠着实干苦干终于把鼓楼和侗寨门楼建了起来。20xx年元旦,九潮村村民又给刘善平送上了“金匾送功臣”的牌匾。

20xx年九潮镇争取到了4300亩的红阳猕猴桃种植项目,群众对猕猴桃种植不了解,都不愿意种植。刘善平急了,他明白自己不带头这个项目就搞不成,率先承租了2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打造示范基地,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几年来,九潮村累计种植核桃500余亩、茶叶200余亩、中药材200余亩,20xx年群众人均纯收入达6352元。

“刘支书虽然走了,但他的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群众是有困难了才会找我们啊!’”参与搜救的九潮村第一片区组长赵永兴说。

“我们个个都服刘支书!他答应我们老百姓的事,件件都做到了。”九潮村柳洞自然寨52岁的村民李培兰说。

刘善平常说:“如果你把心交给了群众,你的工作就算成功了一半。”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通过学习,让大家认识了刘善平不仅是一名好支书,而且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在灾难面前,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甘当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3

回顾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民抗疫,不断取得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抗疫成绩。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本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次抗疫对于我们自身也是一次难忘的磨砺和经历,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担当,更需要竭尽所能,用自己的所学去服务广大需要帮助的病患。

还记得,大年初二医疗队初到武汉时,因为封城,整个城市街道空无一人,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而当时面对这种未知的传染病,队员们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担心和焦虑。我们主要负责的是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新冠重症病房,当时隔离病房还在彻夜改建,施工完成后我们就需要立即进驻。时间紧迫,所以一到武汉,医疗队就马不停蹄地和当地医院对接、进行防护培训、并着手开始制定患者接诊的流程以及诊疗方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们也担心防护是否到位、是否能迅速适应并开展工作。但真正开始工作后,大家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而且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都希望自己能承担更多的临床工作。其实医疗队的同事们在医院里可能以前都互不相识,但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救治病人、做好防护,大家都迅速地融入到了这个新的集体中,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从人民医院第一批医疗队与其他医疗队一起接管第一个隔离病区,到第三批100余名同事组成的医疗队开始独立接管病区,我们经历了三个隔离病区近两百名患者的诊治工作。就像大家在新闻里看到的那样,每次刚开放病区收治病人,其实都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病人入院一般都是在夜间,大概每批10-20名患者。队员们需要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上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等等,对体力、生理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虽然我自己也参与过援藏工作,但防护服下的缺氧和西藏地区的缺氧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在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下,大家也都坚持下来了。

面对这种突发未知的传染病,科学和专业知识是我们应对疫情最有利的武器。虽然最初对这种疾病很陌生,但随着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医疗队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我们同时也在见缝插针地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文献、学习各地治疗经验,经过反复讨论,共同起草病历模板、商讨量化交班表格等,也是尽最大可能精细化接诊流程和治疗方案,通过对每一个病人都进行细致的个体化评估,进而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让每一个病人都能得到最妥善的救治。

很多病人入院时病情就很危重,往往第一时间就要大量吸氧甚至上呼吸机,这对队员们的快速反应能力、统筹施治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和锻炼。我们至今仍对两位患者的救治过程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老年患者,刚入院就病情非常凶险,血氧极差、心率快、血压低,处于休克状态,已经意识不清,我们快速判断病情已危及生命,随即迅速把患者转移到病床,给予心电监护,这时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是在与生命赛跑。在医护的配合下,我们迅速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开放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满负荷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趋于平稳。另一位是年轻患者,他入院时氧合也很差,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脱离氧气,我们就每日根据症状、血氧饱和度和肺部病变的情况进行精细调整,一个多月后他终于能够撤下吸氧管。然后他告诉我们说,终于可以和在另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的妻子见面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备受鼓舞也特别为他高兴。两个多月的工作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很多危重病人治疗后陆续好转,从卧床不起,到能下地活动、能唱歌聊天,最后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所以过程再辛苦大家也觉得值得,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最大的使命所在。

其实,除了临床上的诊疗,医疗队员们每天也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去除他们的恐惧、缓解孤独和无助情绪。在化验指标有所好转时,我们更会第一时间跟病人解释指标意义,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康复信心。在大家的努力下,医患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经常在查房时病人会对我们说,北京大学的医疗队来了,他们很放心,也看到了希望。特别是我们每一次给患者家属打_,除了谈论患者的病情,他们叮嘱得更多的却是你们在武汉辛苦了,你们一定要防护好自己。每当面对这些可爱可敬的武汉英雄人民,我们都深受感动,另一方面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去帮助每一名患者,给他们带去战胜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虽然以前在临床上也会面临很多生离死别,但通过此次武汉抗疫,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所嘱托的,我们广大医务人员要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在病魔面前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这既是任务、更是使命。作为北大医学人,我们也将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用心关爱病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在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去守护我们的家园,去践行这一身白衣带给我们的无畏与奉献。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4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演艺集团组织中心国有院团和各机构,挖掘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的积极的、正能量的、感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创作出众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鼓舞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抗击疫情的斗志。

沈阳京剧院、沈阳歌舞团、沈阳曲艺团、沈阳话剧团的演职人员纷纷行动起来,以沈阳演艺人的使命和担当,克服外出不便、居家创作条件简陋、分组录音和排演不易等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作了不同演艺形式的作品,讴歌身处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赞美奔赴重点地区支援抗击疫情的英雄;鼓舞民众士气,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经过夜以继日的鏖战,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连夜创作、连夜录音、连夜排演、连夜拍摄,完成了诗朗诵《逆行者之歌》、歌曲《承诺》、东北大鼓《壮士踏征程》、双人评书《生死阻击》、相声《“毒”人儿》等优秀作品。对口快板《防疫战歌》、东北大鼓《为逆行者点赞》等作品,并正在紧张创排中。这些作品将为全市抗击疫情加油鼓劲。

沈阳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常东,在家中无化妆、无戏服、无伴奏的情况下,以其独特的唱腔倾情演绎《为抗击疫情发声》,发挥个人影响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为中国加油。

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所属各机构也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各种形式,共同助力抗击疫情。沈阳市群众艺术馆倾力创作歌曲《鼠愿》,为勇敢的白衣天使奉上炽热的礼赞;组织沈阳非遗传承人以传统技艺、非遗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沈阳非遗传承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决心和意志。沈阳市图书馆和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丰富沈阳市广大读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引导读者通过网上体验数字图书馆的魅力,足不出户,便能在手机和电脑上阅览各种喜爱的图书,同时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宣传解读疫情防控基本知识,增强广大读者自我防控能力。沈阳书画院和签约书画家们,积极发挥文艺轻骑兵作用,以奋战抗击疫情和防控疫情为内容,创作出一批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传播正能量、讴歌抗击疫情一线英雄的好作品。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5

我们将文字浸染感动和热爱,献给奋战在抗疫一线以及所有坚守岗位的医护工作者们。

我们感动于他们毅然决然的逆行。“英雄出征”“四大天团”“到武汉去”,这几天各地医护人员出征视频点燃热情,感动国人。国有急,民有难,他们听从召唤,主动请缨,逆行赴鄂。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是家庭的顶梁柱,都是血肉之躯,并非没有恐惧、担忧和不舍,相反,他们有着更多基于专业知识带来的清醒判断和艰难选择。然而,疫情在那,病魔在那,同胞的痛苦呻吟在那,死神的狰狞面孔在那,至暗时刻,总要有人去当那一束刺破黑暗的光。关键时刻,他们站了出来,辞别父母和孩子,抛开自己平平淡淡的“小幸福”,去赴这一场国家的“大危机”。想起南丁格尔的话“我从不找借口,也决不找借口”,这一种逆行而上的笃定让人感佩!

我们感动于他们奋战一线的坚守。有一种面孔,是长时间封闭作业而勒痕深深、严重过敏的容颜;有一种声音,是听到母亲突发急病去世却不能送终尽孝的无声哽咽;有一种拥抱,是医生夫妻走廊偶遇却只能隔空相拥的鼓劲;有一种背影,是身穿臃肿的防护服转身走进ICU病房的果敢;有一种疲惫,是连续奋战、不眠不休、体力不支的踉跄;有一种牺牲,是为国担当、为民请命而倒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告别。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走进封闭的隔离区,比起我们,他们与病毒最近,却与春天隔得更远,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永远留在了春天,这一种舍己为人的牺牲令人动容。

我们感动于他们呵护生命的奉献。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有着理工科生特有的低调和内敛,不多言,不张扬,每天上班下班,迎来一拨又一拨的病人,做着一台又一台的手术,默默守护你我的健康。一位医生朋友说“医护人员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还要多”。这是他们的工作日常,更是他们的职业操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们迎来集体高光时刻。驰援武汉,一线抗疫,只是把他们的平凡工作和平凡中的伟大,放大并呈现在了公众面前,这一种默默无闻的奉献值得尊崇。

今天有多感动,明天就要有多尊重。春天必将到来,疫情终会退去,但感动不能退去,这并非多余的提醒。犹记17年前的那场“非典”疫情,礼赞白衣天使,致敬生命卫士,同样铺天盖地,众口点赞,可危机过去,“闹医”“伤医”“杀医”悲剧反复上演,医者仁心和医患关系屡屡跌至冰点。这一次,我们再不能让对医护人员的感情,像潮水一样涌来,又如潮水一般退去,而是要将今天的感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给予医护群体以该有的、持久的尊重。甚而至于,我们还希望,经此一“疫”,每一个职业群体都更加珍惜自己的集体形象,每一个人都能给予不同行业和职业以充分的理解,这是整个社会走向良性互动、构建和谐家园的基石。

我们呼吁:以理解回应爱心,用尊重接力感动,愿你我都能善待呵护生命和健康的那抹白色,那是光,是暖,是爱,莫让它沾染恐惧和悲伤的黑色。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6

我不曾一次看到过那些在疫情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他们大多是党员,也有一些自愿参加的志愿者,他们全部都是好样的。

常常能看到那些医护人员工作在抗疫一线,那厚厚的防护服、隔离服,是完全不透气的,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衣服都已被汗浸湿,已经湿透,汗滴湿了他们的衣服,也滴痛了我们的心。那些防护服,只要脱下就代表着废了,医护人员们常常在工作前都不能喝水,在诊疗时也不能吃饭,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他们身上的那件防护服,那份使命,他们毫无怨言,总是默默地完成着任务。他们也是最美逆行者,他们也是好样的。

还常常能见到,那些穿着志愿服的志愿者和党员,站在各个小区门口、各个街道中央、各个楼道中间、各个城市中心,常常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那是多么累啊,可他们不下岗,坚持不下岗。我还在新闻里见到过:七十一岁的老党员坚持参加巡查、不小心摔坏腿的老党员怎么都不肯下岗,他们都坚守在抗疫防疫一线,甚至不能回家,过年不能见到家人,不能吃团圆饭、年夜饭,可想而知,他们要背负着多少啊。

我们看到后,都会不禁泪目。我们都知道,他们是冒着被感染,冒着死亡的风险踏上一线的,可看起来,他们毫无畏惧,甚至能看出他们的表情都已是麻木,麻木当中透着温柔的样子。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孩子,有儿子,有女儿,他们都知道爸妈正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是有生命危险的世界十大高危职业之一,但他们不怕,他们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也都不会怕,他们也都是好样的,他们承担着孤独甚至是丧父丧母,可他们好像继承了他们爸妈的无畏、无惧,每次都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两点:1。毫无畏惧2。担忧他们的父母,我觉得,他们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跟他们的父母一样,全部都是好样的。

这些最美逆行者,都在我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给了我们无比的温暖,他们的汗水,是为了抗疫,他们的承担,是为了抗疫,他们的儿女,也终将成为最美逆行者。让我们再次喊出:

“你们都是好样的!”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7

在70天的鏖战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深入红区,在抗疫一线舍生忘死,书写下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暴婧与队友冒着被感染风险,为一名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令人动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李佳辰17年前曾目睹母亲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身影,深受母亲影响的她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毅然请战出征并圆满完成任务,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人经历传承着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吴超与医疗队中35名“90后”党员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并且作为主笔人之一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护理部主任王泠和护理团队精心照料两名高龄重症患者,每2小时翻身,每4小时更换纸尿裤,让已经失去信心的老人重燃生的希望,康复出院之际,老人动情写下: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师王雅亭与伙伴们在护理病患中完善的病历模板、病程模板、护理模板等,并悉心帮助队友解决护目镜起雾和防护服设计等问题。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秦宇红所在的20人的小团队承担起一个重症监护单元的工作任务,克服医疗人员不足、医疗条件落后、设备老化等困难,把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8

这个春节,谁都没有预见是这样过的。“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白衣天使请愿“上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为了切断传染途径,日夜坚守岗位。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武汉加油”,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在战“疫”中培养选拔优秀干部,让一线干部敢为有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危险无处不在。非常时期非常对待,对为守护群众健康而笃定逆行者、对把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者,对防控工作做得出色者,疫情结束后,就是要大张旗鼓表彰、奖励,该培养的培养,该提拔的提拔,既让干部坚守一线,又激励更多干部冲锋一线,充实一线防控力量。

摒弃形式主义,让防控工作落在实处。疫情阻击战,防控是最大的任务,也是最难的任务。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当前,填表式防控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人待在家里时间长了,就出现了“14天之痒”,“睡得腰酸背痛”了,看电视玩手机“眼睛都近视了”,“把自己喂胖了”,“发呆”“无聊”,所以管不住腿了,抱着“哪有那么危险”的侥幸心理,总是要冒着传染的风险,潇洒走一回。如果仅依靠一张进出小区登记表把防控工作做好,就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少一些形式主义的督查,检查,一线干部更能严格把关,“哪怕十防九空”。

当好“娘家人”,解决好一线干部的后顾之忧。为了防控疫情,一线干部在前方战斗,但他们也有妻儿老小,组织就是他们的“娘家人”,通过微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多了解他们的体温、家庭菜单、生活必需品清单,和不定时的其他生活需求等,也是一种温暖。让一线干部集中精力做好防控工作。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阻击战是一场人民战争,充分激发一线干部战斗激情,让他们心无旁骛答好“战疫卷”,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坚信,疫情阻击战,上下同欲者,胜!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19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收官之年,护航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纪检监察机关贯穿全年工作的重要任务。近日,浙江省纪委省监委专题部署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监督工作,聚焦监督重点,紧盯薄弱环节,狠抓整改落实,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纪委关于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省纪委省监委在领导带队到一线调查研究、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省内扶贫开发和省外扶贫协作专项监督工作方案》,明确收官之年专项监督的工作目标、监督对象范围、监督内容和监督措施等内容,保障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全胜完胜。

专项监督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纪委、省委工作要求,聚焦省内扶贫开发各级责任落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异地搬迁政策执行,因病返贫、因残致贫救助,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等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扶贫开发确保“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聚焦省外扶贫协作各级责任落实,紧盯协作帮扶资金拨付使用效益、项目脱贫绩效、选派干部作风建设等加强监督检查,督促高质量如期完成扶贫协作任务。

把握“监督的再监督”定位,突出对扶贫开发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治监督,重点开展“四看四督”。看中央、省委脱贫攻坚方针政策精准落实情况,监督推动解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到位、不坚决、不深入问题;看党委履行扶贫开发、扶贫协作主体责任情况,监督推动解决扶贫工作不务实、帮扶措施不落实、扶贫绩效不扎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看纪检监察机关履行扶贫开发、扶贫协作监督责任情况,监督推动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严肃精准查处扶贫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看各类监督检查发现扶贫开发、扶贫协作过程中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监督推动党委切实抓好整改工作,真正解决扶贫开发、扶贫协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省内扶贫开发和省外协作扶贫监督“两手抓”,突出保障护航,同向发力、一体推进。在省内,把低收入弱势群体的帮扶及整治民生领域问题一并纳入专项监督,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视、省市县“三级联查”、一批重点问题线索清零行动等。在省外,将对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履行扶贫协作职责情况开展巡视巡察;适时赴对口地区对协作帮扶资金和项目绩效、选派干部作风建设等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专项监督工作还明确,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协作配合,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健全完善内部协调联动机制,统筹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力量,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深落细落实。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20

张伯礼把“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仍坚持每周出门诊,有时从外地赶回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在诊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开大处方,不作不必要的检查,不收病人任何礼物,为病人精心诊治,以高超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一次张伯礼看完门诊,刚出诊室就被一位病人家属拦住,家属哭着说:“我们从农村来,没挂上号。他(病人)得了肺癌,花了2万多也不见好,快撑不住了,您救救我们吧。”张伯礼把病人让进诊室,仔细询问病人情况,认真查阅各种检查报告,发现病人虽消瘦、剧烈呛咳,但CT、支气管镜检查没有给出肯定结果。病人咳嗽始于服用降压药“开博通”后,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判断呛咳很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病人心理负担重才导致消瘦。他给病人调整了降压药,开了中药汤剂,亲切地对病人说:“你很可能不是癌症,先喝点中药调理调理。”一周后病人复诊时症状明显改善,又用了一段时间的中药,病人就康复了。病人家属拉着张伯礼的手说:“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接触过张伯礼的人都说,张主任一点儿没有专家的架子,他对病人永远都是那么耐心细致、和蔼可亲。

20__年非典肆虐。张伯礼挺身而出,迅速组建中医医疗队,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他说:“SARS(非典)是一场特殊的严峻考验。它考验我们的党性,也考验我们的能力。”他以“宁愿牺牲,不负人民,勇于担当,不负历史”的无畏精神,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非典患者,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激素减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他还组织了非典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赞扬。

30多年来,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张伯礼努力拼搏在科研、教学和医疗岗位上。他说:“当今中医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医药事业奋勇拼搏,鞠躬尽瘁!”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21

身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已在武汉抗疫一线工作20多天了。56岁的他,是第二支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有网友看到身在武汉前线、瘦了一大圈的他接受央视访问,不由感叹“短短10来天就瘦成这样了,看着真让人心疼”。

张忠德是桂林阳朔人。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忠德带领广东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

在2月13日的央视特别节目中,张忠德详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所采用的诊疗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他说,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尤其是让中医药介入抗击新冠肺炎的方案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接下来还会对现有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并结合专家意见和临床经验,形成更好更接近实战的治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服务更多患者。

张忠德教授是甄氏医学的继承、发展者,同时是国医大师晁恩祥的弟子。他把诸家医学理论和经验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为张忠德医术高明,又待人亲切,与他接触的病人、朋友都尊称他为“德叔”。

17年前的“非典”时期,张忠德是备受关注的“抗非”英雄。当时,张忠德在排查患者时被感染,并很快进入呼吸衰竭状态。所幸,通过及时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第19天,病情突然发生转机。这一次,他希望通过中医人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早日共同打赢这场战役。

记者了解到,张忠德的父母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年前回阳朔老家准备过年。次日就接到组织来的电话,他立即启程武汉,但没敢告诉父母。他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

张忠德目前非常忙,很难抽出时间与家人通电话和视频。家人已经通过他姐姐,想慢慢让老人家知道这件事。

2023守正大讲堂—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篇22

20xx年4月7日上午,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乐东中学举行报告会上,五位师德标兵分别作了《倾情教育,坚守这片蓝天》、《爱岗敬业,终身无悔》、《用爱心换取信任》、《春风细雨,大山洒爱心》等报告。五名师德标兵用自己精彩的报告展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切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中的小故事,现身说法,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节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在他们的身上得到诠释。五位师德标兵典型的故事,平凡中见伟大,简朴中见真情,体现了他们对教育、对生活、对学生的挚爱,折射出他们高尚的师德。听了师德标兵们精彩的报告,感动之余,感触颇多。通过学习,我对师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一、加强学习,充实与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是啊,一个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原来的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

三、关爱每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不关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学生们也决不会喜欢的。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学习而大动肝火;曾为家长不重视学生的教育而伤透脑筋。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平时我很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用行动诠释师德的真正内涵。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用实际行动向优秀教师学习,要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