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休城的散文:寻找记忆中的介休城

来源:飞鸿范文帮 1.42W

寻找记忆中的介休城

关于介休城的散文:寻找记忆中的介休城

每当回介休休假,我总喜欢上街走走。一来感受下城市的生活气息、二来寻找一下儿时的记忆。

那时的介休城,就是东西大街加上南北大街,最多再算上个南北河沿。街道狭小,下雨满目泥泞,晴天尘土飞扬。西面一过矿务局局部大楼、南面的南门桥、北门的纱厂、东门的顺城关之外,就是遍野的庄稼地了。主街道就是东西大街。

从西往东走。从矿务局大楼行至百货大楼街道忽然收缩变窄,地势下沉,人们通常称其为“西门坡”中午。此处叫西门坡,一是地势忽然下降,形成一陡坡。二是到了此处才算进了城。中午放学,我偶尔骑车回家,在此处放眼望去,满街筒全是人,熙熙攘攘,煞是热闹。除非有高超的骑车技术,难能通过。 西门坡处有一个经营豆腐脑的店铺,这店铺是个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店。豆腐脑的味道相当鲜美,大片的、鲜嫩白色的豆腐脑与粉条、黄豆瓣制做的汁混合在一起,盛放在黄铜制作的容器之中,那香味至今回味无穷。

下了西门坡,就是那颗有几百年历史大槐树,以及因它而得名的槐树巷。据说树的年龄长了能成精。关于这棵树,还有这么一段趣闻: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个起早锻炼的老汉,途径这颗树时,遇到一个穿孝服的漂亮女子,自称是槐树仙,让老汉告诉人们近期有大难,需吃桃、李、苹、鹌鹑所做的罐头,方能逃离灾难、获得平安。说迷信也罢,说商家的促销手段也罢。反正整个介休城着四种原料做的罐头竟一时脱销。槐树巷的对面便是介休县的权力中心县政府大院,和那很有名气的后土庙。

再往下走就是东街了。这里有个照壁,据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的镇水之物。一旦倒塌,介休就有可能被水淹没。因此至今保存完好,风雨沧桑几千年,见证了介休历史变迁。在往下走便是顺城关了,到此就已经出了介休城了,因为顺城关边上就是旧介休城的东门了。在东门那时还有一段城墙,人们用煤泥烧火所配的黄土,就是使用城墙上的黄土。这段城墙也是大人们夏天纳凉、小孩们戏耍的好地方。因此这段城墙在我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出了东门就出城了。东门外还有两个名胜玉皇桥、祆神楼,据说是因慈禧太后因八国联军入侵逃难途径介休在此走过、住过而闻名于世。

介休的南北大街,看似也算是城里,但我小时印象都住的是农民,比如南街除了几家零散的店铺和新华书店外,就是当时的城关镇南街大队的社员的住的地方。

小时候,家住在介休东街的三官楼巷,读书却在矿中。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每天从家里出发穿过段家巷、介中、温家巷、消防大队、铁路职工住宅区,然后再走过城关镇西关大队庄稼地中间的一段土路,才能到学校。那时候挺喜欢读书的,大都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也有从介休新华书店租的。租的书,租金我记得的是每天一分钱。借的书催的紧。租的书时间长了,付不起租金。于是这些书大都在放学的路上读完。好在那时的机动车辆不多,加之路途大多是小巷,因此是安全的。虽然开始还有些磕磕绊绊,久而久之习惯了,也就走顺了。于是放学的路上,便成了我天然的阅览室。少年时期度的课外书,大多就是在这天然的阅览室读的。

......

参加工作后,由于在外地工作便很少回介休了。20xx年住家迁到介休后,才逐渐回去的多了些。但此时介休的已今非昔比,变了容颜。特别是百货大楼处的“西关坡”已名存实亡,高度差没了。整个街道宽敞,私家小汽车车、电动车来回奔驰着。却丝毫不显得一点拥挤。我走在大街上,四处寻觅着儿时的记忆,却一点痕迹也没有。低矮的平房被淋漓的高楼所代替。连那颗著名的大槐树也不知去向,不知因它得名的槐树巷,是否也更了名。辛亏东街那座照壁还在,顺着它我找到了记载我儿时一切的三官楼巷。

翻天地覆,换了人间。走在大街上,看着这座因介子推而得名千年古城所发生的变化,不禁感叹道:这不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缩影吗?

本文作者:长风扶我上青云

来源公众号:智圣卧龙

作者简介:

韵灵山:笔名长风扶我上青云,生于1964年。在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汾西集团公司任职。平时喜欢写作,十余篇作品先后见诸于各类报纸。曾历任水峪煤矿矿报主编八年。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