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的美文:由《槐乡五月》想到的第一课时教学

来源:飞鸿范文帮 6.16K

本站:对于老师的教学其实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及时的准备。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由《槐乡五月》想到的第一课时教学》这篇文章!

有关教学的美文:由《槐乡五月》想到的第一课时教学

由《槐乡五月》想到的第一课时教学

一位老师要参加一节优质课选拔,面对的是零基础(事先不接触学生,学生对上课内容一无所知)的学生。这种上课方式对老师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尤其对老师快速走近学生,快速对学情作出准确判断,即时对课堂生成作出灵活应变等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这些能力,其实就是一位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的基本素养。

除非选择古诗、寓言文体,在这样的上课方式下,选择常规文本,也就只能上第一个课时了。今天老师上的是《槐乡五月》。文章香气扑鼻,课也温润、舒适。对于上好第一个课时,有了些许思考。

1. 关于学习生词。

三年级孩子,正处于大量识字的一个阶段。这时候,一节课学习的字量远超低年级,但同时还有读文的任务。所以,课堂上用于专门识字、写字的时间肯定是下降了的。基于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我们还是要努力提高识字的效率。

根据文本内容,把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有效组合是很好的方式。比如“槐”这个生字,就在课题中,板书课题就是最好的识字教学。范写的同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对易错笔画即时提醒,可大大提高识写效率。

集中识字不是简单的把要求掌握的二会、三会字罗列在PPT上。高效的集中识字,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或生字特点重新进行排列组合。比如今天老师教学了“酿 醇 醋 醉”“挎 摆 拌 抄”这两组8个生字,效率就很高。重新编排,学生对这两组字就形成了新的记忆块,更利于学生高效、牢固的记忆。这个是有需要老师动脑筋的。

2. 关于初读课文。

日常教学中,学习新课前孩子们会对课文进行预习。绝大多数老师都会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有的还有专门的预习单。即使是这样,我也坚持认为第一课时的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通读不应该少于3遍。而且老师至少要检查1遍全文的通读。当然,这样的3遍不是单调的读了一遍再来一遍,而是应该结合文本内容,在40分钟里合理的安排。

读通、读顺,不添、不漏,这其实是个很不低的要求。第一课时,需要把这样的要求落到实处。班级授课制,让每个孩子都站起来读,太难了。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今天这一列学生,明天那一列学生,10天左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读2分钟书。有人听课,就听这1节,无法让跟多孩子站起来练习朗读,但是可以组织好全班学生静静地听,组织得好其实就是每个孩子都在心里面读了一遍。

初读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文本每个部分的内容形成初步印象,对文本整体形成一个初步印象,文本特点鲜明的话,还可以对文本结构有整体的了解。比如《槐乡五月》,第一自然段怎么都离不开槐花,二三自然段怎么都离不开孩子,可以围绕槐花、孩子引导学生往深里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中心句。如果我们问: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问大家发现了课文是什么结构?其实,你已经把答案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这样的问题会降低训练的价值。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把握文章的结构,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可以这样问:这一自然段很短,但却很重要,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浏览整篇文章。

3. 关于精读课文。

40分钟的课堂,比较好的结构是还能留有10—15分钟的精读时间,当然这也是取决于文本的特点的。这篇文章的结构很好,第一自然段很适合在第一课时中精读掉。

这一自然段写得真好!3个精彩的比喻(比喻词的变换,不同视角喻体的变换),叠词的运用(AABBAAAABB),工整句式的运用以及传神的关键字(浸),把槐花的多、白、香描绘得如在眼前,如在鼻翼。这就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这么多内容都教,非常容易就会把第一自然段教碎了。PPT上不断飞出一句又一句精彩的句子,这好那好,什么都好,而实际上学生头脑中是碎片化的,对第一自然段不会留下整体的美感。也就是什么都教就等于什么都没教。课堂表面的热闹,不代表学生能带得走的收获。

精读时还是要选好1个点,要么不教,要教就教透。这一自然段,最值得教的是叠词和排列工整的句式,这是作者有意的炼字才达到的效果。可在品读这些词句的过程中,感受槐花的多、白、香。更更重要的是,用朗读的方式感受作者炼字后传达出的节奏美,用朗读的方式感受到作者描绘的美好画面和内心的情感。如果孩子能绘声绘色,节奏鲜明的把这段文字朗读出来,那还有什么可值得再去和学生啰嗦的呢?

作者:田小秋

公众号: 时间的流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