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篇文章的阅读札记

来源:飞鸿范文帮 1.66W

1.水在火的炙烤中消失了,但水仍然存在,它只是转变了一种形态。水变为气体的过程就是人死去的过程,水被气化后的形态重新组合,在重组中多多少少的混入了其它水的气化物,于是就形成同一属性的新生水,这个过程恰如人类的灵魂。

60篇文章的阅读札记

2.我们应该找到那一缕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唯一的光芒。

3.思考是智慧折射的光线,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有关智慧的本质以及智慧运作原理的间接方式。

4.对熟悉的人和事很有必要投去全新的、陌生的眼光。

5.工作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可以避免无所事事的空虚,以享受为目的的颓废,还能让我们在创造中获得幸福,尤其是以兴趣、美学、生命为目的的工作。

6.有时候,我们是茫然的,只能于孤独时翻看梦想的册页,在回首的旧时光里重温曾经的最真。可在现实中又不得不戴上不同的面具,就像变脸。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我所能理解到的是尽可能的少戴一幅面具。

7.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家园,有的荒芜,有的绚丽。

8.屋檐,蜘蛛结了网,网上粘附着好多小飞蝇,蜘蛛正在享用美食的时候,一只麻雀快速直升机般的停在蜘蛛身后,狠狠的啄了它一嘴,迅速离去,如此反复,麻雀啣着掉落在地上的蜘蛛飞走了。

麻雀运用了技巧,有条不紊的获取被一蹴而就的成功要少一分危险。

自然法则中危险随时存在,蜘蛛背后有麻雀,麻雀背后有鹰,鹰的背后有猎枪,猎枪背后有欲望,欲望背后有毁灭,毁灭的背后就是自然法则。

看似和平的自然却隐藏着毁灭性的灾难,只不过你我就像结网的蜘蛛。

9.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既然事物的本质不以永远存在为基础,那么事物又是以什么为基础永远存在呢?事物的本质可以说是事物的属性,有属性就有存在的理由,难道它的存在不是以意义作基础的吗?

10.我觉得不管你做什么,你的职业是什么,但对生活的思考,对活着且意义的思考应该不能停止。

11.人是独立的个体,正是因为这种独立性的存在,所以就不应该把音乐、美术、诗歌、哲理、文史、数学等所代表和激发的感知清清楚楚的分离出去。

12.在以大众为分母的线上面站着小的可怜的分子,但它显得份量。隔开分子与分母的线段就叫智慧,而智慧却源自于文学。

13.俗事中的烦恼犹如野草,要么智慧地修建,要么野蛮地铲除。

14.一个人在生命中能长久的保持本真,不被替换和颠覆,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若是让本真变得明亮一些,那就不枉此生。

15.幸福是内心的影子,真实的幸福是永远藏在内心的。痛苦亦是如此,过分的表露就是失去真实自己的写照。

16.能够幸福地活着已经很幸福了,何必需要高贵?在平凡中,我们只需踏实地度过每一天,至于其他,无需计较,清风自来。

17.怀疑一切就是索求事实,事实又是真理的前提。因此,不要对你所见之物主观的给予定义,这种定义往往是肤浅的,它经不住任何的推敲与盘问。

18.充满热情的生活与鲁莽的享受相去甚远,前者是希望,后者是颓废。至于优越感,我觉得没有判定的界限,我们只需认真的度过每一天。

19.健全而恬静的生活,对于紧绷的竞争神经是舒缓剂。我们从中得到的快乐要远远超过竞争胜利后的快乐。这也就是木心《从前慢》的意义所在。

20.欲望充塞着我们,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欲望与志气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使人堕落,后者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1.人性里的好与坏不可避免,这也是自然界共有的特性。人之所以阅读、思考、学习,就是为了让优秀的一面扩大,让卑劣的一面缩小。

22.什么是德行?我觉得德行就是在公正与不公正之间,能够保持和笃行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维护善良,而不以获得冠冕及利益为目的的个体纯粹的行为。

德行亦可延伸向虚伪,如同以假象窃取名利者,或以虚假的大众利益为借口者,在这种情况下德行是虚伪的,比那些直接的自私更让人生厌。

23.“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就大哲学家“拥马”的动机而言,他的灵魂已如一潭碧水,清澈而明朗。他在拥抱这匹被虐的马时,至少有两方面的意识存在,一是作为人产生的对弱智的同情,突破了物种的界限。二是置换的情感。那匹受虐之马就是尼采自己,虽说他在思想、学术方面是个巨人,但在情感方面,尼采却如同一个流浪的无家可归的孩子,他把至善至美的东西呈现给灵魂,却不知道有更多的至恶至俗的东西在包围着自己,他无法突围,最终,在不断激化的矛盾中情感世界完全崩溃。

24.首先需要指出,谨慎不是畏首畏尾的退缩,也不是对权利的妥协,更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自封。谨慎是对未知事物的观察,谨慎也是有的放矢的判断,谨慎更是拒绝盲目的跟风。当我们用清醒的眼光和谨慎的态度为我们的行为做向导时,我相信,迷失方向的概率必然降低。

25.黄昏后,黑夜来临,一天的工作已经消耗了我们大部分的体力和心智,而此时,别急着用睡眠去缓解你的躯体,假若这样,你是在拖着疲惫入睡。怎么办?静坐。静坐是最好、最适合的方法之一,这也就是所谓的“心斋坐忘”。静坐时不用去想任何问题,只需听心跳,感受自己血液的流动,如同月光下静谧的海滩,你就能够完全放空自己。

冥想是高于静坐的有目的的一种思维训练方法,它是直达潜意识的捷径。如气功、瑜伽、吐纳等,都是以冥思为基础的。冥思的方法是导引,譬如意识流的导引,气的导引,吐故纳新的导引,甚至是磁力的导引,这是建立于高度思维集中的训练方法。它长期的结果是数倍,数十倍的能量储蓄。

26.一个人长久保持令人愉悦信服的风度,是这个人优秀品质的外露。虚假的风度只是存在于外表的暂时,当虚假开口时,这种风度也就荡然无存。介于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花枝招展的青春必须依赖内在修养的维持,就如同一株根系庞大的树,并非温室里的娇艳。

风度有时候不依赖于光鲜艳丽的外表,一位衣着朴素的哲学家,他眼睛里的灼灼光华已经足够。

27.有时候,我们用悲情来妆点肃穆,这富有喜剧效果,如同“无病呻吟”“少年不识愁滋味,还要强说愁”的惯性一样,是欲盖弥彰的浅薄。很简单,我们只需随性随心的对待一切,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28.在和朋友聊到“为什么要读书?”这个老话题的时候,她这样说:“我觉得我们需要多读书的原因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发现一本好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好书,但在几本里面就会有一本,它对我们影响很大,然后我们会去不断地读,一遍又一遍。”

对于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我曾有好多个答案,但随着时间、年龄以及读书的增加,答案也在不断的变化。就如去年,我觉得读书可以开启心智,但今天,我却认为读书可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29.诽谤是一把刀子,表面看是扎在别人身上,但事实上,诽谤是诽谤者自己给自己下的毒。

诽谤是人类的硬伤,只有人类灭亡后诽谤才能彻底消失。正因如此,我们对诽谤的态度只有一个:一笑了之。

30.无知是内心的空房间,问题在于你能不能让这个房间装点什么。

31.当怀疑权威的方式以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行径出现在大众面前时,有两个结果。一是受到权威的压迫,权威只考虑如何服务于权威,并不在乎理性与事实。二是受到因权威而受益者的刁难,因为理性的结果往往会损害到这部分人的利益。

32.开启自我思考的途径很重要,真正的自我思考存在两种价值:它是拒绝盲从的盾,更是刺穿遮掩的矛。

如何培养自我思考呢?保证两个前提,一是辩识流言,这也是流言止于智者的最好体现。二是透过表象看本质。但必须明白,表象不是一个,也许是两个,甚至是无限,而表象后面的本质只有一个。

33.柔软心不是视黑白不见的包容,也并非左右逢源的老好人,它是以智慧滋养,以温情爱抚,以悲悯看世界的眼光,有韧性,有坚定,有目标,有捡真金于烈火的决心。

34.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给人以安慰,或者给出好的建议,甚至能够判断出照自己建议生活后的结局。可我们从来没想过自己给他人的建议也是我们自己所需的,可我们却做不到。这不是“画匠之妈”的经验之谈,而是虚无形式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对于底层是夸夸其谈,对于高层则是毁掉实际的开端。

35.拥有独立的思维是非常困难的,但它完全可以培养训练。由此来打破你与生俱来的惯性思维,在众多的迷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客观逻辑,并达到随时随地让自主意识主导我们的思维。

36.初心不变的意象是驻足于内心的自我,那是一颗不轻易发芽的铁莲子,要么开出璀璨,要么沉寂千年。

37.是的,是这样,毁灭与被毁灭之间永远存在着暗通道。当集体狂热轰轰烈烈地批判和瓦解传统文化后,我们必然会得到冷却后的荒芜,这种荒芜不仅仅对个体产生恶报效应,对其后的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也存在着阴影投射。这就好比光鲜的苹果被咬破后,看见果核内蠕动的虫子,我们才记起开花时没有用药防虫。

38.选择孤独就是选择了远离是非的独处。然而,很多事情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就需要用智慧去对待这个趋利的世界,因为我们不是遁世者。

39.夜给予我的启示是博大。它可以容纳所有高尚的,猥琐的,美的,丑的东西,而夜依旧是夜,它并没有因为容纳而膨胀,也没有因明物而张扬。它还告诉我:生活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斤斤计较的狭隘是通向生活的崎岖,虚怀若谷的内心才是修为的最终。

40.要试图从一些平庸的,自私的,毫无自我意识的群体中脱离出去时,就需要自我的超脱和面对责难的勇气。

41.终其一生,我们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我所说的是我们自己,每一个个体只是单原色,可以选择独立的晦涩,也可以选择互溶的绚丽。区别在于主色与配色,在别人的世界里你是配色,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就是主色。

42.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是诚实。我想,在目前这个社会中一个完全诚实的人是基本上不存在的,这并非我对人性的不信任或是对诚实的不认可,如果有人表示怀疑的话,那么请您回答一个问题:您愿意做一面玻璃吗?如果您要回避这个问题,那么请再告诉我:老鼠在行使本能的时候为什么要偷偷摸摸?您也许会说“这是生存的本能。”我很赞成您的看法,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到一个结果:人只要生存,就得或多或少的遮掩,对吗?所以说诚实是相对于品德的高尚与低下而言的。

43.学问以上的智能是由观察和体会得到的。生活中不乏学问和老师,向天空学习可以得到启示;向动物学习就会明白生存;向树木花草学习就会知道吸取与奉献;向溪水河流学习就会清楚择下为海的道理。

44.修身一说实乃保身。身处乱世,卵于倾巢,危机四伏,水火暗结。坦荡之人,亦有飞来之祸;庙堂之臣,焉能安塌美梦?故曰保身。保身不修身谓之尸。宜,幽居而思远,独处且博闻。执一册书籍,觅古人行径,身安;看几缕残阳,与天地往来,心静。每每处众,慎言慎行,不呈口舌之快,以绝其辱;不与昏昧争理,胜之不荣。须知,藏明月于胸,万籁俱寂;纳煦日在思,华气涤神。

45.一无是处的言行不但无法纠正某种自己和他人的错误,反而因此失去了宽容,从而丢掉了“淡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才是我们最愚蠢的行为。“沉默是金”并不是让人不去说话,它是要我们保存一份看清了的通透,明白了的释然,不去辩解的豁达,收敛鲁莽后的平静。

46.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内心是从没有开垦过的荒凉之地,他们从来不会由精神的岸口出发,自主地去探索被自己废弃的世界。他们更愿意满足物质的获取,并以此津津乐道。当个体不在关注内心时,必然会造成丢失自我的盲从。于是,外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一来,不但与内心的距离遥不可及,反而失去了觉醒的前提。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拒绝了外力的诱惑,坦诚内视自我时,觉醒之门随时会被打开。

47.人类的潜意识中依旧充满野兽时期的欲望,这是无法改变的,就像我们能够触及到自己的尾骨一样。不管是形体的进化,还是思想的进化,欲望都是永远存在的,它不会因为修养的高低而改变,比如知识越丰富的人越想得到更多的知识,这本身就是欲望。

48.我相信灵性。灵性是起点到终点没有质量的意识形态,它的本质是脱离固有思维的束缚,它的目的是寻找灵性的自我。

49.孤独如同寄生虫一样,你根本无法得知它何时会钻入你狭窄的胆管,那种钻顶样的疼痛,就是融入喧嚣群体中的陡然悲凉。

孤独感不一定在一个人寂寞的时候出现,它也许存在于男女激情后一方的鼾声里。

孤独也有它幸福的一面。当我们处在以孤独情绪为主的内环境时,就可以找到突破和替代它的更深层的东西,我们是幸福的,同时也期待着孤独的再次降临。

所以说,当我们明白了孤独的可贵后,也就不屑于进入肤浅的没有意义的群体欢乐,我们宁愿走在一条自己打造的梦幻小路,然后安安静静地与自己对话。

50.战战兢兢的懦夫思想是权利与谄媚的终极产物。当人们失去辩识自由的能力与对抗极权的思想时,园子里的野草就会拥抱鲜花。

51.我总在逃避,逃避今天的思维像杵一样把昨天的认可捣成稀泥。这就是日复一日的人生,我们即要在错误中死亡,也必须学会不断的复活,还要承受新的认识去颠覆旧的理念,这就好比你每年都要死去365次一样。

52.梦想,这个在现实中被用滥了的词语,它不仅构筑起你我的未知,还假设出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它给人的希望就像它的状态那样朦胧迷幻。

有梦想的人认真。要是梦想脱离了现实就会变作狂妄,要是梦想不着边际就是虚幻,要是把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在意识上缩短了,它的结果便是虚假。

梦想这个词过于遥远,过于无望,我们倒不如把它换作“精神目标”更为贴切。

53.哲学的终极目标也许是人性的终极关怀,不管是苏格拉底的“反诘法”,还是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或是奥古斯丁的信仰探究,甚至萨特的虚无和叔本华的痛苦等等,都是沿着人性的中心点做出的外延射线,不管体系多么庞大,不管理论如何深邃,但要是脱离了人性,何种思想都会变作断线的风筝。我们所要做的是沿着这些射线找到自己的对应点,由此“审美生活,审美他人,审美自己。”最终把自己的言行留在墓碑以外的空间。

54.唯一能让人感到卑微的事情应该是无知和不思进取的妥协。

55.在阅读的过程中试着给自己一些压力,不要把你的才情浪费在政治舆论和传媒八卦上,拿一本哲人的作品,对照生活,对照事物,对照历史的轨迹,对照所有已知的阴谋,对照我们自己的伟大和卑微,写出一段真实的、不带任何观点和情感的文字。

56.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可以客观的表现在态度上,“这种态度、心情要么带有嫉妒,要么带有同情的特质。”前者,也就是嫉妒,是我们于狭隘中窥视,它的结果必然会受限。当我们带着同情的心理看待事物时,我们已经把自己与事物融为一体了。所以说,我们不能改变性格,那么就去改变认知,从而开启善良的门径,而不是邪恶的通道。

57.经常听到一句话:每天都忙,忙的时间不够用。假如回头去看忙碌的结果时,就会发现什么也没做。究其原因,是我们用过多的时间做一些无用的事情,这就上“稀缺头脑模式”。

在惯性思维中,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条不能发散的管道,我们让“管窥”管理了时间,而不是我们自己在管理时间。因此,必须学会筛选,学会在“带宽”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拒绝在凌乱的碎片中寻找无用的碎片。

58.对世界,能够读懂多少?对个体,又能明白多少?

仔细想想,我们无疑就是一个角色,表面看是充当自己,事实上只是玩偶而已。我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每个个体都明白生命短暂,可我们都会毫无怨言地把短暂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没有任何意义的外部世界,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觉醒。

换一种说法,假设我们从这个世界消失,花照样开,果实照样成熟,所有的一起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的离去而改变,所以说,我们眼睛里的都是一种虚拟。那么,什么是真实呢?内在的自己才是真实。毋庸置疑,我们往往会在习惯中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你可以掐自己的大腿,别人不会因你的掐而疼痛,只有你自己才能感知。同理,精神世界亦是如此,它就是我们忽视了的内在核心。

59.“世界上有确切的知识吗?”

不要急着回答这一问题,任何一个没有经过深思给出的答案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就这个问题而言,实际是对“现象”与“实在”的发问,推而言之,也是哲学中“生与死”的发问。生是现象,是感官的综合。死是实在,是区别于感官的质的归属。

60.踏踏实实的过好每一天,不必在乎穿什么,吃什么,只要净衣遮体,粗谷饱腹,有暖和的阳光,有生机的绿色,有一杯提神的浓茶,有几篇悦心的文章,写几句粗浅的文字,再从慵懒的生活中寻找出被习惯遗漏的美,这便是目标。

想象力不受禁锢,我们完全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去拓展这一部分与生俱来的天性。但要把想象力付诸于行动时,则需要勇气,我们会因想象力的实践而遭到非议与诽谤,甚至缺乏想象力的伪道德谴责。

本文作者: 半砚斋主

公众号:采风读书会

作者简介半砚斋主, 本名袁世军,甘肃省兰州市人。生于杏林世家,职业医师。闲暇之余喜刻篆,好读书,只为长见识、厚见地、博情怀。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