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光的美文欣赏:云中谁寄锦书来

来源:飞鸿范文帮 1.33W

本站:一封锦书寄托着无数的思绪,这些思绪将会一直伴随,穿越时光和岁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云中谁寄锦书来》。

关于时光的美文欣赏:云中谁寄锦书来

最近学《答谢中书书》,跟学生聊到书信,孩子们讲起书信的格式头头是道。问他们有没有写过信,有人点头;再问他们有没有通过邮局给外地的亲友寄过信,两个班没有一个孩子再点头。于是,我要求他们写一封信,然后买一个信封将信装好,再去邮局购买一张邮票,粘在信封上,最后把这封信投入邮筒。孩子们被我的任务惊呆了——

“老师,信封怎么写?”

“老师,邮局在哪?”

“老师,邮编是多少?”

“老师,信几天可以到?”

……

八年级的少年霎时懵懂如幼童。我耐心地一个一个解答,最后告诉他们书信是最文艺最深情的应用文,也是历史最悠久却只能在试卷中复活的应用文,让我们用这种仪式化的方式向文字致敬,向书信致敬!孩子们难掩激动的眼神,让我明白他们人生中的一处空白将被填补。那我们呢,距离上一次写信隔了多少年?这么多的时空与情感的空白又将如何填补?

我第一次写信也是在初中。那时候很流行交笔友,“笔友”这个词多文艺,一听就知道是我手写我心,我心寄于信,以文字交友的方式。那时候所有的杂志都会开辟一块小小的个人信息栏,写上一句感动自己吸引别人的人生格言,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姓名,然后等着缘分牵起你我,写上一本浪漫而又神秘的两地书。

那时候我也有笔友,但却不是用这种随机的方式命中的。我的笔友怎么来的呢?还真是始于文字的吸引,源于志趣的相投。

初中时代的我就是一枚文艺少女,就喜欢写写诗歌,抒抒情怀。一个偶然的机会发表了一首诗歌在《少年博览》上,没多久就收到了几封来信,具体写信的人是哪个地方的、叫什么名字我早已忘记,只记得其中有个人字写得扁扁的很幼稚,还有一个人字写得比较成熟老道,至于字是否真如其人,那就无从知晓了。

笔友可能就跟现在的网友差不多,那一点神秘感不足以支撑起时空,很多的联络都会时时掉线,所以这样的友情大多无疾而终,而另一种建立在友情基础上的通信就显得靠谱多了。

高中和大学时,会和以前的同学信来信去,一是追念往事,二是展望未来,三嘛,可能就是发发现实的牢骚。尤其是上大学时,有的同学在外地求学,有的在军营历练,通信可以让我们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也可以让我们多了几分与他人交流时的谈资。每每看到收发室有自己的信时,那份雀跃的心情难以言表,小心翼翼撕开信封,看到那满满的汉字,心都会变得充实,眼前仿佛出现了写信人,眉目传神地向我说着信中的内容。所谓见字如面,也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普通朋友的信都会让我心飞扬,若是心心念念的人寄来的信岂不是会让心跳出胸腔?所以啊,在收到花月尺牍的时候,你一定要捂住胸口,按捺住那头乱蹦的小鹿;拆信时,一定要深吸一口气,把握好手指微颤的幅度,防止损坏信封完整度,至于信的厚度和看的速度是否成正比,那就不得而知了。有的人会一字一字品,有的人会迅速吞下然后多次在心中反刍,有的人会翻过来复过去温习一遍又一遍……倘若你听到有人不停地问“有没有我的信”;或是你看到一个人偷偷看着几张纸,满面桃花;抑或是瞥到某人不小心地将一些纸沿着折痕细细叠起,郑重地夹进书里或是送入信封,这个人一定是刚收到鸿雁传书,那份相思来自云中,才下眉头,又上了心头。

别问我怎么了解得如此清楚,因为我也曾与某人有过两地闲愁,也曾与他共过一种相思。那些锦书,至今还收藏在家中;偶尔翻翻,竟还会脸红,暗自羞赧:这文字也太多情!然后,心中甜甜的,眼前的大叔似乎又变回了翩翩少年样。看,这信笺还真的能穿越时光、温柔岁月呢!

公众号:天府散文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