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天温暖的散文:生一盆火,在寒冬

来源:飞鸿范文帮 4.26K

生一盆火,在寒冬

有关冬天温暖的散文:生一盆火,在寒冬

今日小雪,小城最低温度已达零下。没有寒风助威,天气还算温顺。

棉衣、手套、围巾还是武装起来了,女子天生爱漂亮,好像也天生更怕冷。

衣柜里的衣服是越买越多,各色毛衣,长短大衣裙子,厚薄棉袄羽绒服……一个人的衣服比孩时全家人的加起来还多得多。想起童年的自己,哪有多少衣服可穿,等到过年如能穿上一件新袄,那心情就别提有多美了。

小时候的冬天,也冷。再冷的天,好像也束缚不住我们的手脚和快乐。在树木、庄稼渐渐萧条的冬季,我就会跟着大人身后扫起落叶,捡拾枯干的树枝,还有拔起一棵棵棉杆……等等,这些都是极好的柴火。特别是在晴好天气,成堆成堆的积攒柴火,好在阴雨雪天备用。不忙时,就在家前屋后疯跑玩耍。当然,兄弟姐妹间也少不了斗嘴吵架。遇到大雪天,除了不亦乐乎地打雪仗,仍然各自承担着可做的家务活。

冬天的农村,因为没有什么遮挡,站在大路河堤,一眼能望到前后村庄。最引我注目难忘的景致,当数喜鹊们在树上垒砌的一个个“窝”,简直“巧夺天工”,实在是妙!特别在没有多少叶子的树上,鸟儿能拥有一个精致厚实的家过冬,看得我这小人儿心里暖暖的痒痒的。现在,偶尔也能看到树上的喜鹊窝,仍感亲切。

家里兄弟姐妹多,都等着吃饭上学。在我们那个年代,从小学会劳动,帮着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每到初冬,成熟的芦苇被收割回家,全家就开始忙活编织芦席。编制芦席属比较繁杂的活,编织工序大概是这样的,撕柴(老家把芦苇也叫柴)——压柴——剥蔑子——做席子(编织、收边),各个工序的活有重有轻,技术含量不相同。在20xx年,我所写的《女儿眼里的妈妈》一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妈妈“做席子”。所谓“做席子”,就是将秋天收割回来的柴,经过晒、撕、压、剥等工序,最后编成芦席。编好的席子卖出去了,我们的学费也就有了着落。这其中有一道工序叫“压柴”,即用石磙子去压撕开口的柴。妈妈拉着上百斤的石磙来来回回地碾,浑身透着一股韧劲,当时只觉得妈妈那样子很有力很好看。现在每每想起这情景,我才品味出什么叫刚柔相济。……想起那时,我最爱跟着母亲后面干各式各样的活计。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多出和母亲黏着的机会。似乎跟着母亲,热也不觉得,冷也不害怕。

每到冬天,回家最爱钻的是锅屋。柴火烧起,除了饭香,就是暖和。特别冷时,父母亲就会在小小的屋子里生起一盆火。我们把冻僵的小手放在上面边烘边搓,很快就舒服起来。围着火盆,把脚翘起搁在盆沿上,不一会儿脚底就暖乎乎的。一边烤着火,父母亲和我们拉拉闲话,整个人都变得热乎开心。现在,农村都很少用柴火做饭了。每次回老家,我仍还“撒娇”般的让堂弟媳用草锅做饭,让孩时的记忆充斥其间。

如今的冬天取暖的电器各式各样,只要有钱都能买到。电暖煲、电热毯、电暖器、空调,虽看不见明火,却可以把我们烘热了。然后各人习惯扎进自己的世界,抱着手机的,守着电视的,偶尔说上一两句话,也是自认为看到了什么好笑或可气的信息。物质确实越来越丰饶了,在这不缺吃穿的年代,为什么不时会有“不寒而栗”的事件发生?“江歌”案余波未平,湖南少年杀师案又起。真是让人心痛!可我想,这也不仅仅是一句“中国式教育的悲哀”所能概括的。

寒冷时,我们都需要温暖,而这温暖来自何方?它,只能是来自心底的那份爱和善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该生起这样一盆火,为自己,也为他人。写到此,我且借用一段话作为本文结尾吧。余秋语老师说:“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没有爱和善良,即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相反,如果以爱和善良为目标,那么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全都会因为这个隐秘的光源,而晶莹剔透。”

棉花糖||江苏

作家简介

徐莲华,笔名棉花糖,小小烛、年华,盐城市作协会员,响水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协副主席。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偶有灵感也码码字。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