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引发的几点思考

来源:飞鸿范文帮 1.09W

2011年召开的两会正逢“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因而今年两会不仅聚焦了国内民众的目光,也备受海内外媒体以及海外华人的高度关注。在此,我浅谈我对两会的几点思考。

“两会”引发的几点思考

一、收入分配问题

人们常常将经济活动比喻成做蛋糕,蛋糕要做大做好;将政治活动比作分蛋糕,要体现公平正义。国家有效实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是税收。在各种税收之中,广受广大民众关注、与民众休戚相关的莫过于个人所得税了。有不少网友认为应该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由现行的3000元改为5000元。我个人赞同这种看法。中国贫富差距日趋扩大,穷人和富人越来越多,中产阶级却越来越少。这是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期发展的。我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在经济分层上的理想类型应该是“纺锤型”,即位于两头的穷人和富人相对来讲较少,而中间的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干力量。我们的国家应当着力于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收入再分配上向中小阶级倾斜。

然而决策部门似乎不太了解中国富人的经济状况。对于富人来讲,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并不足以影响他们原本优越的生活;而对于中小阶级来讲,从为数不多的月工资(大多在3000—5000院之间)之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税收上缴,这确实制约着其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尤其会使他们缩减在自身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这在无形之中使得个人所得税打压了中产阶级,与个人所得税的设立初衷背道而驰了。

二、教育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提倡。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谈谈关于大学教育的有关问题。在国际院校排名中,国内名校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不仅难以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抗衡,也不得不屈居于香港、台湾名校之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如何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大学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

国内目前有这样一种趋势,即各大学纷纷广设分校、开办附属的大专院校、建立豪华教学楼以及学校标志建筑等。我不禁疑问:难道气势庞大的学校就是一流的吗?在我看来,衡量一所学校是否优秀是看它手否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必要地硬件支撑,是看它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看它旨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以及最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是看它是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北大近期推出的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被纳入会商范围。北大自蔡元培担任校长以来,素有思想开放、言论自由之美誉,为何如今却这般呢?着实令人失望。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每年的教育支出也占总支出的很大比重。3月28日,上海纽约大学正式落户于上海浦东新区。对这所与美国纽约大学有极大渊源的刚成立的学校,我暂且妄自评论,但愿这所学校的成立对中国来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中国大学之新风。

三、就业问题

目前日趋流行一种看法,即“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大学生尚且难找工作,非大学生似乎面临更大的窘境。就业形势果真面临着如此难以招架的撞击么?我不管苟同。不可否认,目前仍有许多人为找工作发愁,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没有足够的岗位需求。春节前后的“用工荒”也对此进行辩解。许多岗位无人应聘,或者没有适当的人选;血多人过分挑剔职业以至于迟迟不能就业。这都是工作难找的原因。对此,就业者个人应当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另一方面着力提高自身能力。此外,还可以自主创业,例如市场上就出现了“水果造型师”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职业,这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给社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政府和社会也应当建立市场信息交易平台、就业指导中心等,促进就业信息的流通,更好地铲除就业障碍。

“两会”是展现中国风采的一个窗口,也是国内政治生活的总指标。但愿以后历届两会都能务实进取,切实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为人民谋福祉。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