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以正气诠释教育、以正心感触幸福

来源:飞鸿范文帮 7.64K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以正气诠释教育、以正心感触幸福

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以正气诠释教育、以正心感触幸福

社会呼唤公平,人民祈盼幸福,百姓诉求乐业。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百姓的幸福与尊严、家庭的和谐与文明都离不开教育。而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则是生命个体成长与进步的基石和起点。

杭xx同志,男,出生于1977年7月,在接受启蒙教育之时,改革开放春潮已席卷神州大地,他幸运生活在和平且基本摆脱父辈曾经历过的忍饥挨饿困境的年代,并能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经过小学、中学老师的悉心教育和指导,在父母的养育和全力支持下,于1992年9月考入原南陵师范学校,三年后毕业分配至家乡原新林乡郭仁小学任教。从1995年8月在郭仁小学工作到现在在新林小学任教,十六年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他有困惑,有挫折,有困难,有艰辛,更有莫大的收获,有着真切的体验,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一、以正气诠释教育

社会呼唤公平,教育急需正气。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时代,农民的温饱问题不再是根本问题,农民关切的是子女的幸福成长,农民关注的是能享受最基本的幸福,农民关心的是能获得最基本的人的尊严。从教十六年来,杭xx同志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自小生活在农村,接受基础教育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深切地感受到农民内心最深切的呼声和最善良的愿望。他和农村娃相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课堂,在各种活动场地,在家访的学生家中,他始终能以平等的姿态去接触农民和孩子们,经常倾听他们的心声,创造各种条件举办各类活动,让孩子们尽量能享受到校园生活的幸福,尽量让孩子们能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拓宽视野,获得新知和必要的技能,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激发了孩子们不断进取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信心。

在近年来的新林小学少年宫建设工作和科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杭xx同志积极配合学校落实了科技手工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以及利用现有实验仪器并创造条件自制各种实验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通过科技手工兴趣小组和科学实验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自然调动起来,通过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囿于目前科学实验室配备的实验器材的部分短缺,很多学生无法享受和城里孩子们同等的实验条件,但是,杭xx还是带领学生自制简易实验材料,虽然实验效果可能差了不少,孩子们在实验中依然那么投入,依然那么用心,依然那么专注,这些活生生的教育现场让杭xx老师很有感触,尽管没有很好的条件,但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在科技手工兴趣小组活动中,从宏图校长了解到材料的短缺,请杭xx为学校选购一批活动所用材料,杭xx老师为此在芜湖市区跑了两天,去长街、去商博城、去苏果、世纪联华、欧尚和沃尔玛等超市及卖场详细摸排,终于选购了一批活动材料,在学生试用这些材料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活动开展也越来越有声色。

教育需要正气,这种正气对应着社会呼唤公平。基础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城乡差别,表现在师资差别上,表现在教育实际投入倾斜的差别上,表现在教师及家长素质与观念的差别上,表现在教育环境的差别上等等。

既然无法掌控整体、驾驭全局,那就从现实入手,从可能做起。杭xx老师基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团结同事,和学生打成一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在科学实验、科技手工等活动开展中,努力践行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服务农村孩子,让农村孩子尽可能地享受由教师带来的教育正气而获得相对的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们自小能初步感知科学精神、了解科学方法、熟悉科学内涵,从而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

在杭xx老师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他的“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的学生也是悉心指导和帮扶,对“学习上有困难、行为上有障碍”的农村孩子也是尽心尽力通过教师的辅导和引导同学互助等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杭xx老师相信,只有在受到尊重、得到帮助、获得鼓励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才会是阳光的、活泼的、健康的,他们才能从小树立并坚定对社会的正面、积极认知——这也是教育的良知,更是教育的底线,毕竟我们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而且他们必将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一份子,我们现在的学生的未来不是凭空设想和无端生成的,对于他们的未来,身为教师的我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这份艰巨、光荣且富挑战性的重任,杭xx老师深知,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尽到自己的义务,为了这一代人的健康、阳光、幸福成长,必须以教育的正气内涵去诠释我们工作的每个环节,也只有如此,社会呼唤的公平才有可能渐成现实。

二、以正心感触幸福

杭xx老师在十多年前的偏僻的乡村小学从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简直有点不可思议,那段生活怎么挺过来的,跟现在的年轻同事谈起来,他们觉得匪夷所思,甚至不屑一顾。原郭仁小学校园深处一大片圩田中,四周好几里路都没有人家,孤零零的一所学校,孤零零的几间破瓦房,坑坑洼洼的教室地面,教室墙面黄土和白灰相间,一个用了差不多几十年的铃铛,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和土里土气的农村娃娃们厮守的岁月里,杭xx老师度过了三四度春秋冬夏。谁能说出幸福的真正滋味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有一点应该相通的,在历时比较中,我们感触的幸福滋味最悠长,也是最醇厚的是曾经经历过的困惑、挫折、困难和艰辛。无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之外的简单生活。

即使现在有着相对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但是仍然有诸多的遗憾或不足,我们又如何去面对呢?杭xx老师生在农村,依然工作在贫困的乡村,这里有太多的局限,太多的劣势,相对于城市,相对于城市里的学校和师生们。可是看到那一张张笑脸,那一副副可爱的面孔,那一个个活跃的身影,杭xx老师觉得是幸福的。农村孩子多了一份质朴和憨厚,少了城里孩子的功利和势利;农村孩子多了一对惊奇的眼睛,少了一种城里孩子麻木的神情;农村孩子多了乐于助人的热心,少了一份城里孩子漠然的寡情。——城里的孩子有着整体绝对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着相对宽广的视野,有着家长的高度重视,于此,城里的老师和孩子是幸福的;而杭xx老师和众多工作在乡村的一线教师们,虽然少了很多城里师生的优越,可是,在教学生活中却获得了另一种幸福。是期待的神情,是憨厚的模样,是质朴的言语,是惊奇的发现,是信任的交流,是坦诚的相对。

上学年在杭xx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二班中有个名叫郑凤杨的同学,父母亲常年在外务工,她与一个正读幼儿园的小妹妹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天,郑凤杨同学早起送她的妹妹去街上的一所幼儿园,送到后自己才急匆匆地赶到学校,放学后,书包都来不及放到家里,又去幼儿园接妹妹回家。她的奶奶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人,小凤杨似乎比别的孩子更懂事,在学校不仅学习认真,且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可以说,在学校她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在家也是一个勤劳懂事的孩子。有一次杭xx老师在快到学校的路上,被她的奶奶拦住,说杭老师,我从老家山里挖了些竹笋,你带回家尝尝鲜。虽然没有收家长的一份礼,但是终究被农村的孩子和农村的家长感动。大约过了几天,办公桌上意外地堆了好大一堆竹笋,一开始以为是哪个老师买来暂时放在桌上的,第二天上班的时候,那堆竹笋居然还在,就问办公室的同事,都说不知道是谁的,忽然想起前几日的事情,就找到班里问同学,小凤杨没有承认,还是其他同学告诉出真相。也许,在这些不经意的小事情中,我们有时无情地忽视了它,甚至漠视了它,可是,在这堆竹笋以及类似的小礼物面前,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份责任,更应该深切体会到农村孩子和农村家长对教育的善良的期求和无奈的表达。

幸福是什么?教育生活的幸福是什么?是面对家长甚至直面孩子的善良的期求和无力的表达时唤起的良心和责任,是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农民无奈丢下老幼而留给农村教师沉甸甸的嘱托和希望。

像小凤杨这样的同学班上还有不少,学校就更多。留守儿童,留守家庭,留下的是期求,留下的是嘱托,留下的是希望。尽管,这种种期求、这种种嘱托、这种种希望又是多么的无奈!(在北京大学彭真怀教授题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命运》讲座中对农民问题的相关论述比较深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其中在农村留守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妇女等问题中触及到问题的根源,作者并就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命运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杭xx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和这些类似境遇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课堂中,多了一份关爱,课间或课外多了一份交流,正是老师的“正眼”和“正心”赢得了孩子们的欢笑声,重现了孩子们学习和活动中快乐的身影。农村教育呼唤正心,农村的孩子需要老师的正心,而老师的正心才能恒久保持教育生活的幸福绵长滋味。

附件:杭xx老师近年来部分教科研成果

1、XX年芜湖市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比中提交的《农远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研究》论文获县级一等奖;

2、XX年4月由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比中执教的四年级《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获三等奖;

3、XX年7月在芜湖市农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中获得由市教科所颁发的优秀党员称号;

4、XX年繁昌县教育系统第四届艺术节书画摄影比赛中分别获得教师粉笔字组二等奖和教师钢笔字组三等奖;

5、XX年芜湖市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比中获得教师博客类县级一等奖和市三等奖;

6、XX年芜湖市优秀教育技术论文、课题研究方案等六项电教学术作品征稿中提交的《农远资源与农村中小学常态课的有效整合应用研究》获农远教育应用研究类论文县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

7、在XX年度被评为繁昌县优秀乡村教师;

8、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质量监测命题评比中获三等奖。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