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课后反思(精选3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1.91W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 篇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精选3篇)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平方米,3700亩=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 篇2

今天教完了略读课文《青山不老》,回忆起最近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专家关于略读文章教学的讨论,有些感想,记录于此。

1、要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学生而言,不管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新知,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启发。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多引导,要把握一个“度”。教学课文《青山不老》,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进行点拨,把握学和导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

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是本册教材教给学生重要的读写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是需要教师抓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过三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的。第一个是上课伊始,为增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联系资料或实际情况谈晋西北沙化现象,引发思考;第二个是在感受老农生活艰辛时,让学生联系自己一个人时间呆在家里的感觉,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的艰难;第三个是在拓展延伸处,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能为保护环境、绿化家园做点什么。三个切入点,三处联系实际,恰当准确,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涵,强化了学习方法。

青山不老课后反思 篇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平方米,3700亩=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