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反思(通用6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2.64W

路旁的橡树反思 篇1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路旁的橡树反思(通用6篇)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路旁的橡树反思 篇2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对工人与工程师语言进行感悟,但学生们诞生了另一个精彩。一个学生说课文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

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

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字词也没有象原来那样查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溶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路旁的橡树反思 篇3

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路旁的橡树反思 篇4

刚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文章中工程师为了是否砍树而犹豫,工人们不想砍树但只能听从命令的那种无奈,这两者的心理过程其实很复杂,老师要帮助学生去体会。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树反思 篇5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

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树反思 篇6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