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来源:飞鸿范文帮 3.72K

乌塔教学反思 篇1

《乌塔》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我国少年儿童努力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乌塔教学反思(精选17篇)

上课文前,我先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看看课文主要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阅读提示”要求我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讲的是件什么事。再想一想: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些学生读完以后,马上抑制不住地想要表达自己对乌塔的看法:“乌塔真是一个大胆的女孩子”;“我真羡慕乌塔,能自己一个人旅游”;“乌塔是一个勇敢的女孩”;“乌塔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乌塔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孩”;乌塔是一个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并很勇敢的女孩”;“我觉得乌塔一个人去旅游是错的,那多危险啊”……嗨,有些没读完书的学生也加入到谈论中来了。看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放到后面去交流吧。

乌塔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乌塔》一课。小姑娘乌塔的行为不但对于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震撼,对于我来说也简直不可思议。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到欧洲去旅行,真让人佩服。

孩子们羡慕乌塔,对乌塔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仅是因为乌塔的勇敢,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更重要的是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三年时间的准备,事先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并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连旅费都是自己打工挣的,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向乌塔学习,但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为此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的做法和说法你赞同吗?接着我让学生立足课文语言,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学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很自觉地引用前几天下的第一场雪,孩子们从玩雪,看雪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图片都无法让人获取这种感受和快乐的体验。同样,外出旅游,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长自己的阅历,还是丰富自己的经验的有效途径。积累了经验,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反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担心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也谈到了电视、书本也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到底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并提醒孩子们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

乌塔教学反思 篇3

在课中,我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当我今天想独自体验海滩上捉螃蟹的乐趣,家长么你会怎么做?孩子们活灵活现地描述,可能会百般阻止,可能会去市场买几只螃蟹来替代。可见我们中国家长的爱近乎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我询问,你在希望获取这种体验的同时,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摇摇头。可见,我们中国孩子的独立性也是比较欠缺的。

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影响到语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好教材,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乌塔教学反思 篇4

教学一篇课文重整体感悟,最好有一条贯穿、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读课文。我发现:

课文其实就是通过牛和鹅眼里感觉到的人,与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牛和鹅对人的不同的态度。也就是牛和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反映也不一样。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鹅。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观的事实——在人的眼里,鹅比人小,没什么可怕。他从人的角度去看鹅,所以他不怕鹅;而我却偏信了大家的传言——在鹅的眼里,人比鹅小,恶不怕人。却忽视了人实际上是比鹅大的事实。我站在了鹅的角度去看人,觉得人应该怕鹅,导致了我见鹅就怕,还遭到了鹅的围攻。

我觉得编者是想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告诉学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应该以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乌塔教学反思 篇5

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最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由于前面的铺垫,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读出诗人王维与朋友话别时的伤感和心境。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1、评价语过于单一。若能及时、多样、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作为教者,应该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动作、语言甚至每一个眼神,及时调控课堂。

乌塔教学反思 篇6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我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乌塔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乌塔教学反思 篇8

《金子》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从彼得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金子”,所以我想以文本为载体,以朗读为桥梁,以合作为踏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宗旨,积极主动地挖掘课堂中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语文课上也能不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出发,带领孩子寻找“金子”:

一、抓关键词句,悟人物品质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告诉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到有关描写人物的句子,然后在句子中去寻找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反复阅读和揣摩。学生通过“蜂拥而至”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淘金者的数量之多,“一无所获”则能感受到他们失落的心情。通过对淘金者的分析指导,对于彼得的讲解就容易多了,孩子们根据关键的词句,逐渐从课文中感受到彼得不仅勤劳,而且还是个充满智慧,执着坚持的人。

二、手脑并用,会读会思

学习课文,不能单纯地看和说,也要让学生动动笔,学会多种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直线、波浪线和括号的方式找出彼得的所见所思和所为,于是大家马上动笔开始寻找课文中的句子,然后很积极地来进行交流,根据他们的回答,再逐一分析。而且这种动笔的地方往往要求学生通过默读方式进行,这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其余地方我则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和赛读等方式进行学习。

乌塔教学反思 篇9

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文章脉络清晰,情感发展自然:老人通过充满诚挚爱心的行动,使鸟儿由怀疑到信任,直至与老人亲密无间。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读着这篇文章,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一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中。

课前问学生是否读过这篇文章时,竟有学生告诉我,假期看这篇课文的时候,读了好几遍,居然读哭了。多么善良的孩子啊!作为教师,我更多的将设计教学放在了首位。

孩子的话让我重新审视这篇故事,重新投入故事的理解中,最终设计了教学过程,并与孩子们共同学习了课文。

我把精读的过程设计为:朗读理解如何建立信任之后感悟课文最后鸟儿们对老人的怀念;再朗读理解亲密无间之后再次体会文章最后鸟儿们对老人的悼念;然后再体会老人与鸟之间心灵相通的感情之后再来感悟最后鸟儿对老人的深切哀思。每一部分之间的情感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们较好的感受到了老人与鸟之间相处的和谐,情感的深厚。同时,在这三部分的理解当中,我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在理解信任这一部分是,我侧重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词句及生活经验来体会老人的无私勇敢和体贴,同时渗透了比喻句的好处。在理解亲密无间时,除了结合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之外,我重点让学生展开想象下出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达到了读写结合。

乌塔教学反思 篇10

《说声“对不起”》这一课主要讲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小的摩擦,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交际能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陈刚不小心划破陆叶下巴后向陆叶道歉的心理过程。上这一课之前刚好班上的一位男生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星期一下午是上选修课的时间,那天下午放学时,男孩烜的妈妈来教室里找我,看到她不满而略带气愤的神情,听完她的述说,我才明白,烜在上足球选修课时,因为不小心绊倒了篮球选修班上一位高年级的男生,那个大孩子事后在自由活动时找到烜威胁了一番后,把他的口风琴拿走了。烜妈妈一边在气自己的孩子不争气,遇事不主动和老师报告,一边气那个大男孩太欺负人。我看了一眼在一边默不作声的烜,再次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跟他说:“孩子,你看,今天妈妈来学校里很生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烜说:“因为我把口风琴搞丢了。”“还有呢?”我再问。“还有我没有把事及时跟老师说,没有及时处理这事情。”烜低头小声说。我摸摸他的头说:“对啊,看来你心里都明白呢!现在放学了,大家都回去了,你也找不到那位哥哥了。你和妈妈先回去吧,我们明天再找选修课的老师协助处理这事儿了。”

这事过后第二天正好上新课《说声“对不起”》,新课导入时,我对孩子们说:“上课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然后我把烜的选修课风波说了一遍,之后提了一个问题:“烜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不对,但是,你们想想吧,大哥哥为什么会在发生碰撞事件后拿走烜的口风琴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避免这件事的发生?”问题提出后,孩子思维很活跃,有说到应该及时和老师汇报,更多的孩子说到——事情发生时,应该及时和对方说声“对不起”。

听到孩子们思考的结果,我很满意,通过拿这件刚刚发生的身边的小事情作为新课的导入,达到以下几个好的效果:一、孩子们听得认真,思考很有现实意义,对他的今后的行动指导有参考价值。二、开门见山,直触学习课文要达到的最终教育效果。三、以“说声对不起”为重点词,展开了后续学习,对人物内心彷徨犹豫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友情帮助的认同提供了实际的事例,引导孩子从自身出发,感同身受地理解了“我”。在朗读课文时也能抓住人物内心,读出情感。

乌塔教学反思 篇11

在往日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学生只是机械的翻译,辛苦地背诵,缺乏与诗人、诗情的共鸣,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这次培训,我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上周在上《词五首》时做了一些新的设计,希望有所突破。

一、重组阅读,展开比较阅读。

将五首词作重新安排,按婉约派和豪放派分成两部分教学。同时为了避免多篇教学和比较阅读容易变得零碎混乱的问题,我做了一些引导,比如,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比较;三首爱国词的朗读处理;三位爱国者形象的体会,这样让学生既有明确的方向,又能自由发挥。

二、以读带品。

诗词教学切忌只究词句而忽略诵读。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的大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朗读,教师的动情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以读带品,尽可能让学生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境。不过很多学生在朗读时虽有感情,但处理方式稍显单一,且个人诵读时还比较害羞,放不开。( 励志天下 www

乌塔教学反思 篇12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教学重点为透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述,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由于在第七单元中类似课文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本文语言生动,贴近儿童实际,资料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透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下:精讲环节中,在总结学法的时候我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细节之处没有讲得更清楚,导至小组合讨论走形式,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有些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学习时,人员分配不够合理,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还需加强。透过国培学习我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要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乌塔教学反思 篇13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乌塔教学反思 篇14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用于上课的课件,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学习中来。事实证明,这节课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非常不错。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识字教学

导入时先让孩子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最开心的事,体会家的温暖和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先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入手,看看学生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再从句子中脱离出生词,让学生认读,先让独立练习,再指名带读。在这里面我重点处理了一类字“云”和“子”。“云”在读完词后,让学生尝试组词,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有的组“云朵”、“彩云”,还有的想到了“乌云”。“子”我重点是通过“种子”和“孩子”来认识“子”在独立念时读三声,而在这两个词中读轻声,老师指导读词,轻声读得短而轻。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植物的种子,而种子是如何生长发芽的,学生没有太多的亲身经历,所以老师通过讲授,让学生理解“泥土是种子的家”这句话,学生练习朗读这句话,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最后再将词语打乱顺序进行开火车练习。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学习不能脱离句子,脱离语境,只有在语境中学习才能理解和学会运用。

二、品读文本

本课全文共6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第6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引学第1行——自学2—4行——共同体会第5、6行”为主线,以读为主,配以精美的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更直观,边读边展开想象,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在学习第一句时,先引导学生想象白云在家里时的自由自、快乐的心情,再通过指导朗读。有了第一句的朗读基础,在学第二句时学生就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了,老师再适时地评价,学生朗读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第三句不用老师指导,也能后边想象边读出感情了,这样,也体现了教学的教、引、放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朗读前四句话,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背诵奠定基础,而且还让学生有个简短的休息,一举多得。在处理课文的难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句话时,我是先让学生欣赏地球上的事物的图片,有大山、海洋、草原、各种动物以及人类。在出示“地球是( )的家”,让学生看图填空,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地球既是植物的家,也是动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的家,那我们用一句话说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填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也解决了难点。

三、句式练习

在落实句式练习这一重点目标时,我主要是分几步进行递进式的渗透,最后让学生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第一次练习,在学习第三句“小河是鱼儿的家”之后,让学生想一想,小鱼在小河里会有哪些朋友,由此引出“小河是( )的家”,在插图帮助下,学生很快就能填出答案。第二次,是在表演朗读前四句话后,让学生观察这四句的特点,这四句说的都是谁是谁的家,再出示“大山是的家”和“( )是( )的家”,有了前面的基础,第一句学生填的很快,后面进一步的发散思维,并进行运用。第三次练习是“地球是的家”,这句话的目的,主要是巩固句式,再有就是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总的来说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第一,学生的朗读层次性还是体现的不是很到位,这主要是老师的指导语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更够使学生的朗读上一个高度。第二,对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在平时还有长抓不懈。

乌塔教学反思 篇15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将为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1、掌握乘法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传统的计算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了。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化。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渗透德育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是,创设一个买福娃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创设一个买书的情境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我以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1、掌握乘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在对比口算与列竖式时,学生都喜欢口算的算法,因此我顺水推舟的说:“实际上口算与列竖式的算法是一样的。列竖式的方法比口算方法还要简便,实际上列竖式也是先算24乘2的积;再算24乘10的积;再把24乘2的积和24乘10的积想加。”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主要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第二个部分积的末尾“0“能不能省?会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省“0”后要注意什么?

总之,这次教研课能抓住计算教学的基本步骤进行:1、强化口算,估算。2、重视算理。3、注重算法多样化。4、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但“没有完美的课堂”,这节课也有不足和需要改进方面: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老师讲解多,学生展示的时间与空间少。2、重点环节单一重复,学生理解内化的过程得不到体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重点环节教学时,要让学生会说乘的顺序,理解并能讲述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品尝成功喜悦。同时实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并让学生感受“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乌塔教学反思 篇16

《少年王冕》这篇课文讲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如何孝敬母亲、学画荷花的故事,表现了王冕刻苦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体会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要孝顺自己的父母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王冕的“勤奋刻苦”和“孝敬母亲”这两个方面与文本对话,抓住课文重要语句来体会。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觉得人物语言最能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心理,因此我主要是紧扣语言文字从读到议、到填、再到读,这样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母亲无可奈何的心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舍不得”、“积攒”等重点词语,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咬文嚼字”,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王冕买书的不易,从而认识到王冕是个好学的少年。抓住重点段落,紧扣关键词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领悟人物性格特点。这样既是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主人公的优良品质的熏陶。推敲词语,是感悟的有效策略。王冕不仅孝敬母亲,而且勤奋好学,在引导学生体会王冕的勤奋好学时,我抓住重点句:“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推敲重点词,感受了王冕学画勤奋刻苦,我根据学情设计了一项想象说话:三个月里,王冕学画历尽了千辛万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感受王冕学画的艰辛。

由语言文字材料构建成的文章都是富有感情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从古到今,“读”一直是最基础的学习方法,因为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领悟,课文的感情需要朗读去表达。所以在本课教学中,突出“读”的训练,把“读”贯穿全文。采取了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坚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自读自悟”,做到与作者心心相撞,情情相融。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习王冕的一些高贵品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受启发:语文课上,能够感动学生的是真挚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优美的意境,率真的童趣,当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当老师全情投入,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学生。教师只有细心研读文本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让教师教得应手。

乌塔教学反思 篇17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