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磁场效应”引来海外候鸟

来源:飞鸿范文帮 2.91W
人才“磁场效应”引来海外候鸟
相比国企、事业单位,人才问题让民企渐渐感到缺乏发展后劲

人才的话题很时髦,说起来却沉甸甸。在日前举行的“2005上海科教兴市论坛”之“集聚创新人才激发创新动力”专题研讨会上,与会者流露出了沪上人才建设中的喜和忧。



留学归国比例近国际水平

“几年前还在国内、国外两头跑的‘飞人所长’们,如今都带着老婆孩子全心而归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华仁长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向与会嘉宾和听众抖出了殷实的人才家底:自中科院实施“百人计划”以来,上海分院已从海外揽回了200多名杰出人才,其中140人在国外已获得教授、副教授的职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下属的12家研究机构中,6家请来了“洋掌门”,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联合国”,人才引进模式正在从“候鸟型”向“扎根型”转变。

上海的“磁场效应”得到了大家的公认。1993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陈国强来沪时,靠举债向原单位支付了1.8万元的赔偿金,这与他当时200元的月薪相比,堪称一次冒险。回首当年,陈国强坚信:“这次冒险是我人生最正确的选择,至今不后悔。”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手中的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向国外输送留学生71万人,回国17万人,平均出去4个回来1个;上海赴海外留学13万人,回国5.6万人,平均出去2个回来1个,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民企对人才吸引力不够

最近,均瑶集团有意向航空业发展,但却苦于觅不到贤才。公司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谷增光感慨:“相比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民企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似乎低人一等,有时甚至重金难求。”

与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经济地位相比,人才问题不能不说是一根“软肋”。人才数量偏少、高端人才不足、吸引力不够、流动过于频繁、管理手段单一:一系列人才问题让民企渐渐感到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先天不足,谷增光觉得大多数人对于民企的认识还停留在10年、20年之前,在一些电影、电视剧等文化创作中,民营企业家甚至与恶势力相勾结,这些都使得民企的正面形象大打折扣,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引进。

事实上,均瑶的困惑颇具代表性。沈荣华指出,沪上企业尚未成为人才开发的主体,人才配置存在结构性不合理。调查显示,上海仅有40%的人才在企业,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则高达70%到80%。他认为,“官本位”思想阻碍了人才的有序流动,公务员仍是不少毕业生的就业首选。

对于自己原来的公务员背景,谷增光毫不讳言,但他仍深深感到要在政府与企业、特别是民企间顺畅流动却并非那么容易:“目前的人才流动仅仅是一股自下而上的单向流,而不是一个自由往返的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