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后感:严苛教育培养出惰性、奴性,以及凶恶和卑鄙

来源:飞鸿范文帮 1.47W

星期六下午,鲁鲁上完英语课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找他的好朋友阳阳玩,一直玩到吃饭时间才回来,脸儿绯红,兴高采烈。

教育后感:严苛教育培养出惰性、奴性,以及凶恶和卑鄙

星期天上午他要背单词,过了半天,神色沮丧地走出来,说他的书包不见了。怎么会不见了呢?他说估计是昨天和阳阳玩时忘在外面了,估计是在雕塑那里。我让他赶紧下去找。过了一会儿,他在楼下按门玲,说没找到。我让他去保安那里问一下,他让我下去。

见到他,我虽努力保持平静,还是忍不住说书包丢了没关系,《新概念》丢了才真正麻烦,学了一年多了,书上记了很多笔记,哪怕买本新的,也无法弥补。鲁鲁眼里噙满泪水。见他那样,我又只好安慰,“没关系,再大的事情也总有办法解决。”

带他到小区南门的警务室,问外面站岗的保安,捡没捡到一个书包。保安说就在屋里桌上放着呢。带我们进屋一看,果然是它!鲁鲁顿时欣喜若狂,我也松了一大口气。

书包丢了,应该算是一个大错。当孩子出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呢?

我小时候是特别害怕犯错的,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出了一点错就提心吊胆,拼命想掩饰,掩饰不了时,感觉万念俱灰,那种恐惧的感觉现在都让我心颤。

有一次我问邻居胡阿姨,要是她女儿先慧打烂了一篮鸡蛋怎么办?她说“打烂就打烂了,她又不是故意打烂的。”我觉得好羡慕先慧。在我的家里,如果打烂了什么东西,虽然也不会挨打,但父亲一定是满脸阴沉。虽然他并不说什么(有时候也会说几句),但那种脸色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他心中的怒气,我会很恐慌。这种怕他生气,怕看他的脸色,这种恐慌感,我一生也没能摆脱,我一生都是一个胆小、内向,怕得罪人,怕犯错的人,我因此失去很多机会,也没能活出精彩人生。

父母太严苛,孩子会惧怕失败,不敢尝试,也缺乏担当。

小孩子做了错事,如果坚信会挨打,那么他的第一反应必然是逃避,他必然会编造谎言,让那错误显得合理,让自己显得无辜。这样的经验固化下来,成了一种思维模式,这个人就成了滑头、懦夫,难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一群孩子做了错事,当大人追究的时候,那个最先大叫:“不是我的错!”的,往往并不是他真的没有错,而是因为他太害怕了,那个罪责之重他不能承受。成人世界也是如此,面对重大事故的责任,有人避重就轻,有人嫁祸于人,往往不是因为这些人有多自私、多恶毒,只是因为他太脆弱。

孩童时期过于严苛、过于粗暴的教育,很可能造就内心脆弱的人,因为童年的经验会让他养成习惯,遇到任何可能受罚的事情时,都会脱口而出:“不是我的错!”他想的不是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而是如何逃脱惩罚。严苛的父母,让孩子惧怕失败。粗暴教育会强化自保的倾向,让人遇事不是勇于自省,勇于担当,而是率先逃避,将免责放在第一。

这种心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保守。先确保无错,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考虑尝试和创新。但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万无一失的创新又到哪里去找呢?所以创新对于他们来说,也就只是个美丽的幻想,停留在脑海而已。

粗暴教育在思维上培养惰性,在人格上则培养奴性。不服从就要挨打,谁又愿意挨打呢,多打几次就学乖了,所谓坚持已见,坚持真理的独立人格,在高压环境下是难以茁壮成长的。

同时,它还催生出粗暴和卑鄙。但凡是个人,没有心甘情愿一辈子受辱的,人都希望被人尊重,也都希望高于别人,希望拥有支配权。但当他头上永远有人压着时,他不敢吭一声,也无法吭一声。压抑积累起来,直到他终于遇到比他更弱的人时,机会来了,他很可能变本加厉把损失夺回来。

一个弱者,当他面对比他更弱的人时,往往心中并无怜悯,而只有冲上去把对方踩在脚下的快感。弱者对更弱者的残暴,令人触目惊心。

施暴者往往都有屈辱的过去,心灵伤痕累累,乃至畸变。但他们并不容易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惯于推卸责任,又对世界充满怨恨,总是在警惕外部的伤害,寻找别人的漏洞,所以他们是最缺乏自省精神的。

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骨子里不自信。也无法面对真实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会强迫他看到真实的自己——一个屈辱而懦弱的自己,一个无能的自己——他不敢承认这就是自己!其实,只要看看专制社会下人性的扭曲,就不难理解粗暴教育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另外,有的父母可能会想,我从来不打骂孩子,严苛的问题对我来说不存在。不一定,严苛可以是粗暴凶狠的,也可以是平静温和的。“严苛”是一种价值标准——标准太严格,要求太完美,那就是严苛。如果孩子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要受到责备——哪怕你是微笑着责备,那也是一种否定——如果生活中总是否定,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父母满意,久而久之他也会失去自信,从而害怕失败,逃避责任。

我把这形容为——温柔的专制!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