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感悟:开门办学,让学校更健康

来源:飞鸿范文帮 2.99W

1

教师学习感悟:开门办学,让学校更健康

讲到理想中的学校状态时,我不止一次用下面这段话进行描述:

学校,是校长、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片绿地,不同潜能、不同个性的学生如同绿地上不同的花草树木,在阳光、雨露和肥沃土壤的滋养下,生机盎然地生长着,以自己的鲜活的生命和独特的个性,展现着各自的风姿。在这里,孩子们得到的是人性的、科学的关爱和帮助,身体如同根茎,知识如同绿叶,道德如同鲜花,成功如同果实,全面的、健康的发展,既是为了奠定明天的基础,也是为了享受和感悟今天的生命和幸福。

这里,我把学校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阳光,雨露,和风徐徐,万物千姿百态,自由生长,自然之美尽在其中。这样的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内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但这样一个系统又是开放状态的,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它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系统就可能不断萎缩,甚至崩溃。

这是我对学校生态系统一直就有的一点粗浅认识。今天,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时龙先生的讲座《复杂适应系统视野中的学校发展问题》,不仅认识得到了佐证,更引发了新的思考。

2

一个好的系统,一定是充满活力,并且能够不断进化的。

不断开放、不断融合,是一个系统具备蓬勃生命特征的决定性力量。

对学校系统而言,同样如此。

3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开放活动。

但很多开放的目的只有一个:宣传。既然目的定位在宣传,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很多“秀”。想方设法把学校所有的“鲜花”都集中在一起,让人看到光鲜靓丽的一面,而对没法避免的“枯草”“落叶”之类,则藏在角落里,让人难以察觉。这样的开放,并不能真实的把学校的系统运行状况展示在外,因此,外来信息也就无法准确输送到学校系统中来,或者有些信息输送进来了,但因为偏离了学校的实际,价值也就打了折扣。

敢不敢以常态面貌示人,是考验教育管理者智慧和勇气的试金石。

我在学校最早推行家长值班制度的时候,反对的声音是不少的。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为什么没事找事?现在可好,天天有人盯着,总得提心吊胆,这日子怎么过?

但我坚持:多一双眼睛看学校。

无需刻意准备,或者换句话说,也无法准备。家长委员会成为学校里最自由的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和了解学校的任何犄角旮旯的事,可以大大方方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说,一个学校随时可能出现师生行为不当、环境卫生不良、安全防范不足等问题,那多一双眼睛来觉察,有何不可?

这就是开放的态度。

况且,真正开放了,才会有一家人的感觉。家长不是来无中生有地挑刺,是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是让学校生态系统不断净化、愈发健康的很好路径。

4

学校的生存环境恶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群体的焦虑、挑剔,甚至敌对。本应该方向一致的家长和老师,很多时候形同水火、兵戎相见。

埋怨和指责无济于事,何不转换思路,把家长资源引入到学校来?让他们来给孩子们讲课,丰富课程资源;让他们来班级、学校做事,成为班级管理、学校管理的同盟军;让他们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既规避了学校的风险,又满足了孩子们成长的需要……更关键的是,这样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与学校成为了一家人,大家彼此了解,深度融合,从而少了一份指责和猜忌,多了一份包容和信任。

这,就是在为学校生态系统营造最良好的生存环境。

5

各类松散型的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开放的重要方式。

多种形态的学校联盟、学科联盟、教师联盟,不必有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也无需目的性过强,或者耗费太大的时间和精力,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联系,你不一定是我的“师傅”,我也不一定非要传授给你什么“经验”,彼此处于打开状态,相互触碰,相互交融,这就会形成频繁的信息交流。这正应了时龙先生的说法:要构建信息交换为主要特征的学校发展模式。

最近一年多,因为到江苏工作,我加入了若干个教育的微信群,以江浙一带优秀教师为主,也辐射到全国。那里是思想极其活跃的地方,虽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发言不多,但各个群里针对教育政策、教育现状以及教育突发性事件的评论、剖析,让我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很大影响,也在改变着我思想里固有的一些观念。这个过程中,也逐渐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受到他们的“三观”影响,我的人生甚至可能转弯。

我想,这就是信息的价值。它在不断注入我自身已接近固化的价值系统,撬动着我的思考、判断和选择,从而促进着我的进化。

对学校系统而言,同样如此。封闭起来,坐井观天,与外面的世界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最终导致的必然是系统“僵化”,甚至“死亡”。

6

打开门,让鸟语花香进来,也让凄风冷雨进来。只有这样,学校生态系统的肌体才会免疫能力更强,才会不断演变提升,更健硕,更有力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