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回忆美文:老包

来源:飞鸿范文帮 2.86W

编者按:老包的笛子吹的漂亮。遥想当年的春春岁月,歌舞团里可是没人吹得过他。

青春岁月回忆美文:老包

在一个朋友的跨年聚会上,邂逅了两位过去小城文工团的老朋友,一位是乐队笛子独奏首席。另一位是乐队中的大提琴手。

他俩要求与我合张影,估摸着是想拿回去给别人看看,当年在团里被人人唤作"小波"的那个"小鲜肉",缘何长成一堆大肥肉了。

"大提琴"留给我的印象不算很深,话不多,人长的很精神,还有个学跳舞的儿子,如今也成了艺术剧院舞蹈队队长。

"笛子"老包就不一样了,乐队里的一霸,人人都惧他三分。笛子吹的漂亮。当年,沪宁线上的歌舞团没人吹得过他,一次上xx奏时,被一位女报幕员报成:"下面请欣赏独子笛奏,演奏者。。。。。。"。这个段子是不是他的经历已经无从考证,打有这个段子起,人们总喜欢按在他的身上。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段子绝对是他的,想赖都赖不掉。话说,文工团舞美队的“口吃病毒”,也不幸传到"笛子"身上。舞美队那几位绝口不认账,说你"笛子"的"口吃"是娘胎里带来的。别看落下了"口吃"的病根儿,他的笛子吹的一点不"咯愣",不含糊,流畅的很,布谷鸟一般优美,欢唱。"笛子"下巴比旁人长出一大截,傲里傲气地往前支楞着,团里人都叫他"瘪嘴老包"。

"笛子"自打被报幕员报成"独子笛奏"后,再也不相信报幕员了,那晚,吹完一支《我是一个兵》的曲子之后,台下掌声雷动,喝彩连连。那个年代,"扬琴"是小乐队的"灵魂",敲扬琴的老高也就是小乐队里的核心人物。小乐队一般在独奏演员或独唱演员的身后,扬琴居中,小乐队左右分开在两边。"笛子"在掌声中极其淡定,从容,如此雷动的掌声并不鲜见,常有的事。"笛子"连吹两支曲子过后,自己将下巴送到立架话筒跟前,打算自己给自己报下一个曲目:"接下来再为大家演奏一首《扬鞭催马运粮忙》"。

这支名曲一出口,台下观众又是一片喝彩声。一般演出最多也就两支曲子了不得了,那晚偏偏观众热情得非不让"笛子"下台,一劲儿让他返场。乐队老高在他身后着急地问了句:"什么调来着"?"笛子"一激动,又"口吃"起来:转过一半的身子,支楞着下巴从乐队的左到右画了一个圈,说了一句:"A。。。。。。。F。。。。。。调"。乐队估计都没听太清楚"笛子"究竟说的是什么调,左半边听的是"A调",右半拉听上去像是"F调",于是,出来的是七荤八素的伴奏,气的"笛子"脸都绿了,眼珠子瞪的浑圆。台下懂音乐的观众一听就乐了,跟着就炸了锅。没听明白的,还以为"笛子""扬鞭催马运粮"真的很忙才如此吹胡子瞪眼来着。

这是发生在"笛子"身上的真事儿,一次文工团聚会时,我当他面说过,"笛子"一点不恼,跟着周围人呵呵的乐。

"笛子"个儿很高,我们那些年在团里的篮球场天天打篮球。有"笛子"在,"笛子"自然打中锋,他不在,才会轮到我。中锋"笛子"篮球打得可以,场上跑的也很勤快,只是容易发急,大嗓门吆喝不断。还是因为"口吃",指令发出去一个字,被拉长音的另一个字往往会错过时机才传到位。

又有几年没见,只要一见面,"笛子"他们还是叫我"小波"。叫惯了,也知道那张老不咔嚓的脸再也没有"小波"的影子,改不了口,也就这么着了。

""笛子后来在文工团成立的交响乐团里改吹了长笛,土洋结合,照样霸着首席的位置。后来,乐队散了,小城再也没有一支像样的乐队了,"笛子"说他自己有了一个工作室,带带学生

与"笛子"分手时,他居然流畅地从嘴里挤出一句:"下次有空回来,我们聚聚哦"。哎,怎么就不再"口吃"了?莫非"独子":不再"笛奏",他的"口吃"反而痊愈了?

小城还真有几位像"笛子"这样的非典型人物,有才,有料,有乐子。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