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回忆美文:也说年味

来源:飞鸿范文帮 9.42K

日月如梭,转眼新年的脚步又近了,报刊杂志网络谈年味的也多了起来。诸如,年味淡了、正在消失的年味、留住年味、远去的年味等等,一言以瞥之:年味一年比一年淡了。

关于春节的回忆美文:也说年味

什么是年味?大概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且年味也会因人而异。有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的差异;有游子盼回家,民工盼结账的欣喜。有春联龙灯的喜庆,有烟花爆竹的热闹;有杀年猪打豆腐的繁忙,有办年货团年饭的笑容;有守岁的满足,有拜年的吉祥;有扶贫济困的善举,有尊老爱幼的和谐;有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祈求丰年的渴望。……

小时候过年,身穿新衣服,手捧冲天炮,就会高兴得直跳。稍大后上学了,有几天不用做作业,可以尽情玩,也会手舞足蹈。工作了盼望和父母团聚久一些,成家后希望年终奖金多一点。可见,年味在每个人的眼中以及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是不一致的。

年味的浓淡,与生活贫富有关系,但又不尽然。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吃鱼吃肉是奢望,好吃的留着过年,新衣服也要留着过年穿。随着物资的丰富,大鱼大肉随时有,衣服讲究时髦赶潮流,自然,在过年的时间节点上就显得没那么慎重了。过年,对于经济拮据的人是“年关”,但“穷叫花也有年头年尾”。富人图显摆,穷人想躲债。看来这年味的浓淡在贫富者的眼中还是有区别的。

年味的强弱,与工作的忙闲有联系,但不绝对。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时间多,春节七天假算是不错了,一般也就用在“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的走亲访友上。以前的“冬闲”是绝对没有了,“正月玩过,二月坐过”也只能是美好的幻想,“出元宵”才上工的规矩留下的只有记忆。年味少了些时间的铺垫,感觉淡了也在情理之中。

年味与年龄的大小有关联。小孩子是最希望过年的,好玩,又有压岁钱,还热闹,是对无忧无虑的孩子最大的吸引。年纪渐大,爱好转移,加上负担上身,压力加重,年对成年人来说没什么稀奇了。如果加上经济拮据,就更为尴尬了!

年味与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关系。城镇化步伐的提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房率的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且农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面对春节期间一票难求的无奈,很多人只能选择提前将老人小孩接到城里过春节,求个一家子的团聚。农村人气的相对减少,年味当然会感觉淡了许多。

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冲淡了年味。以前有场皮影戏算得上文化大餐了,春节的龙灯就非常吸引人。加上骑竹马、耍蚌壳,打春锣、放财神等等,用络绎不绝来形容毫不为过。现在电视、网络方便,各类节目应有尽有,坐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看节目,既方便又舒服。当然如今也有耍龙灯的,但一般几年出现一次,而且以老年人操作居多。很大部分人以玩手机、看电视、搓麻将为主。拜年,靠的是手机短信,微信视频,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方便倒是方便了,但怎么也比不上握手言欢,促膝交谈来的亲切,难免有人发出“隔靴搔痒”之感叹!

年味即年俗。但她离不开热闹的气氛,喜庆的氛围,衷心的祝福,殷切的期盼。她是炎黄子孙文化基因的传承,她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寄托。亦或说有故乡就有乡愁,有乡愁就有年味。青山绿水,农田菜地,鸡鸣犬吠,猪肥鱼跃,以及缭绕的炊烟,悦耳的乡音,都在体现着浓浓的乡愁,蕴藏着浓浓的年味!

可喜的是,国家不仅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九大还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加上日益重视的乡贤文化建设,年味这一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一定会越来越浓厚,越来越芬芳……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