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三毛的散文美文:晚安,三毛

来源:飞鸿范文帮 2.5W

冬日的夜晚清冷静谧,却是读书的好时光。我翻动书页,凝视着书中三毛的照片。

怀念三毛的散文美文:晚安,三毛

少女时期的她,几缕碎发挡住饱满的前额,眉眼清秀周正,黑白色调的照片让她添了几分苍白和沉静。这样带了点儿忧郁和稳重的三毛似乎和人们印象里的她不太相符。

印象里的她,总是长发飘扬,穿着波西米亚风情的长裙,纤瘦的足裸下是一双凉鞋,笑意飞扬,眉眼间尽是不羁和跳脱,那样的三毛让人看着就直觉喜欢,她身上有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一种令人羡慕的自由和肆意。

那是我最喜欢的,三毛的姿态。所以尽管三毛前后的作品风格差距挺大,我还是想这样描述三毛:生而自由。她的从心所欲,自由不拘,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年少时的她,却并不自由。由于跟数学无甚缘分,三毛的数学一度拿到零蛋。为了不留级,她绞尽脑汁,终于摸透数学老师出卷规律——小考的题目全在书后习题上。

三毛的聪明劲儿,就全用在背答案上了,结果连拿六个一百。数学老师认为她是作弊,出了份远高于所学难度的试卷,三毛果不其然,又拿了零蛋。于是在全班面前,数学老师在她的脸上用毛笔画了大大的黑眼圈。

听起来轻描淡写,但对一个孩子的自尊心的打击却严重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是种怎样的羞辱想必不用多提。此后,三毛一度极其厌学,患上了忧郁症,不得不休学。

后来她被送去学画,温和的美男子顾福生老师给她心灵上的帮助良多。三毛心上的伤痕渐渐被时间治愈。然而我还是觉得,她年少时期常带着些许的忧郁和苦涩,像是枚微青的橄榄,少了些许同龄少年的活泼。别人的青年时期总因踏入社会而略带复杂和成熟,而青年时期的三毛反而才是朝气蓬勃、意气清狂的。

三毛后来也经过了几年的留学,她本就头脑聪明,成绩自然是优异的。重点是,在留学的时间内,她遇上了荷西。这个可以说是改变了三毛一生的男人。

要感谢荷西六年对三毛的执着追求,最终治愈了三毛受伤的心,他点点滴滴的温暖,让忧郁倔强的三毛慢慢成长为那个自信活泼、张扬不羁的女子。在和荷西相处的时间内,三毛文学创作的灵感更是呈井喷式。

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也在那时写成。看了那本书,会猛然感到三毛创作的笔力确然成熟了,而与此相反的是,她内心的天真却被全然唤醒,语言朴实清新,不事雕琢,犹如潺潺流水抚过心间,写什么,都让你觉得眼前有画面感。

撒哈拉沙漠条件艰苦,乐观的三毛便拿轮胎当做座椅;别人收到一大捧火红玫瑰感到非常浪漫,三毛收到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感觉荷西真是懂她的心;三毛做粉丝却骗荷西说是春雨;一场说结就结,手忙脚乱却充满甜蜜的婚礼……读来不禁令人感叹,是一个怎样内心充满真善美的女子,才能将生活过得如此有滋有味?

何况,撒哈拉沙漠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中糟糕得多。

年少时不曾读过几本三毛的书,却是知道她爱着撒哈拉沙漠的。撒哈拉沙漠对她有种神秘的吸引力,承载着她莫名而浪漫的“前世似的”的乡愁,因此义无反顾地奔赴。我亦向往那里鸽灰的天空,苍凉的落日,蜿蜒蛇行的沙丘,幽深起伏的山峦,于是常常在心中幻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去一趟撒哈拉沙漠呢?

那个疯狂的幻想被压抑在心底最深处,只是频繁会做一个梦。梦中女子碎花的长裙摆在风中扬起,花边的帽檐随意地搭在头上,黑发如海藻般美丽地垂落,莽莽风烟,茫茫黄沙,天地宽广,她踽踽独行,身影孤单却不寂寥。

阳光呈火热的灿金,让人睁不开眼。我努力地想要看清楚梦中女子的脸,然后她回头一笑。微微干裂的嘴唇,因一路风霜而神色稍许疲倦,眉眼却飞扬而不羁。而后,携着一身风沙轻盈远去。

这个梦给我的感觉实在很好,因而对撒哈拉沙漠萦系的一丝情怀也被无限放大。只是现在细细重读《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心情沉重几分。不是不知道那里的民族愚昧而极度不开化,也许不能用人间地狱来形容那里,可是还是数度读不下去。

邻居觊觎三毛所有之物,什么东西都想问她借,甚至包括她的丈夫。衣服经常不打一声招呼就穿走,再破破烂烂地送回来。贪婪和占小便宜的卑劣人性被放大到极致;荷西和三毛出去采化石,荷西不幸陷入沼泽,三毛求救,几个沙哈拉威男人不仅见死不救,甚至对她动手动脚,生了歹念,开着吉普车追她。

其间惊险,不可言述。最后三毛拆了轮胎和坐垫,又将衣服拧成绳,终于救了荷西;游击队的领袖被窝里斗害死,他的妻子,沙漠中难得有教养的清新美丽的女人,被久已觊觎她的男人以她不信天主教的借口xx,小叔子拼命去保护她,烈日下,却还是留下两具凄惨的尸体。小叔子还呈着跪爬着去保护嫂子的姿势,天地间只剩下骆驼无限哀伤的低鸣……

想来当时三毛的心里应是无限的沉重与悲愤,但到落笔时,已然平静。这样平静的言辞,却反而将人的心里,凿出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直至心房。

但她和别人不同之处,是在经历过这么多之后,仍然深深地爱着那片黄沙。在那里经过那样多的苦难,下笔却仍能轻盈随意,永远明媚而乐观地看待着这个世界。

她深知那里民族的愚昧和不开化,也见过那里的丑恶肮脏;她也深爱那里民族的淳朴、善良。这就是三毛,真实,生动,不偏颇,看到丑,也看到美,既看到发酵的丑恶与污浊,也看到上面蓬勃盛放的希望的新芽。

一方水土,就适合一方人。张爱玲应当安在老上海,才适合她文字中无奈的悲凉和近乎荼蘼的艳丽;林徽因奔走在建筑之间,四月的天下,朱红的古旧飞檐间,闪过她柔和的笑颜;而三毛,无疑是适合那片沙漠的。她心底的那丝冲动,那片火热澎湃,都为沙漠涌动。她眉眼间的张扬不羁,明朗热烈,定要有漫天风沙,苍茫赤金做底色方衬得出来。

换到现在来说,三毛大概也是女神那一级别的。相貌不能说特别精致,但是清秀自然,眉眼往往被神情染上几分跳脱不羁,喜欢穿牛仔裤或者波西米亚风的长裙,总是长发飘飘,生活态度乐观,活得很美好,这么一看,倒好像是小清新派的鼻祖。用某些娇矜的花来形容她不大适合,却偶然想到芦苇、狗尾巴草或是蒲公英,这种自由而充满蓬勃生机的植物,倒是挺适合她。

扪心思考,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三毛,和一大堆三毛的狂热粉一样。却在书页间看到了自己以前阅读时随手写下的对于三毛的印象:

张扬而恣意,天真而离经叛道,乖张而渴望温暖,敏感而微带忧郁。三毛是很多女孩年少青涩的向往,是她们体内隐秘埋藏的另一个自我,是一个荒诞、光怪陆离而又鲜衣怒马光润美丽的梦。坐在轮胎上,随意地伸展着双腿,风掀起她的裙摆,扬着个不羁笑容,浑身散发着名为自由的气息。这很三毛。

是的,一个人孤身上路,前路漫漫,却义无反顾一往直前,世界那么大,她那么勇敢,只揣了一颗心。很认真地流浪,很慎重地栖息。我们迷上的,常常是背后的那个清醒孤寂、忧郁不羁的灵魂,一半后来被荷西小心翼翼地染上暖色,另一半依然保持着原色。

附几段我很喜欢的三毛的语录: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等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

很多人在三毛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她的书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红颜弹指老,可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过去多久,三毛都还是三毛。永不会变。

该怎样说三毛呢?是别人的梦想,活得很漂亮。张扬,不羁,离经叛道,自由,骄傲,像一缕风,没有人能够绑缚。

即使最后是以丝袜勒颈自杀,我也始终相信,那不会是三毛的选择。她是爱惜自己羽翼的,《不死鸟》中讲得极清楚,她愿意在所有在意的人之后走,独自吞下孤单活着的苦酒,而不愿让父母和荷西来承担那样的漫漫苦痛。也许她的离世只是一个意外,是三毛用自己调皮的方式,给世界讲的最后一个笑话。

慢慢合上三毛的书,在睡觉之前,我在心里轻轻道了一声:晚安,三毛。

希望远在忘川彼岸的三毛,能够收到。如果能回以一个三毛式的笑容,便是最好不过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