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美文阅读:关于劳动的一些偏见

来源:飞鸿范文帮 2.05W

人类是不是从最初出现就必须劳动呢?这是一个很难做出确证回答的问题,据说在伊甸园生活的人是没必要劳动的,如果人类真是从伊甸园来的,那么劳动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只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的更准确一点,是上帝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以后,劳动才出现。但是无论怎样,劳动似乎就是伴随着人类起源这个问题产生的。人有没有可能完全不需要劳动呢?在周围的自然物足够直接养活一个人,或者人没有任何生理需求的时候,人似乎可以摆脱劳动。但是事实是什么样的呢?即便是自然界的物质足够养活人,但是也不能直接养活很多人,而人似乎也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生理需求,所以人注定要与劳动为伍。

周末美文阅读:关于劳动的一些偏见

而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论消费》中明确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既然劳动是“自由生命的表现”就意味着,我可以选择劳动,也可以选择不劳动;可以选择此时劳动(不劳动),也可以选择彼时劳动(不劳动);可以选择在此劳动(不劳动),也可以选择在彼劳动(不劳动);可以选择为己劳动,也可以选择为其他人劳动(不劳动)……总之,劳动还是不劳动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其他任何人任何事无法干涉——这样是有可能的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自由”并不意味着我们都很讨厌劳动,也许很多人就是喜欢劳动,他一刻不劳动就感到很不自在呢?这样的人,自由的选择劳动,从劳动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即使劳动很苦、很累,但是就是有人喜欢那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就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就不能说他们就不自由了,也就是说只要人的主观意愿是愿意劳动的,劳动对他而言就是“自由生命的表现”。而我们也不能排除有这样的情况,你看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他在劳动过程中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正是在劳动中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的真实写照吗?对于这种不“汲汲于贫贱,戚戚于富贵”的人,劳动对他而言不会造成任何负担,只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

然而,现实呈现给我们的没有伊甸园,也没有太多的陶渊明,那么劳动还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结果吗?我们劳动,往往不是因为想寻找生活的乐趣,在很多情况下是被迫的去劳动,尤其是资本主义出现以后,很多人被迫去劳动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广大的农民为了生存,从地主那里租地,然后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劳动产品,但是这种产品不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他的劳动不仅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甚至也不完全是为了自己而劳动。如果说为了自己生存而不得不去劳动,但是这个劳动是完全为自己创造价值,还是可以理解,毕竟我们可以接受一种为自己生存服务的被迫劳动。然而,当你自己创造的价值不再完全归自己所有,而是被他人无情的剥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东西,之供自己和父母子女实用,这样的劳动是处于感情的考虑,自己有选择劳动的充足理由,可以看作是一种自由的选择结果。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资本主义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劳动彻底异化了,它不仅不能被作为自由选择的对象,还不能被作为完全为自己而被迫的选择,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强制劳动。现在我们主要看一看这种强制劳动到底与劳动的本质相差多远,他对于人来说到底是什么?人是否因为这种劳动实现了进化,社会是否因为这种劳动而前进呢?

在贪欲和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中,资本向强者流动,并且逐渐集中即形成垄断。而社会也普遍转向以资本衡量价值,这样的结果就是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资本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就如同上帝手中的天平,人们自愿臣服于资本,并且是自以为自由的状态下被资本奴役了。当资本在少数人的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扩展后,资本家和地主、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广大的工人阶级是付出劳动的主体,但是却不是自己劳动产品的享有者,在付出劳动的时候也不是出于自愿的选择,而是被迫的,因为如果工人不劳动就没法维持生存,劳动只是他们生存额一种手段。工人在此时沦为一种商品,“而且降低为一种最贱的商品”。人和动物都进行劳动,但是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动物的劳动只为自己,而人的劳动可以不完全为自己,也正是因为人相对于动物的这一优点却使得人对劳动的本质离得越来越远——

劳动主要包含劳动材料、劳动主体和产品归属三个部分。劳动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劳动材料的异化——我们的劳动材料,都来自自然界,我们的感性的外部世界,这些材料是“工人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产品”的条件,而同时,自然界还直接和间接为人提供生活资料。我们可以说自然界天然和劳动人民具有关系,劳动者与自然界是相互归属的。

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大机器时代,工人的劳动表现为对自然的掠夺,而生产出的产品有不是归属工人自身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工人生产的越多,意味着对自然掠夺的扩展,而使得本来归属于自己的大自然流向了他人。工人在生产中,实际不是在给自己创造财富,而是把自己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送给他人,工人生产的越多就意味着自己财富流失的越多。而我们知道,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工人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被资本家占有了,出了维持工人必要的生存以外,其他的资本几乎都集中到了资本家手中,资本家的资本在不断地增长,而工人维持自己生存的资金不会有相应的变化,相对而言工人就越来越贫困,资本家则越来越富有。久而久之,资本向一方的倾斜,导致工人这个群体的一贫如洗,甚至死亡。

工人在这种状况下,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他唯一的衡量自己的价值的东西就是劳动了,劳动在此时就变成了无产者的一种资本。但是这种资本的投入,投入者自身不能得到利润的回报,有的只是无休止的投入,直到他死亡,彻底丧失劳动这一资本。我们在仔细分析一下作为资本的劳动。当劳动作为一种资本,一种异己的存在,他可以与劳动者本身分离,这也是大机器得以推广的前提。这时人被分解的支离破碎,劳动者就完全丧失的选择的自由,他不得不不断地投入自己的劳动换取获得生存的资料,而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投入的越多自己就越贫困,自己的资本就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耗尽。异化劳动没有使人获得成为人的资本,却使人丧失了作为人的机会。

无论是作为“自由生命的表现”还是作为“异化劳动”,都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外化,并没有揭示出劳动的本质。那么劳动对于人而言到底是什么呢?从古到今,人的劳动无一不是为了改造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而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那么作为一种实践方式的劳动,与以往的劳动又有何不同的呢?其实从“自由的生命的表现”到实践方式的变化,是劳动与不同对象走向结合的趋向的过程,即因劳动与人的亲近,到劳动与社会的亲近,再到劳动成为人与社会的一节链条。虽然其本质一直未曾改变,但是因为与不同的对象结合带来的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劳动与人的单纯结合,是一种原始的理想状态,而与社会的结合却把人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么劳动充当人与世界的沟通桥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其实在劳动充当人与世界的联系纽带的时候,它在很大一段时间里,还处于和社会亲近的阶段,即还是异化的劳动,异化的劳动作为人的外化,充当着人与世界的桥梁,但是因为人的生活看不到希望,那么劳动不可能脱掉它那顶充当资本家帮手的帽子。但是“攻不破的”是“愁城”,“填不满的”是“欲海”,贪婪的资本家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暴富,他们希望得到持久财富,所以他们不能帮助劳动把工人逼向死亡,而是要千方百计的保住工人的性命,以便获得持久的创造财富的资源。随着资本家积累的增多,他们分给工人的工资就逐渐增加,直到在保证生存之外有了剩余,而这种剩余又使得工人也有了享受劳动产品的机会,并且随着消费的积累,工人也会逐渐富有。此时,劳动的恶名似乎不那么被看重了,人们转而寻找其本质。

准确的说,因为劳动没有带给人足以吸引全部注意力的痛苦,所有的有产者和部分的无产者对劳动产生了新的兴趣。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引起了人对劳动本质的兴趣,人的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劳动的创造物,即劳动的外化上,而通过了解劳动的创造物,我们可以对劳动的来了解更进一步。

劳动作为一种实践的方式,首先直接创造的是物质财富,在现在主要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商品的大部分利润虽然还是被资本家占有了,但是前面已经说过资本家通过提高工资、分发红利等手段与工人分享了这一财富,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总财富的增长;除了物质财富以外,劳动还创造了精神财富,人们在劳动之中激发了无限的灵感,而这些灵感就是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可以说现在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劳动的副产品,没有了宫廷贵族为了精神享受的劳动,但是劳动却无时无刻不迸发原始的创造性;除此以外,劳动还创造了美,尤其是现在艺术和生活的界限的逐渐模糊不清,工人的劳动产品不仅关注其使用价值,也转而关注其审美价值,美被批量化生产,使得“旧时王谢御用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装点着平常百姓的生活……

所有的这些后果,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劳动的功能不仅是改变我们的生活,还是使我们的生活走向美好。所以,劳动此时不仅仅所谓一种实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造生活与世界使之向上走的能力。而如果要回归到劳动纯真年代,我们还必须学会从劳动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箫爻

风雨书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