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论(一)

来源:飞鸿范文帮 1.63W

★★★★★篇名释:

《黄帝内经素论》第二十六篇:八正神明论(一)

1、 前部主论十二经标本及对应穴位、用针之理、解结之法、虚实之理、徐疾所在、用针之法、脉行之道、邪气致病机理及现象,提出了“上工救其萌芽,下工守病已成”之智慧主张,提出了补泻之法及原则,乃黄帝“以为一纪”之宏篇大论;

2、 后部为岐伯对黄帝“以为一纪”之相关解论。岐伯之解论,既涉天地、日月、星辰、四时、八正自然之理,又涉三部九候、血气、正邪、方员、神明之解,故此名篇《八正神明论》。

‖LS73—D0101→D0213‖→‖SW26—D0101‖LS73—D0101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黄帝请教岐伯说:我向先生学习《九针》,已经很多了,多不胜数。我推敲并论述它,已经形成系统纪要。我给先生诵读它,您听听其中理论,不对就告诉我,并请指明正道,使之可以长久传播,对后世没有危害。得适当的人才传,不适当的人勿言。

Q0101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岐伯稽首再拜说:谨听圣王之系统纪要。

‖LS52—D0101→Q0116‖→‖LS73—Q0101‖→‖SW26‖LS52—D0101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黄帝说:五脏,是用于储藏精、神、魂、魄的器官;六腑,是用于受纳水谷,从而传输、消化食物的器官。

D0102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

水谷精气进入五脏,而在外连络四肢、骨节。其中不循经行之轻浮水气,形成卫气;其中循行于经之精气,形成营气。

D0103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

经脉阴阳相随,出入相连,如圆环没有端口。停停走走啊,谁能完全明白?

D0104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

然而经脉部位分有阴阳,都有标本、虚实、离合之处。

D0105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能区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生之原因;

D0106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能候虚实之部位者,能知病位之高下;

D0107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

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化解瘀结、疏通气血于门户;

D0108能知虚实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

能知虚实之结实、柔软部位者,知补泻之部位;

D0109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能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心中无惑纵横天下。

Q0101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岐伯说:渊博啊!圣帝之论。谨让为臣敞开心扉,详尽说明:足太阳膀胱经之本位,在脚跟以上五寸(11.5厘米)内;标位在左右两络之命门处。命门,就是眼睛。

Q0102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

足少阳胆经之本位,在足四趾外侧之足窍阴穴;标位在窗笼之前。窗笼,就是耳朵。

Q0103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

足少阴肾经之本位,在足内踝自下而上三寸内(6.9厘米);标位在背俞穴与舌下阴维、任脉交会的廉泉穴。

Q0104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

足厥阴肝经之本位,在行间穴上五寸(11.5厘米)处;标位在背部肝俞穴。

Q0105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

足阳明胃经之本位,在厉兑穴;标位在人迎处,就是颊下结喉两旁。

Q0106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足太阴脾经之本位,在中封穴前向上四寸(9.2厘米)之内;标位在背部脾俞穴与舌根处。

Q0107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

手太阳小肠经之本位,在手外踝之后;标位在命门之上一寸(2.3厘米)处。

Q0108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

手少阳三焦经之本位,在小指、四指之间向上二寸(4.6厘米)处;标位在耳后上角之角孙穴、下外眦之丝竹穴。

Q0109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

手阳明大肠经之本位,在肘骨内曲池穴,上行至臂臑穴;标位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颈钳处。

Q0110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

手太阴肺经之本位,在寸口之内;标位在腋窝入内脉动处。

Q0111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

手少阴心经之本位,在掌后锐骨之端;标位在背部心俞穴。

Q0112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厥阴心主之本位,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4.6厘米)内;标位在腋下,下方三寸(6.9厘米)处。

Q0113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凡观察到十二经标本病变者,下虚就是厥证,下盛就是热证;上虚就是目眩,上盛就是热而痛。所以实证,宜用隔绝法而阻止邪气;虚症,宜用导引法而提升正气。

Q0114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谨让我谈谈气街:胸部之气有胸街,腹部之气有腹街,头部之气有头街,胫部之气有胫街。

Q0115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所以邪气在头街者,止邪于脑部;邪气在胸街者,止邪于胸膺部与背俞穴;邪气在腹街者,止邪于背俞穴,与冲脉在肚脐左右之动脉处;气在胫街者,止邪于胫街与承山穴、足踝上沿以下部位。

Q0116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刺气街部位,用毫针,必先久按穴位,待脉动应手,才能针刺而予以补泻。所治之病,有头痛、眩仆、腹痛、中满、腹部剧胀,及有新生积聚。痛可转移的,易愈;积聚不痛的,难愈。

公众号:其人颂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