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八篇:气穴论(三)

来源:飞鸿范文帮 1.56W

SW58——《气穴论篇第五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十八篇:气穴论(三)

‖SW58—Q0302→Q03022‖→‖LS24—C0206‖→‖SW39‖(已迁至《举痛论》)

‖SW58—Q0601‖→‖SW58—D0501‖迁移说明:

1、 显见为篇内乱简,当内迁至本位,使孙络之论文意相接。

2、 姚春鹏按:“本节‘岐伯曰’一段似为错简,上段‘署曰《气穴所在》,应是结束语。’”姚识甚是;

3、 《素问悬解》置于卷四《背腧》,即《素问.气穴论》SW58-Q0402“见而泻之,无问所会”句后、《素问.气穴论》SW58—D0501“帝曰:善!愿闻溪、谷之会也”句前,且删除了“岐伯曰”三字,从黄元御内迁处置;

4、迁移之后,虽犯“岐伯曰”三字重复,然整体为先,宁重勿删,当从黄元御。

Q0101窘:据《说文》:“窘,迫也”、《百度百科》云:“1、非常穷困;2、十分为难。”此取非常困难意。

Q0101溢意:溢,《说文》:“溢,器满也”、《尔雅》:“溢,满也。”取敞开意;意,据《本神》LS08—Q0102“心有所忆,谓之意。”可知:意,非志也,当以译作“回忆”为宜。溢意,即敞开回忆。

D0201帝捧手,逡巡而却曰:

1、 捧,即双手合掌;逡,qun1,据《说文》:“逡,复也。”徐灏注:“复训往来,往来即逡巡意。”取来回意;巡,沿桌子巡行;却,即却步、驻足;曰,说话。

2、 八字内含有五动词“捧、逡、巡、却、曰”,将黄帝欣喜、兴奋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黄帝内经》,其如纪实剧本,此典型一例也。

D0201开余道:

1、 高士宗注:“开示于我而言之也。”

2、 开余道,开我心门。

D0301真数:

1、 高士宗注:“真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

2、 《太素》卷第十一《气穴》作“此真数也。”

3、 《类经》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注:“真数,格物穷理之数也。”

4、 真者,天真也;数者,三百六十五之数。真数,三百六十五天真之数。

D0301未足以论:

1、《类经》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注:“未足以论,盖帝自谦非圣人,故不有真数,不足以论也。”

2、《太素》卷第十一《气穴》注:“余所问者,但可发蒙解惑,而未足以为至极之论也。”

3、论者,非寻常之议论、言谈,实符合自然规律、数理明确之定论也。未足以论,即尚不足以用作定论。

D0302溢志:据《本神》LS08—Q0102“意之所存,谓之志。”可知:志,即记忆。溢志,即敞开记忆。

D0302匮:gui4,即柜。

Q0303脏俞五十穴: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单侧为5×5=25穴,两侧共50穴。

Q0303腑俞七十二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之经,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穴,单侧为6×6=36穴,两侧共72穴。

Q0304水俞五十七穴:详见《水热穴论》水俞穴相关论述。

Q0304热俞五十九穴:详见《水热穴论》热俞穴相关论述。

Q0305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1、《类经》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注:“此即前热腧五十九穴中之数,而重言之也。”

2、《素问悬解》卷四《气穴论》缺此句,并注:“旧本: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即热俞五十九内之穴,系《水热穴论》文,误衍于此。”

3、《水热穴论》SW61-Q0901“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可证:本句二十五穴,确属热俞穴,张景岳、黄元御计穴之说,甚是。

Q0306中【月吕】:lv4,通膂,脊柱。

1、《素问直解》卷之五《气穴论》作“膂”,高士宗注:“热腧五十九穴,内有五脏腧,旁五乃脏腧两旁之穴。此中膂两旁各五,乃五脏之腧穴也。”

2、《类经》七卷七注:“此五脏之背腧,谓肺腧、心腧、肝腧、脾腧、肾腧,皆足太阳经夹脊之两旁者,共十穴。”

Q0307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

1、《内经校释》注:“此文注家认识不一。”

2、《素问悬解》卷四《气穴论》注:“王冰注:‘《甲乙经》、《孔穴图经》并不载,未详何俞。’林忆《新校正》:‘大椎上旁无穴,大椎下旁穴名大杼’,背俞(王冰注:‘即大杼’)左右二穴,中【月吕】两旁各五,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左右凡十穴,委阳左右二穴,皆足太阳经穴也。”

3、《太素》卷十一《气穴》“大椎”作“大杼”,杨上善之意明确,且与《灵枢.背腧》LS51-Q01011“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之解论相合,从之;

Q0309两髀厌分中:

1、 《内经校释》注:“指环跳穴。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的连线上,中三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一的连接点。侧卧屈服取之。足少阳、太阳之会。直刺二至三寸。炙五至十五壮,或艾炙十至二十分钟。”

2、 《素问直解》卷之五《气穴论》注:“胆,足少阳之脉,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两髀厌分中’,两腿砚子骨分界之处,环跳穴也,左右二穴。”

3、 《类经》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注:“髀厌分中,谓髀枢骨分缝中,即足少阳环跳穴也。”

Q0311多所闻:

1、《内经校释》注:“多所闻,又名听宫穴,在耳屏前方,当耳屏与下颔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处。”

2、《类经》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注:“手太阳听宫也。”

Q0312眉本二穴:《内经校释》注:“指攒竹穴,在眉头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一至二分,或针尖向下或向外沿皮刺三至五分。”

Q0324天牖:天牖,手少阳穴。

Q0327肩解,二穴:

1、《内经校释》注:“指肩井穴,在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刺三至五分。灸三壮,或艾条灸五至八分钟。”

2、《类经》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注:“足少阳肩井也。”

Q0331瘖门,一穴:

1、 《内经校释》注:“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五分,督脉阳维之会。刺三至五分。”

2、 《类经》七卷七注:“督脉哑门也。”

3、 《太素》卷第十一《气穴》少“瘖门,一穴”一条,而多“肩髃,二穴”一条。肩髃,手阳明经穴,《甲乙》列于卷三第十三《肩凡二十八穴》;《素问.气穴论》、姚春鹏注本、《内经校释》、人卫影印、《类经》、《素问直解》等本,均未列入“肩髃,二穴”一条,似应依《太素.气穴》篇补上。《人体经络使用图册》手阳明经云:“肩髃,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有峰前下方凹陷处。”

Q0332齐:

1、 姚春鹏注:“同脐,指神阙穴。”

2、 《内经校释》注:“指神阙穴,属任脉。”

3、 《类经》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注:“任脉神阙也。”

Q0333胸俞:

1、《类经》七卷七注:“谓腧腑、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左右共十二穴,俱足少阴经穴。”

2、高士宗《气穴论》注:“颔下两旁,巨骨之下,腧府、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廓,左右凡十二穴。”

Q0334背俞:

1、《类经》七卷七注:“足太阳大杼也。”

2、《内经校释》注:“指大杼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傍开一寸五分,督脉别络,手足太阳之会,刺五至八分。灸三至五壮,或艾条灸五至十分钟。”

3、《素问直解.气穴论》注:“背腧七,七椎两旁,膈腧穴也。”

4、姚春鹏注:“张志聪、高士宗认为是膈俞穴。”

5、背俞,若为大杼穴,前文Q0307条“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又当作何解?背俞,或为《太素》“肓俞”之误?存疑待考。

公众号:其人颂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