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九)

来源:飞鸿范文帮 2.88W

LS26——《杂病第二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九篇:举痛论(九)

‖LS26—C0101→C2901‖→‖SW41—C0304‖→‖SW39‖迁移说明:

1、原篇《杂病》非独立论文,碎片杂合,凑篇之简,宜迁出;

2、《内经校释》按:“与本文相似的段落,在《素问》刺腰论有二。其一为‘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郗中出血。’其二为‘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两段相连,《新校正》谓后段‘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并无,乃王氏所添也。’应从。《太素》关于‘腰痛’亦有二段文字与本文相似,其一与《素问》刺腰痛篇略同(仅‘中热而喘’中而字作如),其二为《素问》所无,故《太素》之后段,似应取自《灵枢》。”《内经校释》慧眼识疑,坤心暗赞;

3、《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按:“腰痛,痛上寒至末,与《素问.刺腰痛》同义,详彼篇。”黄元御所言甚是,从其意;

4、迁入所论为各种痛症,与《举痛论》主题相符,且与《刺腰痛》篇部份重简,如‖LS26—C0101‖≈‖SW41—C0301‖、‖LS26—C1201‖≈‖SW41—C0302‖,并有部份解论,与《举痛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C0101【目巟】:huang1,恍恍惚惚,视力模糊。

C0201漯漯然:ta4,《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唇漯漯然,纵缓不收也。”

C0301厥气走喉而不能言:见《忧恚无言》LS69-D0101→Q0201相关论述及解论。

C0401向向然:

1、《内经注评》注:“响响然。”

2、据本文C1801“食不化,腹向向然”及C0401“腹中榖榖”,可知:取大腹便便。

C0401榖榖:榖,gu3,咕咕有声。

C0601髦:通牦,牦牛尾毛。

C0901清饮: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清饮,冷饮也。”

2、清饮者,凉饮也。

C1101衄:nv4,流鼻血。

C1101衃: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衃血,血块也。”

2、pei1,《说文》:“衃,凝血也。”即淤血。

C1101已:据《广雅》:“已,成也。”取完成、病愈意。

C1101腘:膝后窝。

C1201腰痛,痛上寒……取足少阴腘中血络:见迁移说明。

C1401顑:

1、《中国医学大辞典》云:“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当牙车之间,俗称为腮。”

2、顑:kan3。据《说文》:“饭不饱也,面黄起行也”、《离骚》:“苛余情其信姱以练要令,长顑颔亦何伤。”洪兴祖注:“顑颔,食不饱面黄貌。”取面黄肌瘦意。

C1701喝喝然:

1、《内经注评》注:“形容因喘然后发出的一种声音。”

2、喘声喝喝状。

C1801向向然:

1、《灵枢悬解》卷八《杂病》作“响响然”,并注:“响响,气不调也。”

2、见本篇C0401“向向然”全注。

C20xx啬啬然:啬,se4。张景岳注:“滞涩貌。”

C2401当九节刺之:《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当九节刺之,督脉之悬枢也。”

C2501足阳明曲周动脉:

1、《内经注评》注:“马莳:‘此穴在耳下曲颊端,动脉环绕一周,故曰曲周也。’即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

2、黄元御注:“足阳明曲周动脉,即颊车也(以其周绕曲颊而名)。”

3、本句与C1401之“刺手阳明”有异,不译待考。

C2601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1、《内经注评》注:“本节的针刺部位究属何位?历代注家的见解颇不一致。张景岳认为,‘膺中陷者’是指足阳明经之屋翳穴;马莳认为,是指膺窗穴。至于‘下胸动脉’,张景岳认为是指手太阴经中府穴,马莳认为是指任脉的膻中穴。丹波元坚认为,张、马的说法都不尽善。他说膻中无动脉,中府不在下胸,可疑。现并录于此,以供研究。”

2、其意不明,不译待考。

C2701气街:

1、《素问悬解》卷八《杂病》注:“气街,足阳明穴,毛际两旁动脉也。”

2、据《卫气》LS52-Q0114“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在街”可知:气街,此指气之腹街。

C2801痿厥……病已止:《素问悬解》卷八《杂病》将本句置于LS28—C0601 “针大如髦,刺膝无疑”句后,并注:“痿厥,为四末束,束其四末,令其经气蓄积而盛大也。悗乃疾解之,气郁生悗,疾解其缚,则积气冲决,隧路皆通。”录以奉考。

C2801悗:man2,烦闷。《灵枢悬解》卷八《杂病》注:“痿厥,为四末束,束其四末,令其经气蓄积而盛大也。悗乃疾解之,气郁生悗,疾解其缚,则积气冲决,隧路皆通。”

C2901哕:《良医百科》云:“哕,是指呃逆之古称。《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而已。’《证治难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干呕,《此事难知》:‘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医经溯洄集》以哕为干呕者’。”

C2901嚏:喷嚏。

SW58——《气穴论篇第五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58—Q0302→Q03022‖→‖LS24—C0206‖→‖SW39‖迁移说明:

1、 本节与原篇《气穴论》主题不符,前后内容不属,显见窜简,当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一《气穴》,仍居《素问.气穴论》原位;

3、 《素问吴注.气穴论》删去此段,“臣请言之”句后吴崑曰:“此下旧有云:‘背与心……斜下肩交十椎下。’计八十七字,按其文义与上下文不相流贯,今僣去之。”

4、《类经》置于二十二卷针刺法《刺胸背腹病》,并于七卷七《气穴三百六十五》篇注曰:“以上共计八十七字,按其文义与上下文不相流贯,《新校正》疑其为《骨空论》脱误于此者是。今移入针刺类四十七。”

5、人卫影印引《新校正》注:“疑是《骨空论》文,简脱误于此。”

6、《素问悬解》将三句分散置于卷四《经络论》,黄元御云:“背与心相控至末,旧误在《气穴论》,或“此段旧误在《气穴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7、本节所论,既与《厥病》LS24—C0201“厥心痛与背相控”之痛症相类,又与《举痛论》SW39—D0307“心与背相引而痛者”之痛论呼应,迁入本位,与《举痛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0302背与心相控而痛……关元也:《太素》卷十一《气穴》注:“任脉上于脊里,为经络长,其浮而外者,循腹里当齐上胸,至咽喉,络唇口,故背胸相控痛者,任脉之痛也。此等诸穴是任脉所贯,所以取之也。”

Q0302十椎:《素问悬解》卷四《经络论》注:“交于十椎之下,督脉之中枢也。”

Q0302下纪:

1、《内经注评》校:“当依《太素》卷十一《气穴》补‘下纪’,与下文合。”

2、《内经校释》校:“原无‘下纪’,今据《太素》卷十一气穴补。”

3、从《太素》、《内经注评》、《内经校释》补“下纪”之漏,文意方通。

Q03021→Q03022背胸邪系阴阳左右……交十椎下:《太素》卷十一《气穴》注:“量此脉行处生病,皆是督脉所为。下藏者,下络肾脏也。”

Q03021背胸邪系阴阳左右:

1、《素问悬解》卷四《经络论》注:“督为诸阳之纲,任为诸阴之长,行于胸前,而任脉之络左右上行而络胸胁,自肩斜下而交脊背,其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不但经脉中行自腹上头而已,此任脉之络旁行而上者也。”

2、黄元御将本句置于“交十椎下”之后,不从,维持原位。

3、《素问直解》注:“背心相控,不但从背引心,从胸引背,乃背胸斜系阴阳左右也。”

Q03021上气短气、偏痛:

1、 《新校正》校:“按别本偏一作满。”

2、 《内经校释》断句作“上气短气偏痛”,并译:“上气喘息,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

3、 姚春鹏断句作“上气、短气、偏痛”,并译:“上气喘急,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从之。

Q03022支心:

1、 黄元御注:“支心,心旁偏支。”

2、 《素问直解》注:“络胸则支心贯膈。”

3、 姚春鹏译:“散布于心。”

Q03022十椎下:

1、《太素》卷十一《气穴》作“十椎下藏”并注:“十椎下藏,下络肾脏也。”

2、《素问悬解》卷四《经络论》注:“十椎,督脉之筋束也(以其斜下肩,交十椎下)。”

公众号:其人颂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