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四篇:四时刺逆从论(三)

来源:飞鸿范文帮 1.71W

SW64——《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四篇:四时刺逆从论(三)

‖SW64—C0101→C0106‖→‖SW62—Q3401‖(已迁至《调经论》)

C0107气:

1、 姚春鹏译作“人的气血。”

2、 《内经校释》译作“人气”。

3、 据后文Q0101“人气在脉”可知:此“气”即“人气”。

C0107是故,春气在经脉……冬气在骨髓中:

1、 《素问悬解》卷七仍置于《四时刺逆从论》SW64—D0101句前,原序不变,从之。且此前必有脱文;

2、 本句与《终始》LS09—C0128“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论述有异,录以奉考。

Q0106入客:据《小针解》LS03-C0601→C0701“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可知:《黄帝内经》全书喻血气为正气,为主人;喻邪气为居留不定之客人。“入客”,为进入身体之客人。此拟人修辞之法也。

Q0201令人上气:

1、 《内经校释》译:“使人气上逆。”

2、 黄元御注:“令人上气,胃逆而肺阻也。”

3、 《类经》二十卷十九注:“喘满上气。”

Q0202【亻亦】:yi4,无力。

Q0202内却:

1、 姚春鹏注:“内弱。吴崑:‘令血气却弱,是以善恐。’”

2、 据《说文》:“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却,节欲也。”可知:却,即控制、受阻意。内却,即血气进入受阻。据《调经论》SW62-Q1001“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可知:血气进入受阻,则血必虚,故“令人善恐。”

Q0204内气外泄:

1、 黄元御注:“内气外泄,留为大痹,火泻而阴凝也。”

2、 《全本黄帝内经》译:“使内敛的真气向外散泄。”

Q0204大痹:姚春鹏注:“五脏痹。张志聪:‘大痹者,脏气虚而邪痹于五脏也。’”

Q0204阳气竭绝:

1、 黄元御注:“阳气竭绝,令人善忘,脾陷胃逆,戊土不能降蛰,阳气升泄而失藏也。”

2、 阳气者,胃脘之阳也,胃气也;现代医学表明:营养不良,导致记忆力下降、健忘。故此阳气,当解为胃之精气。

Q0206正气:正气者,血气也。《小针解》LS03-C0401“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也有余、不足,可补泻也”、《小针解》LS03-C0601“神者,正气也。”即为本解。

Q0206与精相薄:

1、《内经注评》注:“精,即精气,真气也。薄,张景岳云:‘邪正相迫也。’,意思是说邪气与精气相搏争。”

2、黄元御注:“正气内乱,与精气相薄,正气乱常,与未乱之精气彼此薄迫也。”

3、据汉晁错《论贵粟疏》:“薄赋税、广畜积,以实仓廩。”可知:薄,即减少、削弱。与精相薄,即与精气相互削弱。

Q0206精气不转:

1、 王冰注:“谓不逆转也。”

2、 张志聪注:“精气不逆回矣。”

3、 《说文》:“转,运也。”转,转移也,流失也;精气不转,即精气不流失。

D0301噫:ai4,《说文》:“噫,饱食息也。”即喛气。

D0301帝曰……候知其死也:

1、《素问悬解》卷七仍置于《四时刺逆从论》,并注:“刺五脏,中心至其动为吞一段,与《刺禁论》同。动即变也,五脏之变动有远近,依其脏之所变而候其动,则知其死期矣。”

2、《素问.四刺逆从论》SW64—D0301句,与《素问.刺禁论》SW52—Q0102→Q0106句相重。

LS44——《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4—D0501→Q0901‖→‖SW64—C0107‖迁移说明:

1、 原篇《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名牵强,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一输穴《变输》篇首,与《水热穴论》SW61-D0501→Q0801合而成篇,杨上善对两段关系之判断和处置,甚是,从之;

3、 《灵枢悬解》卷四将D0501→Q0605置于《四时气》,并云:“此段旧误在《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从其迁出,不从迁入;

4、 所论均为四时及反四时、五变、五输之相关刺法,帝问伯答,迁入本位,与《四时刺逆从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D0501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内经注评》注:“言针刺有五种变化,分别与五输穴相应。此五种变化即或刺井,或刺荥,或刺俞,或刺经,或刺合。”

Q0601牡:《说文》:“牡,畜父也。”父为阳,牡脏即阳脏。此以五行时而论阴阳。

Q0603牝:pin2,《说文》:“牝,畜母也,”母为阴,牝脏即阴脏。此以五行时而论阴阳。

Q0701荥:荥位穴。

D0801致:《说文》:“致,送诣也。”即达成……之意。

Q0801原:六腑井、荥、输、原、经、合等原穴。

Q0801以经合之:

1、《内经注评》注:“上文只论五输和五时相应关系,而没有论及六腑的原穴,是因为原穴和经穴相合而不单独应时,即长夏应经亦应合,经、合相合的应五行之数。”

2、《灵枢悬解》卷四《四时气》注:“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并主长夏,以应其数,故六腑之六六三十六腧合于五脏之五五二十五腧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