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五篇:标本病传论(四)

来源:飞鸿范文帮 2.72W

SW19——《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十五篇:标本病传论(四)

‖SW19—D1802→D1903‖→‖SW65─Q0113‖迁移说明:

1、 本段所论实为五脏病传,与原篇《玉机真脏论》主题不符,与前后文意不属,宜迁出;

2、 《素问悬解》置于卷六《本病论》,并云:“旧本此篇误在《玉机真脏论》。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黄元御识此玄机,颇具慧眼。惜乎其拘泥于《素》、《灵》分类,且兼有《本病》亡佚之虑,故作此无奈之补;

3、所论与《标本病传论》之五脏病传主题相符,作为病传之论的完整归纳,迁入本论本位,义理相通,尤为完善。

D1802所生:

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气舍于其所生,生己者也。”

2、“所生”,即生我之脏。下文D1803句解论,其义明确。

D1802其所不胜:

1、《内经校释》注:“即疾病最后传到克我之脏而死。如肝病传至肺而死。”

2、《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注:“死于其所不胜,克己者也。”

3、所不胜,即胜我之脏。

D1901黄帝曰:

1、《内经校释》校:“《素问释义》认为衍文。按,此三字在此无着落,若非是衍文,即是此后有脱文。”

2、黄帝圣智善悟、极善归纳,常于岐伯宏论之后,作些简要归纳,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事实多证,故此“黄帝曰”,为不可或缺之文。

D1901法三月,若六月;法三日,若六日:

1、《内经校释》注:“此指患病之后,传变的过程,有快慢的不同。慢者或三个月就传遍五脏,或六个月就传遍五脏;快者或三天或六天就能传遍五脏。”

2、《素问直解》注:“法三月者,病在于肝,剧于孟春,越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若六月者,病在于肝,越春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五脏仿此,可以类推。若三日者,肝病土虚,剧于戊己,从戊至庚,剧于甲乙,从甲从己,六日也,至庚则木受金刑,故六日乃死。五脏仿此,亦可类推。”高士宗之注甚明,令坤目若拂尘,心犹敬之。

D1901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1、《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黄元御云:“别于阳者四语,与《阴阳别论》重。”

2、《阴阳别论》SW07—Q0101→Q0103“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即为本解。

D1901至其所,困而死:

1、 姚春鹏译:“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2、 《内经校释》译:“病气传至被克胜之时乃死。”

3、 病传至五脏,受困而死。

D1902疝、瘕:疝,疝气;瘕,腹中积块。

D1902发瘅:

1、 姚春鹏注:“发黄,吴崑:‘瘅,热中之名。’”

2、 《素问集注》注:“瘅,火瘅也。风淫湿土而成热,故湿热而发瘅也。”

D1902出黄:

1、 姚春鹏注:“小便黄。”

2、 《内经校释》注:“王冰注:‘出黄色于便溺之所也。’吴崑、张介宾均指为黄疸黄。张志聪指为小便黄。《素问识》云:‘下文有出白之语,志注似是。’今从后说。”

3、 《素问直解》注:“热邪下泄,则尿出黄。”

D1902蛊:

1、 姚春鹏注:“病名。指病深日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如虫食物,故名。”

2、 《素问集注》注:“蛊者,言其阴邪居下而坏事之极也。”

3、 蛊,gu3,《说文》:“蛊,腹中虫也。”即寄生虫病,或如血吸虫病状。

D1902瘛:chi4,即瘈,抽搐。《玉机真脏论》SW19—D1902“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即为本解。

D1902三岁:

1、《内经校释》引《读素问钞》注:“三岁当作三日,夫以肺病而来,各传所胜,至肾传心,法当十日死,及肾传之心,心复传肺,正所谓一脏不复受再伤者,又可延之三岁乎?”

2、《素问悬解》卷六《本病论》、姚春鹏注本均作“三日”;

3、《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作“三岁。”从之。

D1903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据《宣明五气》SW23-C0103“精气,并于心则喜。”可知:心喜太过,火气盛极而衰,必有大虚;心火之胜气来乘,即肾水之气乘虚而入。

D1903肝、肺、悲:

1、《素问集注》注:“肝当作肺,肺当作肝,悲当作思。”张隐庵已略明本节五脏与五志对应之乱,录以奉考;

2、与五脏相应之五志,《黄帝内经》全书,可见于如下句段:

其一、《宣明五气》SW23-C0103“五精所并……虚而相并者也。”作“喜、悲、忧、畏、恐。”

其二、《九针论》LS78-Q0415“五并……并于脏也。”作“忧、喜、悲、恐、畏。”

其三、《九针论》LS78-Q0413“胆为怒。”

其四、《九针论》LS78-Q0422“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其五、《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09“天有四时……以生喜、怒、悲、忧、恐。”

其六、《阴阳应象大论》SW05-Q0203、Q0206、Q0209、Q0212、Q0215作怒、喜、思、忧、恐。

其七、《五运行大论》SW67-Q1303、Q1307、Q1311、Q1315、Q1319作怒、喜、思、忧、恐。

上述表述各异,存疑待考。

D1903传,乘之名也:

1、 姚春鹏注:“乘,乘虚侵袭。”

2、 《内经校释》译:“传,就是相乘的意思。”

3、 本句乃前文“传”之解论。传,是指乘虚而入之五脏病名。

LS42——《病传第四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42—D0501→Q0508‖≈→‖SW65—Q0113‖迁移说明:

1、 《病传》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 《灵枢悬解》将LS42—D0501→Q0801部份,仍置于卷八《病传》,并曰:“此与《素问.标本病传论》大略相同。”黄元御所言甚是;

3、《素问悬解》卷六《标本病传论》篇下,黄元御曰:“病传之义,与《灵枢.病传》相同。”黄元御所识甚是。

4、所迁入部份,看似基本重简,实为《标本病传论》病传部份之解论,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义理相合。

D0501大气:张景岳注:“大气,大邪之气也。”

Q0501三日不已,死:据《玉机真脏论》SW19—D1802“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可知:脾病传至我胜之脏,即脾病传至肾。全文即有三天不愈,传到肾,将死。

Q0504膂:lv3,通【月吕】,脊梁骨。

Q0504人定:

1、 陈云秀《古代人定时辰法》云:“一说为亥时,即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就是人静。”

2、 《黄帝内经》全书历法,年分十二月、日分十二辰,从子时到亥时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据《实用万年历》十七之《古代的时辰制度》可知:人定,即亥时,即现代21:00-23:00。

Q0505二:

1、 《灵枢悬解》卷八《病传》作“二”;

2、 本篇作“二”,而《标本病传论》SW65—Q0111作“六”。或作“二”,或作“六”,必有一误。孰是孰非?未敢妄断,存疑待考。

Q0507下晡:

1、 姚春鹏注:“下午1—3时。张景岳:“夏之下晡在未。”

2、 王冰注:“下晡,谓日下於下晡时,申之后五刻也。”

3、 《玉篇》:“晡,申时也。”晡时,即申时,即15:00→17:00;又据《实用万年历》十七之《古代的时辰制度》可知:下晡,即晡时下段,即现代16:00→17:00。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D0116‖→‖SW19—D1902‖→‖SW65‖迁移说明:

1、 本句与《生气通天论》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 《素问悬解》将本句置于《本病论》(实由《素问.玉机真脏论》SW19—D1901→D1903段构成)篇,且接于SW19—D1902“此病之次也”句后。黄元御云:“旧本此篇在《玉机真脏论》。详其文理,与《标本病传论》义同,而非一篇。《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黄元御关于本句与本段、本论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3、 本句显见为病传之论,镶嵌本位,与《标本病传论》主题相符,前后义理相贯。

D0116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见迁移说明及本句直译。

公众号:其人颂经

热门标签